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版印刷

由于平版印刷印版上的图文部分与非图文部分几乎处于同一个平面上,在印刷时,为了能使油墨区分印版的图文部分还是非图文部分,首先由印版部件的供水装置向印版的非图文部分供水,从而保护了印版的非图文部分不受油墨的浸湿。然后,由印刷部件的供墨装置向印版供墨,由于印版的非图文部分受到水的保护,因此,油墨只能供到印版的图文部分。最后是将印版上的油墨转移到橡皮布上,再利用橡皮滚筒与压印滚筒之间的压力,将橡皮布上的油墨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一次印刷,所以,平版印刷是一种间接的印刷方式。
凡是线条或网点的中心部分墨色较浓,边缘不够整齐,而且又没有堆起的现象,那就是平版印刷品。在印版上图文部分和非图文部分的部分都是平坦的,而在边缘部分因受到水的侵蚀,而显得不平坦。平版印刷(planography)平版印刷基本原理
平版印刷是由早期石版印刷而发展命名的,早期石版印刷其版材使用石块磨平后应用,之后改良为金属锌版或铝版为版材,但其原理是不变的。
凡是印刷部份与非印刷部分均没有高低之差别,亦即是平面的,利用水油不相混合原理使印纹部分保持一层富有油脂的油膜,而非印纹部分上的版面则可以吸收适当的水分,设想在版面上油墨之后,印纹部分便排斥水分而吸收了油墨,而非印纹部分则吸收水分而形成抗墨作用,利用此种方法印刷的方法,就称为“平版印刷”。
平版印刷由早期石印发展之后,因其制版及印刷有其独特的个性,同时在工作上亦极为简单,且成本低廉,故在近代被专家们不断的研究与改进,而成为现今印刷上使用最多的方法。
平版印刷方式
平版印刷方式是由早期石版印刷转印方式发展而来,而描绘于转写纸上再落在版上成为反纹,然后印刷于纸面上为正纹。由于此种方法在印刷时所承受的压力,使本来就是平面版的平版(即印纹部分与非印纹部分均是平面的),承受了压力之后,使得占在版面上之油墨为之扩散膨胀,而产生画线不良现象,因此后来才改良称为〖柯式印刷法〗(offset printing)其印刷方式是将版面制成正纹,印刷时被转印在橡皮筒上为反纹,再由反纹印到纸上为正纹,这样就可以改进印刷压力的弹性。
早期的平版印刷为平版平压型,到后来发展为平版圆压型及圆版圆压型两种,平版圆压型机器大部分使用在特殊印刷上,如校样用的打稿机等,至于在印刷纸张之类的机器则全部改良圆版圆压型。平版圆压型亦即是印刷版面平放,压力部分是滚筒式的压筒,此种印刷方式很类似凸版印刷里的平版圆压机器一样。圆版圆压型则是将印刷版包裹在滚筒上称为版筒,机器上另外一个滚筒包裹有橡皮的称为橡皮筒,压力部分同是滚筒式的压筒,此种以三种基本滚筒构造的机器称之为“柯式印刷机”。
平版印刷之优劣点
①优点:制版工作简便,成本低廉。套色装版准确,印刷版复制容易。印刷物柔和软调。可以承印大数量印刷。
②缺点:因印刷时水胶之影响,色调再现力减低,鲜艳度缺乏。版面油墨稀薄(只能表现70%能力,所以柯式印的灯箱海报必须经过双面印刷才可以加强其色泽)。特殊印刷应用有限。
应用范围
①海报、②简价、③说明书、④报纸、⑤包装、⑥书籍、⑦杂志、⑧月历、⑨其他有关彩色印刷及大数量之印刷物。
历史:
1798 年,奥国(今捷克的布拉格)人作曲家塞纳菲尔德(alois senefelder l771-1834) 发明石版印刷术(lithography),利用水与脂肪互相反拨原理,在平面上印刷,是为 平版印刷术(planography)的嚆矢。并造木制石版印刷机 。塞纳菲尔德氏,初习法律 ,后继其父业学歌舞,不成。乃从事作曲为生,颇受世人欢迎,因思以所作曲谱印刷出售。而印费浩大,获利微薄 ,乃自入印刷所为学徒,但限于资本,无力自创, 又不成。 彼时氏居慕尼黑(munich) 附近之索廉河汾 (solenhofen),该地产石甚多, 平日 用石研磨铜版,或以石代铜版雕刻。斯时家贫,其母为人洗衣,一日命氏记其 洗衣账,氏无意间将脂肪墨条写账于石版上,后数日发现字迹不 能洗去,氏心有所 悟,乃一再研究试验,初用脂肪墨反写文字于石版上,继涂硝酸与树胶液后上墨印 刷,卒得成功,自称为化学印刷 (chemical printing)。石版印刷术 lithography一字,原 系希腊文字"石" litho 和"写""graphein" 组合而成,现已成为平版印刷术的代名 。
1834 年,塞氏任巴产王国印刷所监印官,竟于同年二月逝世。
1810 年,德人卫谢普(f. weishaept)协助塞纳菲尔德氏完成铁制手摇式石版印刷机。
1817 年,塞纳菲尔德氏试以锌版代替石版为平版版材,未成。
