河北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困难重重,出路在哪里?
作为钢铁企业的员工,企业的经营和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收入。目前钢铁行业已经是夕阳产业,在淘汰过剩产能的压力下和市场持续低迷的环境下,企业利润微薄,生存状况举步维艰。而城市钢铁企业搬迁,却又等于是重新建厂,投入巨大。
在经营状况如此严峻的当下,企业无力建设,而市场低迷的环境使银行对钢铁企业的贷款愈加收紧,只能通过政府支持来达到搬迁的目的。可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一旦市场变动,搬迁后的钢铁企业在背负着大量债务的同时难以为继,只要政府输血跟不上,企业将面临倒闭的风险。尽管城市钢铁企业搬迁面临很多的困难,可在产业升级和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当下,却又是大势所趋,不得不搬迁。
随着城市的快速建设,本来处于城市偏僻角落的工厂,逐渐被居民小区所包围。工厂产生的噪音、粉尘、和废气严重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而且工厂每天进出的卡车络绎不绝,卡车产生的尾气和车轮碾起的灰尘,让居民都不敢打开窗户。
除了生活上的影响,工厂又与现在的市政规划格格不入,钢铁工厂占地面积大,导致附近区域的市政设施、道路、生活设施和商业发展严重落后于城市整体水平。作为钢铁企业职工在不影响收入的情况下,是支持企业搬迁出厂区的。这是因为,住在工厂附近的居民大部分都是职工的家属,企业搬迁之后,生活环境必将得到改善。那么怎么样才能既提高居民的生活环境和城市建设,又能让企业继续发展呢?这篇文章提出了很好的建议。
转载:关于河北省城市钢厂搬迁的思考和建议
一、河北钢铁产能布局的形成及当前出现的问题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我国钢铁工业主要采用了资源型布局模式。按靠近原料产地和利用国内资源为主的原则,北京-冀东矿区扩建首钢、唐钢、宣钢等,内蒙白云鄂博矿区新建包钢,山西五台-岚县矿区扩建太钢,宁芜-庐枞矿区改扩建马钢、梅山,鄂东矿区新建武钢等。从历史角度看,这种布局模式基本符合当时的国情。
进入新世纪的近二十年里,由于引进国际优质铁矿资源,钢铁产能大幅扩张,河北除了唐钢、邯钢、宣钢等国企发展壮大,首钢在曹妃甸、迁安建设了两个千万吨级钢铁基地外,河北钢铁产能大规模扩张主要来自民营钢铁企业的迅猛发展,民营企业产能已占全省2.3亿吨产能的70%。从布局上看,河北约有2.1亿吨内陆产能和2000万吨临海产能,主要集中在唐山和邯郸两地(唐山1.3亿吨,邯郸0.43亿吨),两地产能占全省的75%。
随着经济发展,许多原本处于城市近郊的钢铁企业逐渐被城市包围,成为城市的一部分。钢铁产能快速扩张给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当地居民要求企业搬迁的呼声不断提高,地方政府纷纷推动钢厂搬迁,企业发展也受到环境和职工安置的巨大压力,陷入两难境地。近几年来,石钢、宣钢、承钢、邢钢、邯钢、唐钢、国丰、石家庄敬业、唐山建龙、唐山德龙以及武安县城周边几家钢铁企业,都在当地遇到了发展瓶颈,日益严峻的环保形势引发出企业搬迁问题。
城市钢厂搬迁也是困扰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的难题,河北省处理好城市钢厂问题的意义重大,如何实现城市、生态环境、经济、就业和钢铁企业的多赢,也将为全国各地解决城市钢厂问题提供宝贵的经验。
二、城市钢厂结构调整的经验与教训
大规模搬迁城市钢厂的做法值得商榷,尚需深入研究,具体分析,慎重对待。
我们对欧盟27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钢铁企业进行分析,尚未发现一家钢厂搬迁的案例。国际上成功经验是通过兼并重组,来达到提高集中度、削减产能、降低成本和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例如,新日铁八幡厂距北九州市区仅1千米,是真正的“城市钢厂”,它完全符合严格的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但生产高附加值钢铁产品,还为城市提供能源和消纳社会废弃物。该厂还利用废弃高炉旧址建成“北九州智能城市创造产业园”,很受市民的欢迎。
近年来,我国一些钢铁企业搬迁之后暴露出来诸多的弊端和问题。首钢搬迁前地处北京上风向,环保压力大,与首都城市功能不符。首钢搬迁自1988年提出,在搬与不搬问题上争论了多年,北京奥运会申办成功之后才最终敲定涉钢系统搬迁。投产初期的几年,受财务成本过高、装备问题频发、钢材市场萎靡等多种因素影响,亏损严重,2009年-2012年4年亏损超过100亿元,依靠北京市强大的资金支持和举全国之力的技术支撑,才得以渡过难关。
