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会发现我们正生活在人类文明的一个交汇点上,科技日新月异,文化精彩纷呈。原始生物时代与技术时代交汇于此,在这里,人类文明的发展由技术发展与善恶因素决定,而善恶则决定于人类所信奉的哲学与宗教。假如善的力量减弱,人类文明将走向没落;反之,人类文明将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时期。
因此,每个人都应该选择正确的方向,每个群体都应该汇集有限的力量做更有益的事情,这样,社会就会向善向上。
整个社会由无数群体组成,包括各种组织机构,企业在其中占据较大比例,而构成企业的是众多独立的个体。那么,在个人、企业与社会之间,必然需要形成一种平衡,以达到三者的和谐统一,我们称之为个人、企业与社会的互惠共赢之道。
文化将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关系即是构筑社会文化的基础。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生命线,标志着这个企业的特色,也代表着企业形象。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智慧作为企业经营及企业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行为原则,是企业建立良好的秩序与关系的必要条件。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企业中的创造性转化,必须深入研究儒学在企业中的应用实践及所产生的效果。纳通多年来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探索与实践,与大家分享。
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各方关系确定,以及在当代社会的价值与意义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任何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独立生存。这样,人和人之间、人和集体之间、人和社会之间、集体和社会之间等等,都存在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关于个人与他人乃至宇宙万物的关系,早在数千年以前,我们的先哲们就提出了天人合一、万物同源的思想。到了北宋,张载更进一步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思是说,世界上芸芸众生都是我的同胞,万物都是我的伴侣。这些说法看起来很抽象,其实蕴含着极其深刻的道理,充满智慧。更令人惊异的是,现代科学的发展正在证实这些思想的真理性。
科学家们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生物是独立存在的,所有生物都和其他生物相关,这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互相之间存在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大家庭。例如,花朵为蜜蜂提供食物,而蜜蜂则为花朵授粉。至于个体和整体,更是存在相互依赖的关系。以我们的身体为例,在我们的消化系统里,有无数的有益细菌默默地替我们清除有害的细菌,促进消化,制造人体所需的维生素。另一方面,我们也为这些有益细菌提供食物和适宜的生存环境。当然,作为有思想和意志的人类,要远比自然界复杂得多了。
我认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存在两个基本维度,一个是责任,另一个是权利。所谓责任,主要指个人在社会中所应承担的责任。所谓权利,主要指个人在社会中应该享有的权利。大致地说,传统社会重视责任伦理,而权利伦理则是现代社会特别注重的维度。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彻底批判了中世纪的伦理道德,打出“天赋人权”的旗帜,建构了旨在维护个人权利的价值观。这种人文主义思潮以高扬个性、推崇理性为目的,虽然对个性解放起到了一些积极作用,但物极必反,最终却导致了个人主义盛行,各种道德问题丛生,以至精神失落、价值衰退、人性窒息。有鉴于此,在充分尊重个人权利的前提下,重新挖掘传统的责任伦理的价值,便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中国古代,对责任伦理最简明扼要,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表达见于作为四书之一的《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到了宋代,理学家把这段文字所包含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项称为“八条目”。
八条目是一个环环相扣的过程。这整个过程,又包括两个大的段落:从“格物”到“修身”为第一个大的段落,这是由外至内的过程,目标是“修身”;从“修身”到“天下平”为第二个大的段落,这是由内及外的过程,其前提也是“修身”。看见“修身”正处在这两个大段落的转折点上。明乎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大学》为什么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了。
其实,后一个段落,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责任,具体地说,包括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天下的责任。
这种思想,到现在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也是最小的社会单位。我们每个人自从出生的那一天起,所首先面对的是家庭。一个幼小生命的成长,总是离不开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的关爱和帮助,等他长大成人之后,那些关爱他的祖父母、父母等逐渐老去,这就需要他承担起赡养老人的责任,来报答养育之恩。到了一定年龄,他要结婚生子,这又需要他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等他老去,他当然能够享受到子女的孝敬。所以,每个人都应该首先承担起家庭的责任。
修齐治平,包括了个人对家庭的责任,对国家的责任,对天下的责任。《孟子》中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也是要求个人有所成就就要兼济天下。由个人修养到家庭提升到惠及社会国家,这是一个修身立诚的过程。古代的家庭指的是家族概念,放到今天就相当于企业。《国语.晋语》中说:“同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同心则同志。”把家族的概念转化为企业后,道理一样明白。家庭中的“孝”的伦理规则在当代则转化为“忠”的原则,在企业中也讲求“忠诚度”、敬业度等。企业家则相当于一个家族的族长,带头人。
