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设计师整理艺术馆中的钢珠迷宫,讲述BAZAAR 150的悠长历史

2017年12月21日,由《时尚芭莎》出品,yt策划的“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在moca 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幕。
跨过北京与成都两地巡展,“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终于来到上海。在回顾 harper’s bazaar 150年历史的同时,“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也借助 harper’s bazaar 的视角,回望了百年时尚历史,向时代致敬。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现场
为了更完美的贴合上海这座亚洲风尚大都会的时尚气质,“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也有不同于北京、成都站的全新惊喜。大展的最大亮点,则是完全采用柔美的弧线形展厅设计,它与moca 上海当代艺术馆弧线形的建筑语言巧妙呼应,又烘托出了 harper's bazaar 绵延150年的历史诗篇。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现场
yt新媒体独家采访了为“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独立完成全部展陈空间设计的house fiction设计师冀雅琼。听听她是如何整理 harper's bazaar 的经典时尚时刻,并透过自己独特的设计语汇,向上海观众传达出 harper's bazaar 150年的悠长历史。
设计师冀雅琼
学习建筑学的冀雅琼,除了空间,有时工作还涉猎装置、书籍、视频等。2017年10月,由冀雅琼设计的一家甜品餐厅的立面改造与室内设计在成都完工。
冀雅琼为甜品店打造的外立面与一层室内空间
冀雅琼介绍自己的设计作品说:“我很喜欢店面所对着的大慈寺和红墙,为虚化室内外界限做金属网和玻璃幕墙双层立面,两层立面之间分别为大慈寺,行人和橱窗开了三个窗口,并“近赤者朱”地从色典中选出一个饱和度很低的红—“珊瑚珠”用给这个空间串联一层,夹层平台和二层的交通通道。”
夹层平台看向户外以及二层的旋梯
冀雅琼近期创作的时尚空间,还包括一家买手店在北京潮流地标的pop-up装置。这个临时建筑是个供游人打乒乓球的半透明盒子,叫做ping pong pavilion,功能本身脱于时装之外,比单纯的展示多了与游人的互动, 根据需要关闭或开启。主要材料用角钢,阳光板,简易五金件,白色地胶,让需要承担人跑跳等活荷载的结构看起来尽量轻松。
ping pong pavilion关闭和开启时
yt:你认为展览空间的设计与其他形式的空间设计有什么最大的不同?
冀雅琼:展览空间的设计一定是和策展更紧密关联的,对内容的研究和分析组织的工作量更大,这决定了流线,空间和材料。其间各个展品出现的位置和前后连接都需推敲。又由于观众主要是流动的,需要设置有节奏的停顿甚至迂回,防止无聊和疲惫。
yt:可以介绍一下你为破界/bazaar 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做的设计吗?
冀雅琼:在保留之前两站的黑色背景和故事线外,主攻在空间质量和内容关联这两点上优化。这个场地面积并不足够大且有明显的网格柱子关系存在,多条弧形墙用厚薄变化消隐柱子,同时用墙断开的位置和走向制造人所感知的空间。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一层与二层平面图
展览设计是根据场馆本身外立面带弧度的玻璃幕墙,和室内明显的弧形坡道这两个特点自然得出的,希望整个展览在建筑层面上空间上统一,同时也可以让各个篇章之间的行走的动线流畅。有评价说像小时候玩的钢珠尺子里的迷宫,这个解读挺逗的同时还挺贴切的。
以大展上下两层空间模型 延伸出的house fiction 2018贺年卡
内容逻辑上有受到行内的 bazaar 150周年展的启发,在众多向150周年致敬展品的陪衬中,十分需要点出几个关键编辑的贡献, 这些内容虽在展示形式上受限,但却应是此展览本身的主角。同时中国版《时尚芭莎》的历史发展在篇章之间单独呈现出来在特殊的坡道部分点出。
设计师冀雅琼精心整理 harper's bazaar 历史上的经典瞬间
中国版《时尚芭莎》的历史也呈现在此次大展中
各篇章区域内又有独立空间,内都为衬托这篇章氛围的艺术装置,外皮材料作为对这个篇章性格的反映。避开了不必要的装饰和桌柜等陈列家具,让空间和展品直接对话。另外,创刊合集是我认为是重要的部分,让它在整个展览最开始出现并重点展示。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美好时代篇章
yt:为什么会给大展中的每一个篇章的墙面,都选择一种材质来表现,有什么特定的意义吗?