杭钢搬迁也是因为企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不符、环保压力大,搬迁方案谋划10多年,而促使搬迁落地的主要原因是2016年杭州主办g20峰会。杭钢搬迁实际上是对宁波钢厂进行填平补齐。杭钢位于经济发达地区,其非钢产业特别是房地产、物流运输已形成了较大规模,成为承接杭钢搬迁的重要载体。
大连特钢、重钢、青(岛)钢搬迁后,巨额财务负担使企业长期陷入困境。目前,青钢已整体划给中信集团,大连特钢和重钢已实施了破产重整。
钢厂搬迁涉及资金、土地、债务、职工安置、生态环境等诸多问题。由于钢铁生产装备的特性,可搬迁利用的设施并不多,异地搬迁实际上基本是新建。据调研,邯郸市武安4个钢厂“退城进园”项目需要资金668亿元,唐山市渤海钢铁(国丰)搬迁项目需要资金380亿元。企业指望土地增值后政府给予财政补贴和银行贷款。
在钢铁产能过剩的形势下,银行很难提供巨额搬迁贷款。企业即使获得贷款,也会背负沉重的债务。大规模搬迁还会导致新的生态环保、巨额呆坏账、就业和其他社会问题。
三、对河北部分钢铁企业搬迁的意见
1、原则意见
钢铁企业异地搬迁是“伤筋动骨”的大事,应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参考国内外钢铁企业发展过程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结合当前河北省钢铁企业的实际情况,确立整体规划、分类对待、谨慎搬迁的原则。根据钢厂所处位置、生态环境、物流影响、公共功能、品种质量、工艺技术等重要因素,可以分为“优化”、“减量”、“关停”和“搬迁”几种类型,分类设置标准条件,作为城市钢厂发展路径的参考依据。
2、具体意见
(1)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企业。这类企业位于城市中心,给城市的交通、环境以及城区建设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应有序推进减产、停产,抓紧退出主城区。目前看,唐钢本部位于唐山市区,唐山建龙位于遵化城区,石钢位于石家庄二环以内,均属严重影响城市发展的企业。石钢占地近1600亩,被居民区包围。粗钢产量约163万吨,技术装备总体属一般水平,仅就需求而言,生产的特钢棒材国内多家钢厂均可满足供应,搬迁后因债务负担重,将更无竞争力,故石钢是选择退出还是搬迁,应结合实际情况统筹考虑。
(2)位于生态区或水源地的企业。这类企业应抓紧退出或大幅削减。敬业钢铁近年来从300万吨发展到近千万吨,距离石家庄水源地黄碧庄水库直线距离约10公里;唐山德龙临近石臼坨诸岛省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直线距离不足5公里。对于上述两家钢铁企业,应由环保部门抓紧组织论证,明确企业生产对水源和生态的影响程度,如果不能承载则抓紧搬迁。承德地区主要是矿山问题。承德超贫钒钛磁铁矿蕴藏量巨大,但平均开采10多吨矿石才能选出一吨精矿粉,产生大量尾矿,“山头搬家”对承德环境破坏很大,不宜短时间、高强度开采,在风景名胜地避暑山庄附近的承德,现有产能应大幅消减。
(3)位于城市边缘的企业。这类企业不在主城区,位于城市一隅,是否搬迁应与城市总体规划相协调。日、德、美很多钢铁企业属这种情况,企业位于大城市周边,但不阻碍城市发展,通过加强环保排放、调整生产工艺,完全做到与城市和谐共处。邯钢、邢钢、宣钢以及武安县城周边几家钢铁企业均属位于城市边缘的钢铁企业,这些企业能否在本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些企业的环保措施与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应在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中加以考虑,不急于企业搬迁。
(4)对于那些非关不可的钢铁企业,绝不能再搬迁布新点。当前面临着搬迁的宣钢、邯钢、唐钢、石钢均隶属河钢集团,不应孤立的研究一家企业的搬迁,应纳入河钢集团统筹考虑。地方政府也应站在全省乃至全国的高度谋划企业未来,而不应过多看重局部得失,画地为牢。石钢搬到井陉、邯钢搬到磁县或涉县的方案,不能有效改善大气环境,也达不到改善布局、提升水平、增强竞争力的效果。
(5)应考虑河钢和首钢在冀钢铁主业联合重组。河钢集团(2015年产钢4352万吨)正在乐亭建设1000万吨规模的钢厂,首钢集团(2015年产钢1841万吨)京唐一期项目在曹妃甸已经形成1000万吨生产能力,二期项目也在建设中。河钢乐亭新区和京唐曹妃甸二期的建设内容相似。两家“巨无霸”的联合重组有利于压减过剩产能、优化布局和市场提高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