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溪人原崇尚火葬。据明正德《归化县志词翰》知县杨缙撰写的《自陈作县记》中记载不忍俗尚火葬,屡行禁令。此后,历任县官皆行禁令,民间丧葬逐渐改为土葬。至今,除僧尼外,仍以土葬为主。丧葬礼俗,庄严肃穆,民间十分重视。人过花甲死亡,称为白喜事,礼仪隆重,程序繁琐,花费甚大。不到花甲死亡,则从简从速。也因此丧葬一条龙才会有越来越多的拥泵者为其加油助威,传播品牌的价值和功能。
一、备寿堂、制寿衣
通常一般老人生前必备寿堂(棺材)和寿衣。枫溪、夏坊一带,有的还给来岁的小孩备制寿堂,寓意能长寿。寿堂要砍双生(即同根连上两株)的上乘杉木,于闰年制作。寿堂制好,搁置后不得随意移动。老人寿终前进行油漆。头写福、尾写寿字,并以花纹装饰。寿衣亦为闰年备制,民间通常制衣件,裤条和布帽一顶、布鞋、布袜各一双。男为长衫,女为大脯齐膝短衫,下穿围裙。富户人家则较多,件件不等,布质更好。清代有官衔的老人死亡,男戴官帽、着官服;女戴凤冠、着裙袍。贫困者多为临时缝制,也较简便。
二、送 终
老人弥留之际,家中亲人必须在场,不得出远门。异地亲人必须赶回送终,以尽孝道。寿终时,亲人围床哭拜,为死者沐浴、整容、更衣,叫装死。再抱死者至大厅坐凳。入殓称落棺。落棺前,取用纸剪好的日、月、鸡、狗贴于棺内,放入和衣、和被(纸剪的衣、被),让死者两手握住金银冥币(左手握金,右手握银),寓意老人死后,能见天日和不致受穷。有的亲人剪些指甲、衣襟纱放入棺内,谓今后家中一切灾厄全由死者带走。落棺后,棺前设香案,点长明灯,俗称板头灯,焚香供斋饭,至出葬前昼夜不熄,并由道士立灵幡于棺前。
如死者年过花甲,上书&;&;郡显考(父)或妣(母)&;&;&;公(嬷)太灵位。以、或、字合小王道,字即大、小王道均合更好。不上花甲死亡即书故父(或母)&;&;&;灵位。再于香案前设一灰盆,备焚烧冥币之用。全家披麻戴孝、设灵堂,女眷早晚哭拜,叫做孝,孝子守灵。经阴阳先生测算,死者临终时辰如遇冲犯,则须在棺前置一米斗,插上尺、秤、剪刀、镜子和通书皇历,以镇邪去煞。不在家中死亡的叫门外鬼,尸体不能进屋,必须在外搭一临时停柩的灵棚或暂寄停柩场,并于门外竖一长竹竿,上缚死者衣服和香纸,为死者招魂。
三、报 丧
老人去世后,委托族人分头向至亲报丧,俗称报知。报丧者须随送白糖一包为礼,亲友家即以粉干蛋款待。书香人家或富裕人家,老人死后,用黄纸黑字写上严制(丧父)或慈制(丧母)两个大字和讣闻贴于大门口,以哀告亲友。
四、看 生
亲朋好友,闻讯后主动前往治丧,首先是探丧,俗称看生,即瞻仰遗容和向遗体告别。随带香、纸、烛、花边(冥币)四样,叫冥仪四色,叩拜死者,以示哀悼。外家的人莅临,孝子须匍匐大门外迎接。外家的人叩拜死者时,孝子须陪拜答礼。丧主对待外家来人,必须特别恭敬。清代、民国时期,丧主如对死者生前有不孝行为,外家可以寻事刁难,也可以不顾丧主的经济能力,责令把丧事办得隆重排场,有的外家甚至责令丧主昼夜跪于灵柩之前,以示惩罚。至今,这一习俗在农村仍时有所闻。
五、封 棺
外家或亲属在异地,必须待其赶回与死者见面(指短期内)后始能封棺。封棺时辰由阴阳先生择定。封棺前,至亲要送扛被给死者盖上(一般死者盖床或床)及寿蓆,俗称报孝蓆(即帛),留作送葬时用。封棺时,亲人回避,不得观看。封棺后,取两块薄土置于棺盖上,表示死者已安然入土。然后请道士做道场,为死者减罪,超度亡魂。封棺后,旧时还有停丧陋俗,特别是没有死过人的新房更应停丧。有的甚至停三五年不葬。大户人家将灵柩置于祠堂或祖屋,贫困者只能放置后厅,极不卫生。民国年月日,县政府曾下令革除停丧陋习,规定停柩不得超过三个月,并责成各区对多年未葬棺柩进行清理。虽有改革,但不彻底,尤其官富之家不遵办。此俗直至解放后,始彻底废除。
六、课 诵
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生辰,择定出殡日期后,大户人家于出殡前请南摩(道士)和吹鼓手做~天道场(一般人家只做天,贫困者不做),为死者超度亡魂,大摆醮坛,谓之课诵,俗称做醮、做功德。出殡的前夜,女儿和女眷要给死者拜莲灯,以荐亡灵。莲灯树用铁架制成(现时多用芭蕉树),塔形,分层,每层盏灯,共盏,燃茶油或菜油。女眷们在道士的引导下,手执香火,诵经跪拜(起灯拜、报恩拜、谢灯拜、莲灯拜,每树计拜)。如死者女儿多,每个女儿拜一树,即当晚每个女眷要跪拜几百次。
