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的“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的?

最近,我收到某门户网站一封邮件,希望能给予内容转载授权。整个做法已非常娴熟:“协议在附件,填写打印了邮寄给我即可”;以及“授权时间希望能在3 年以上。”
我看了下合同内容,只有一页纸。大意是:硅发布内容在该门户全文输出。nopayment,nolink back,我坐在阳光下思考这件事,不知道为什么要签这个协议。
结合今年中国曾引发轰轰烈烈舆论大讨论的,我们来看看美国的“今日头条”是怎么做的。这两天,我拜访了美国内容领域上下游一些人士,话题既涉及美国内容业主流合作模式,也涉及内容领域一些发展趋势。
enjoytheinsightsfromsiliconvalley!
美国主流合作模式
美国门户和科技博客合作方式是这样:一门户给到科技博客 payment;二门户给到科技博客链接返回。这两者二选一,视双方合作需要而定,但一定是在这两种合作框架内,不可能既在门户出现全文输出,门户又不给到 payment,因为这是内容业/机构最核心资产,如果你这么做,逻辑上讲是很stupid的。
当然,技术的发展也曾给到内容业冲击,比如信奉技术至上的谷歌曾尝试完全不付费而全文输出第三方机构内容做法,但最后被诉诸法庭,以谷歌败诉、放弃这种方式告终。
甚至美国内容领域还有一些更激进看法,比如认为甲方给到乙方一个每篇文章的内容摘要,然后乙方在获得内容摘要后同时把链接返回,但甲方仍然认为这样不公平,原因是部分读者只消费摘要,不会点击原文链接,而这个核心摘要或者说核心事实/观点却是甲方花费劳动获得。
这方面比较大一个案例是2012年巴西最大报业协会退出谷歌新闻。大概是2010年,这个报业协会曾代表巴西154家报纸(占巴西90% 报纸发行量)同意“谷歌新闻”免费发布他们文章标题和第一行内容,目的是希望通过谷歌平台获得更大 traffic,但两年后,因为离期望值距离太远,巴西报业协会选择退出。
当然,这也和巴西市场较小、不是英文阅读市场主流内容有关。但也就是说,总体上讲,美国内容业主流合作方式是:或给到 payment,或给到链接返回,而且这两种模式前提都是有合同存在,即是在对方知情前提下,而绝不会是说,对方一点也不知道。如果举典型代表,pc时代这方面给到 payment的代表是雅虎,那给到链接返回的代表是techmeme.
美国“今日头条”怎么做
那到移动时代,美国也有一些阅读器新秀app出来。比较知名的是去年4月被linkedin以9000万美金收购的pulse.
这个app 由斯坦福两个研究生创建,它的功能或者说对用户价值和中国的“今日头条”很像,基本用户可以在上面加各个内容方提供的内容,然后给到用户最方便的阅读效果,但是你去看它的内容合作方式:
第一,pulse有专门的人去和上百家内容出版商谈判/对接合作,然后同步内容;第二pulse 上非常多内容不是全文展示,比如《纽约时报》,你会看到文章标题和第一段后,就是“viewonweb” 字样,那如果读者点击,网页会自动跳转到《纽约时报》,其它像《财富》杂志、《连线》杂志也是这样,当然还有科技博客“techcrunch”.
然后,也有很多科技博客像“businessinside”、“re/code” 等是选择全文输出,这种输出也包括多媒体,像嵌入文章里的视频。但如果你去看,所有这种合作方式在文章底部还是会有很明显的“viewonweb”字样。
也就是说,如果读者想点击原文网页,还是可以很快进入。我的总体感觉是,无论是部分内容输出然后跳转,还是全文内容输出然后跳转,没有人会觉得说这种跳转会影响到用户体验,因为整个感觉很流畅,所以阅读器如果在这方面以用户体验为由而选择 ignore是站不住脚的。
当然每个媒体机构给到什么内容、怎么给都是自己决定,比如像美联社和pulse 的合作,它只是给到所有内容中的一部分。所以上述情况,基本是美国内容业合作方式在移动端和pc端做法,那你看到它们的整个逻辑是一致的。
美国内容业趋势
说到趋势,我们感觉总体上是第一美国内容业流量在大量往移动端走,现在大概有1/3到1/2 内容流量是通过移动端产生;第二流量产生方式,要么是通过移动阅读器,要么是通过媒体自己的app.
,基本所有媒体都会有自己 app;第三那如何直接通过这些移动端流量来获得收入,美国这边也没有找到答案,它基本还是一种保证用户量的做法。
那我知道移动端app广告里面,目前被验证比较赚钱的是推广另一个app这样的广告。也就是说,它的广告计算方式变成了按每个安装量计费,也就是/per installation的方式。包括facebook首席运营官去年一季财报发布时就曾提到app下载安装广告做得非常好,在facebook 这段时期大概有3800个开发者使用,并获得2500万下载安装量。
对中国内容业看法
对中国内容业,我们的一个总体感觉是,中国移动端大众消费领域基本看不到,或者说很难看到有价值的东西。
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社交网络兴起而产生碎片化内容的结果,其实你去看facebook也好twitter 也好,你还是会看到很多你朋友或社交圈里的人在分享一些很不错的内容。这些内容可能来自这个内容网站,或那个科技博客,包括像whatsapp 这样的东西,你都会看到相关很好内容在得到分享和传播。
但是在微信,老实说我们看来看去被传播最广或大家转来转去转得最多还是所谓“心灵鸡汤”;或是一些谣言;或者纯消遣/情绪性东西,比如看到一个错别字,重点和注意力马上从文章转到错别字,然后两边就干上了;或者是杜撰一下乔布斯临终遗言,但你一看就知道那东西是瞎编的,狠要命,它还传播很广。
另一个我们觉得比较大差异可能是,美国这边会有不少人能专注沉下心,花功夫去把自己所得整理出思路,然后分享给别人,就是他重心会是去说自己的事,但中国这边可能相对喜欢评价别人,哪怕是自己不懂的东西,或者不了解的人和事,但就是很喜欢说说这个说说那个。
总体就是我们的感觉,在看不到太多知识性东西。我觉得这应该也和中国整体内容生态环境有关,因为像美国这样的生态系统循环存在,它客观上会促使更多人愿意去创造有价值内容,第一它有版权这个东西存在;第二它会让创造者存在兴趣或者说 passion,去把东西做出来,包括去把它做得更好。
作者:杨琳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