1826 年,法人尼布斯(niepce)发明土沥青光学制版。1832 年(清道光十一年),英传教士麦 都思(w.h. medhurst)在澳门设立石印所印刷中文书。
1837 年,法人恩格尔门(g. engelmann)发明彩色石印法,定名为 chromography。
1840 年,英人庞顿(m. ponton)发明 蛋白制版法(albumin process)。
1868 年,德人珂尔巴特(j. albert) 发明珂罗版制版法 (collotype)。
1869 年,英人浩润(d. hauron)发明用减色法作三原色彩色石印。
1876 年(清光绪二年),法人翁相公(天主教教士)与华人邱子昂于上海设「土山湾石印所」, 用平版印刷教会画报。「点百斋石印局」继之设立。平版印刷工艺过程平版印刷基于油水相斥原理,其印刷工艺过程如下:
首先,在平版上形成着墨的图像部分。图像能够直接用油性铅笔在平版上画出,也可用照相方法形成。
其次,给印版供水。因为油水相斥,水被图像所排斥,所以水覆盖了印版的非图文部分。
再次,给整个版面覆盖一层油墨,因为油水相斥,油墨被着水部分所排斥,所以油墨黏附到油性图像上。
然后,纸张被压印在平版表面,着墨的图像也就转移到了纸上。
平版印刷通常也被称为胶印。与凸版印刷及凹版印刷不同,平版印刷的印刷图像仅仅平置于印版表面上。在印刷过程中,纸张和图像相摩擦,图像很快就会被磨损,当印版用于高速运转的印刷机上时尤其如此。为了减少印版上图像的磨损,图像首先应被转移到橡皮布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平版印刷术是德国人alois senefelder在1798年所发明的,他是把涂在一块笨重石灰石上的油性图案直接印到纸上的。而现在各种不同的平版被用于高速胶印机和小胶印机来进行印刷,其产量比其他任何一种印刷方法都要多。
早期工艺
平版印刷是由波西米亚的alois senefelder于1798年发明的,这是凸版印刷自15世纪发明以来第一种新的印刷工艺。在平版印刷的早期年代,使用一种平滑的石灰石(limestone),因此平版印刷的英文名称lithography或lithos来源于古希腊的“石头”一词。在油基的图像放到石头表面后,用酸蚀入石头的表面下,再涂上阿拉伯胶的水溶液,其只附着在无油的表面上,然后密封起来。在印刷的时候,水附着在阿拉伯树胶的表面,但不附着在油性部分,而印刷时使用的油性墨则相反。
在平版印刷发明后的几年里,这个印刷工艺用于印刷多色的图像,在19世纪称为彩色平版印刷(chromolithography),这个时期的许多精美的彩色平版印刷品和出版物现在还存放在美国和欧洲的博物馆中。每一种颜色使用一块石头印版。主要的难题是如何使图像套印准确。
参见: 平版印刷的发明,作者alois senefelder, (英文译本,1911年)
现代工艺
今天,平版印刷使用的是铝版。印版已经用刷子刷出砂目,或称为“粗糙化”处理,然后涂上平滑的一层感光胶。将所需的图像的照相阴图放在印版上进行曝光,在感光胶上形成阳图图像。感光胶经过化学处理后去除未曝光的感光胶部分。印版装在印刷机上的滚筒上,用水辊在印版上滚过,将水份附着在印版的粗糙部分或称非图文部分。然后用墨辊在印版上滚过,只将油墨附着在印版的平滑的部分或称图文部分。
如果这个图像直接传送到纸张上,则产生正读的图像,但是纸张就会湿了。现在采用的方法是用覆有橡皮布的滚筒滚过印版表面,能挤去水份,转印上油墨。 (实际的原因并非如此,只是橡皮布具有弹性,能更好地转印图像而已,它同样能传递水份,但现在用的水分变少了,可以忽略不计。--译者)
滚筒滚过纸张,将油墨转印在纸张上。因为图像是先转印在橡皮布滚筒上,这个工艺也称为“胶印”,这个词的英文offset printing有转印的意思,指的是图像先转印到橡皮布滚筒再转印到纸张上的过程。
多年来,这项工艺有很多创新和技术上的改进。包括利用几块印版一次走纸印出多色图像的印刷机、达格伦(dahlgren)输墨系统,其排除了润版的步骤(而是润版步骤组合到输墨过程中)。
在输入端,桌面出版的进步使得几乎每个人都能制作出专业质量的版式,照排机的发展也使印刷厂能够跳过照相制版的中间步骤;照排机能够直接从计算机的图像制成软片。从21世纪以来,直接制版机又排除了软片的需要,可以直接在印版上成像。

无水印刷
无水印刷的工作原理
toray系统
toray无水印刷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无水印版、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