一个人不仅仅属于和依赖于他的家庭,也属于和依赖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大学》所说的国家,应该包含村落、城邑等各级社会单位,我们这个时代的各种公司、单位、街道、城镇乃至省份,都是国家的组织单位。至于天下,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全人类、全世界。维护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良好秩序和福祉,也是每个人的神圣使命。
遵从社会共同价值才能使个人利益最大化
1. 什么是社会共同价值
如何才能维护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良好秩序和福祉呢?简单地说,就是每个人的所作所为必须符合这个社会的共同价值。什么是社会共同价值呢?就是各种法律制度、伦理道德、风俗文化等。
按照荀子的说法,我们每个人生来就好利,就有嫉妒心理和各种生理欲望,如果顺应这些本性,那整个社会就乱套了。所以,任何社会必须有一定的规则,否则这个社会就无法正常运行。因此,荀子说:“古者圣王以人之性恶,以为偏险而不正,悖乱而不治,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情性而正之,以扰化人之情性而导之也,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荀子性恶》)看来,古代圣王制定何种法律、制定、礼仪等等,都是用来制约人的好利本能的。有了这些法律、制度、礼仪,人性才得以改变,社会才得到治理。
我们知道,人性中除了荀子所说的这些恶的元素外,还有孟子所说的各种善端,它们无疑是社会的润滑剂。不过,按照《中庸》的说,“修道之谓教”,人们虽然具备这些善性,但必须通过修行圣人制定出来的各种道德规范才能将其发挥出来,这个过程就是教化。《大学》也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德”就是各种道德规范,这里所强调的是学习和显明道德规范的重要性。
这是古人对社会共同价值的看法。我们也可以立足于这个时代来看一下什么是社会共同价值。这个社会其实是非常现实的。我甚至认为,这个社会本来没有什么道德不道德,也不存在善恶。但这个社会必须有一套规则,以保证群体的利益最大化。什么是道德?什么是善?符合社会规则的行为就是道德的、就是善的,否则就是不道德的、是恶的。
当然,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非常现实的社会,而不是一个理想社会,你所面对的事情也是非常现实的。它不依存于某一个人的愿望,也不依存于某一个具体的现实,而是依存于整体的社会规律和客观存在。当然它有其规则,也是有规律可循的。那么,作为一个非常现实的个体,你要在这样一个社会上存活,想要取得个人发展成就,你就需要和这个社会相应,能够顺应社会的规律,去取得最大的成效。
2.遵守社会共同价值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必要前提
无论什么制度和组织体系,一定要依存于系统运作时所涉及的人本身所遵循的文化与理念。这是不同于我们通常所看到的硬件建设和规则建设的,这样一种理念、氛围和规则是在一个系统得到规模化发展以后形成的,那么约束他的行为方式的原则,也是能够让这个系统更加有效率和协调运作的、非常重要的、无形的、像灵魂一样的内容。
道德的作用在于扬善,法律的功能在于抑恶。所以,人生在世,必须遵守所处社会的各种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并适应这个社会。这样看起来个人是受到约束了,但由于你的行为和社会共同价值是一致的,是得到社会所承认和保护的,所以你反而可以实现你的利益最大化。换言之,在这个社会里你要想有所成就,你就要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和规律,不仅要遵守法律,还要遵守这个社会的道德伦理的要求和约束。你需要承认这点,而不是把这种训导和要求当成对你的很烦人的苛求。道德规范对你的要求,实际上对你是非常有利的,你一定要遵循。一旦你睁开眼睛非常现实地看待这个世界的时候,你会发现,遵守我们传统的道德伦理的约束是你个人利益最大化的一个必然的选择。
在这里我们不谈教条的,那种讲不出道理来的道德伦理,我们只谈最现实的个人发展必由之路。一旦你认真看清楚周围社会的现状和人类文明的现状的时候,你会发现,一旦你想取得一个在现代文明中被大家都认可的,公认的成就的时候,你必须去遵守这个社会的规则,必须遵守法律,道德伦理规则,去取得周围人对你更多的认可,这样才更有利,更有效率,更有机会去取得成就。我姑且不把这个道理作为一个道德说教,而是作为一个逻辑推理的必然结果。
3. 社会共同价值源于人类对善的追求
不管说人性善也好,还是说人性恶也好,但人们都承认人类是追求善的。就连持性恶论的荀子,也说社会需要伦理道德,追求善。
从宏观的角度看,在不同的地区、人类不同的发展阶段,那些不符合整体利益的社会形态会已经被历史的进程所淘汰,这当然是一种选择性淘汰。人类社会到目前数以万年计的发展,证明我们是一个存续并且在发展着的生物社会。它之所以有这么大规模的发展和进步,是因为这个社会的文化是进步的,是正向的。正向的文化带来的是整体的经济和文化的繁荣。
中国重视整体意识,也就是社会和国家,即所谓“公”或“公利”。不同的思想家尽管在义利问题上存在着各种不同的看法,但他们都以不同的概念来强调整体利益的重要。无论是孔子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还是孟子所说的“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其“义”实质上包含了社会和国家的“公利”的意义。墨子说“义者利也”,在他看来,符合于“义”的言论和行为,就必然会符合社会、国家和人民的公利。个人只有在整体性中(家族、企业或是国家)才能昭示出自己的存在和全部意义,个人的意志、情感也只有群体关系中才能体现出来,个人的价值只能在整体社会中得以实现。每个人在宗法血缘的纽带上,在家与国同构的网络中,都有一个特定的位置,“这个特定位置,是个人存在的根据,组合成个体与社会的一体化结构”。个人对社会,义务重于权利,整体利益重于个体利益。
为了保证人类的这种向善性,任何社会都不可能没有一套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用来约束这个群体,从而取得效益最大化的。在这个社会中,任何人必须遵从这套伦理道德规范和法律制度,否则你会被人谴责,你不会被人认可,起码得不到人们的帮助。不仅是走投无路的时候没有人给你饭吃,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也没有人理你,更不会获得任何人的认可和支持。宗教固然可以维护道德,但即便是在人们不信教的情况下,仍然会认为尊师重道,赡养父母,和周围人保持一个友好的关系,有更多的善心,都是值得赞扬和推崇的。就是说,传统的道德伦理在我们现实社会中已经形成了一种固有的,实际上已经非常刚性的系统。你在遵循这个系统规则的时候,你很有道德的时候,你很有德行去做事的时候,你更容易得到周围环境对你的支持,社会资源更容易被你运用去完成你的事业、实现你的目的。
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协调者——企业的作用
1. 企业的任务和目标是满足社会需要
洛克菲勒先生说过:“如果将我剥得一文不名地扔在沙漠中央,只要有一行驼队经过——我就可以重建整个王朝。”洛克菲勒确实是从一点点挣钱开始的,他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