冀雅琼:“美好时代”是大展中离我们最遥远的时代,为了突出这种历史的朦胧感选择了透光膜,无明显材质属性;“装饰主义时代”用了中等磨砂的拉丝不锈钢,能一定程度反射周边的环境使此区域喧闹一点;“叛逆时代”选用粗犷的仿水泥漆刷出水泥的斑驳质感,事实上如果时间允许,这个部分将采用混凝土浇筑;“东方美学时代”艺术家徐龙森的作品《山水图腾》,本身就很好得表达了此处温婉又个性的气息,只添印有孙郡摄影作品局部的薄纱; “跨界时代”则用了橡木软木,因为柔软而薄适合包弧形,其本身的纹理与此篇章的展品搭配起来更活泼。红色是因为所选主视觉上图像的颜色,在接下来的两个点上稍作延续:“装饰主义时代”的绒布纹理漆和二层结尾的“s”型墙漆。
“破界/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上海站现场
yt:作为一位女性设计师,你认为女性身份,在工作中给了你怎样的不同?你怎么看待bazaar一直倡导的“女性的力量”。
冀雅琼:主要还是看个人吧。 工作中由于是女性原因,有时会得到照顾有时会被糊弄,可能尤其工地上需要更费劲儿地建立专业的工作方法。其它方面没发现不同了,司机这个职业前面加“女”能明白特别之处,设计行业没有分男性女性设计师啦。
从当时著名的作家、翻译家 mary louise booth任创始主编开始,harper’s bazaar 有多位杰出的女性编辑,摄影师和造型师,她们不仅有惊人的察觉力和创造力,更有韧性使杂志经过两次世界大战未停刊,时至今日一直都在延伸发展。harper’s bazaar 所倡导的力量是通过超前的意识传递的,现在杂志上看到的各品牌服饰,明星作为这种意识的载体更接地气儿得传达给读者。有时代的原因使女性的工作显得更为值得赞扬,“女性的力量”已得到证明,到今天再强调会有点自我设限吗?
yt:在过去的150年中,有众多艺术家、设计师为bazaar工作过,你怎么看待杂志与设计师之间的关系?
冀雅琼:很明显在合作中是相互成就的,杂志在源源不断得发现并收集好的设计,有时转化为自己的内容; 艺术家和设计师从而被激发,或审视之前的成果,或影响到之后的创作。
1935年,达利为 harper’s bazaar 创作的插画
1960年,安迪沃霍尔为 harper’s bazaar 创作的插画
yt:在破界/bazaar 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中,有没有哪一位设计师、艺术家的作品,或是哪一段bazaar的历史给你带来新的启发?
冀雅琼:在设计过程中我常常是惊呆的,因为时不时会发现一些最经典的时装照片或故事竟然都来自 harper’s bazaar ,可能是对五六十年代设计的黄金时期的偏好吧。
印象很深的是 harper’s bazaar 曾经的美编alexey brodovitch的平面设计,找不到现在普遍做平面时较严谨的规律,也不是现在的杂志内页基本都撑满的风格。在还有没有各种软件的时候,制作出这些照片,手绘和文字拼贴画的叠图制版需要更好的技术能力和更多的时间精力。其革命性在当时或现在应该都给很多设计师启发的,不受当下流行的干扰很重要。
alexey brodovitch为 harper’s bazaar 设计的内页
alexey brodovitch的工作现场
另有开幕时坡道上一段表演。有四位戴帽舞者,其中一位从相对静止的阵列中脱出,原本戴着的帽子由舞伴拿着保持原位,她做一段像即兴的动作又舞回帽下,整体节奏连贯无中断,四人都相互感知,控制得很好,整个画面好像看到rene magritte似的;经过控制的美感是值得学习的。
艺术团体hexagon collection为大展开幕当然献上的表演《iv oriental aesthetics》
2017年12月22日至2018年3月11日,“破界 / bazaar150周年时尚艺术大展”在moca上海当代艺术馆,开启 harper’s bazaar 150年芳华。
contact us
如果你有任何问题,请email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