是晚,丧家还让死者挑千斤担。取布米袋两只,一袋装斋饭(糯米饭),一袋装厘戥、米斗、通书、算盘、镜子、尺、禾刀,叫七星袋。有的则一袋装铜钱和茶叶米,一袋装冥币、草鞋。用扁担串好,将担子搁置棺柩上,称挑千斤担,谓今后家人一切灾难均由死者承担去,家中从此可保平安。老人亡故后,每隔天为一个七,头七、三七、五七为子孙七,二七为女儿七,六七为六亲七,每逢七日,必请尼姑道士诵经拜忏,为死者超度亡灵。如遇四七则不吉利,俗称乞丐七,丧主家人要离家回避。老人死后一周年时,仍须请尼姑道士为死者诵经,谓之做冥寿,亦称做周年。解放后,做醮、做七、做周年。这些迷信活动曾一度敛迹,年代又复出现。
七、出 葬
也叫出殡。通常为凌晨寅时或卯时,以便于当天上午将入穴、埋葬等事办完毕。灵柩在鼓钹和鞭炮声中移至大门外(或大路口),谓之起柩。官绅或富有人家用白布设板蓬遮盖棺材,板蓬上装饰一纸制白鹤,表示死者鹤返仙游。一般人家仅棺柩上盖一条红毯,然后在门外设祭,叫栏门祭。孝子孝孙、女儿媳妇及至亲分五服披麻戴孝。凡属死者之子及未嫁女、承重孙、妻,均称斩衰;男子头戴麻帽,罩斩箍(稻草制的箍,俗称髻),身穿不缉边的粗麻衣,腰束草绳,脚穿草鞋,手执丧杖(子为白色,孙为黄色,曾孙为兰色);女子头戴麻帽,罩斩箍,身穿麻衣,腰束草绳,下围素裙,脚穿麻鞋。孝孙着缉边的粗麻衣,称齐衰;头戴白色双角布帽,谓之帛。帛又分亲者长疏者短。身穿白衣。一般亲戚、族人戴白纱。朋友戴黑纱。祭奠仪式隆重,香案上摆三牲祭菜,主祭者焚香念读祭文,孝子孝孙三跪九拜,其他亲朋拜(民国时期已简化,改为鞠躬)。亲朋祭奠时,孝子孝孙跪于灵旁答礼。
乡绅名流门外设个祭,还有亲朋在途中设栏路祭。一般人家和贫困者仅设一祭,祭奠礼仪也较简单。祭后,富户由人抬棺出殡,一般人家人扛抬。扛夫县城多为雇用,乡村即由族人扛抬。遇高寿人亡故,大家争相肩舆,寓意能沾寿。出殡时,撒纸钱开路,俗称买路钱。鼓钹齐鸣,鸣锣开道,孝子孝孙扶柩啼泣,匍匐而行,随后为灵幡,挽幛和送殡亲朋,送葬队伍浩浩荡荡。至三叉路口,女眷哭别灵柩,返家做孝。儿媳各捧一束杉叶回屋,在各自灶内加些盐巴燃烧。杉叶和盐巴燃烧时均发出劈劈叭叭声,寓意今后发达。灵枢送至城外或第二个三叉路口,停柩设拜,亲朋行礼后脱去素服返回。孝子孝孙送至墓地。富户多为石墓或砖墓,一般人家多为土墓。墓地通常选择山坡丘陵地,凿洞(俗称打矿)进棺,以砖封葬,然后竖碑。竖碑必衅鸡血祭拜。立碑毕,孝子们以纸伞遮身(表示罪孽深重,祸延父母,不能见天日),手执香火返家。香火置于各自灶君前,寓意香火不断。
待负责安葬的工匠和上山帮工的亲邻返家后,丧主宴请亲朋,称吃送殡朝,名为朝,通常要到近午方能开筵。下午,丧主为死者烧灵厝(纸做的房子)和冥币。灵厝通常仿照旧式深院大宅,并有金仓银库,室内有佣人奴婢等纸俑,让死者在阴间能有房子居住,有钱花。
葬后一般年左右拾骨,俗称捡金,另择吉地再葬,也有的仅一次葬,不拾骨。
八、扫新墓
又叫做三朝。葬后翌日女眷披麻戴孝,到墓地致祭。祭毕,绕新墓走圈,叫踏新墓,孝子孝孙将纸杖插在坟头,将烧灵厝的灰烬埋于墓边,然后席地就宴(民国时改为回家就宴)。以后每年清明节或农历八月都要上坟祭奠,称醮墓。
九、服 孝
清末,旧礼教为斩衰守孝年,齐衰守孝年,大功个月,小功个月,思麻个月。服孝期间斩衰臂带粗麻布,鞋、帽加饰麻布;服齐衰戴细麻布。老人死后天内,子女男不得理发,女不得剪发、插花、穿红;孝期内不参加科考、赴宴、看戏、婚嫁,春节不贴红联,端午节不做粽子。年代,礼制简化,通常斩衰服孝一年,其他已废。解放后,服孝仅天。年代始,着麻衣大多改为白大褂。年代,一般丧事在几天内办完后,照常工作、生产。
旧时丧葬礼俗过繁,解放后从简,机关推行追悼会、献花圈。送葬者男戴白纱、黑纱,女戴白花。迷信活动一度废除,政府提倡厚养薄葬。年代丧事大操大办、大筵宾客、封建迷信活动有所抬头。年县人民政府倡导干部、职工、居民死后火葬,但民间仍多行土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