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圣平:从《走出华为》到新三板上市!

汤圣平,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先后在万科、华为从事人力资源、销售工作。从华为离职后,花费一年时间,写就《走出华为》一书。
离开华为,汤圣平加入中华英才网,并担任coo工作直至2008年。
2010年,创办零食电商猫诚。2015年,猫诚电商登录新三板。
进入华为
我是人大劳动经济专业毕业的,就是研究工资啊、绩效管理啊。1996年毕业之后就去了深圳。毕业第一家公司是万科,待了两个月,一次偶然在公交车上,听到有人说:“前面那家公司是华为,他们的工资很高,年薪10万”,那个时代房地产没那么火,万科工资并不高,一个月才2000,我嫌贫爱富,果断跳槽进入华为,估计我是我们班第一个跳槽的吧。在华为待了快7年,有过两段旅程:前面大约4年做人力资源,后面大概3年做销售。
我进去的时候华为也就2-3千人,华为正好是96年开始批量销售万门程控交换机,日子不错,整个公司生气勃勃。我主要负责考核模块,那个时候我们已经在思考怎么考核一个人了,我们思考的非常细,非常深。比如对销售人员的考核,不是简单地考核业绩,还考核你的任职资格,考核是手段,主要目的是让你知道怎么样才能成为一个好的销售、一个好的办事处主任。我曾经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在各个办事处旅行、访谈,制定这些标准。我编写过一个《客户经理模型》,主要的讲的是好的销售人员的标准是什么,一本小册子,既有理论框架又有实际案例,图文并茂,作为新员工培训的参考范本。我离开华为很多年后,还有人问我要那本小册子。如果那本小册子能公开出版、发行,说不准也能成为畅销书。
后来我又到杭州做销售,从后台走到前台。后来之所以写书,和这段经历有关系,我看公司更全面了,同时任何事物也许置身其外,才会看的更清楚。
《走出华为》
我很幸运,毕业后正好加入了一个正要起飞的公司,从96年到2000年,正是华为的一个高速发展期,整个企业是青春的,就像80年代初改革开放一样,我甚至感觉华为的色调是那个时候调出来的。虽然这几年华为手机崛起,让世人熟知,但华为的起飞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的。
在华为待了6年多,时间长了或者短了可能都没有这个体验,长了可能就是老情人了,没感觉,短了也就没这么深的了解。出于对华为的热爱,本身又是学管理出身,就写了《走出华为》一书,是内部员工是写华为的第一本书。我是2003年开始写的,写了11个月,啥事也不干,就埋头写。虽然当时阅历也不深,但是我非常用心去写,写完书之后看别人的评论,有些人褒奖,也有些人骂的,一开始看了不开心,觉得他们不知道我的用意,后来也就慢慢习惯了。2014年,拿到了财经类畅销书第一名,卖出了至少100万本。据说任老板和人大老师也谈论过这本书,人大的吴春波老师是华为的长期顾问,他前两年还说,现在写华为的书很多,但是《走出华为》是他认为写的最好的两本书之一。一位研究国学的老师,70多岁了,我认识,前几年在我朋友家里看到我的书,后来见到我,把书打开,他在书里竟然做了大量的标记和评语,其中一个评语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这本书算不上深刻,但是是我创作的,用心写的。现在再让我写,估计还写不到那种程度。
从任正非那里学到的两件事
第一,分钱。一个公司的基础,就是分钱。华为的激励制度很好,不仅仅是公平,没有绝对的公平,钱要舍得,敢给,当然,要知道钱分给谁,为何分钱。华为花了大量时间在干这件事。
第二,活着。任正非其实也有梦想,也有情怀,任正非从来不提梦想,但他很多文章都提到:我们的产值是北电的、朗讯的几分之一,他们先进,我们落后,我们还要追上他们云云。任正非和bat这一代人不同。2000年以后的互联网创业者,分享了中国经济增长的红利,可以采用免费策略、大规模广告投入把对手碾压。但是华为不一样,他是直接面向全球的大牌们在家门口竞争,90年代初的时候,外企都进来了,西门子,朗讯,北电,那个时候都是最强盛的时候,他们早就占领了西单、陆家嘴这些战略高地了,技术全球领先,能出诺贝尔奖的科学家,华为就是一屌丝,我觉得那个时候通讯业没有红海蓝海一说,利润率很高,但你只能抢食物,抢到才能活下来,只能农村包围城市,肉搏战,有媒体形容华为是土狼对狮子的进攻,我看实力还没这么均衡,就是蚍蜉撼大树。任老板在那样的形势下,把“活着”作为企业的圣经,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说明他对公司的把握和控制是看透本质了的,如果任正非没看清楚,稍有一点儿狂妄自大,华为可能就活不下来。所以啊,我觉得华为在前互联网时代崛起,后互联网时代还在活着,活的越来越好,活成了头牌,任正非对公司和时势的把握已经接近于道,中国人的智慧中的“道”,中庸、隐忍,如火纯青。
中华英才网
写完书之后半年,2004年6月份,我加入了中华英才网,先任杭州总经理,因为我那时在杭州,杭州也没有分公司,让我创一个。
徐新大概是在2000年投资的中华英才网,从2000年到2003年这段期间,中华英才网一直在烧钱,这段时间都是创始人在操盘。03年,前程无忧上市了,徐新找了一个美国名校的海归来做,但是干了一年也不见起色,于是又让创始人回来接着干。这个时候他们就想,要找的什么样的人呢?既懂hr又要懂销售,华为的人应是最佳人选。于是就找了华为的张建国,他干过主管人事的副总裁,自己也是从一线的岗位拼出来的。徐新先请他做顾问,磨合了一段时间,后来正式聘请他来做ceo,我作为管理团队的四个成员之一一起进来。
当时中华英才网在全国有三大区域:上海,北京,广州,还有一些其他城市,大概10个,杭是我来搭建的。张建国一来就搞业绩完成率排序,第一个月我排倒数第一。张总给我打电话,说你是管理团队成员啊,你这业绩不好不好看啊,我压力很大,后来2,3,4月,我都做到了第一,用事实证明,哈哈,我是干过华为销售的。到了第五个月,这时候上海那边的两个高管闹矛盾,让我来做上海的总经理。本来想不要折腾了,毕业快折腾十年了,就呆杭州了。也许是养成的职业习惯吧,一声令下,我就又折腾到上海。
在上海做总经理的时候,全球最大的互联网招聘公司monster入股了英才网。我们跟他们学管理理念。monster说,你们客户数还太少,你们要分工,你们既要有打猎的,打完之后再养起来,养大,sales要分层,分成hunter、farmer,hunter负责打新客户,farmer负责维护老客户,对于中小企业,你们不要随便拜访,太浪费时间,就在电话中成交。于是,公司要把原来主要以拜访为主的模式改为电话销售,那时,绝大多数人不认为电话中能成交,认为中国人更是需要面对面交流,甚至高管抵触情绪也很大。我在上海雷厉风行,立刻开始执行。要求电话量一天至少要在2个小时以上,不能出去拜访,出去拜访客户也得到我批准才行。为了让销售一改过去的面貌,我在上海让员工早上唱歌、喊口号,成交订单要敲锣、击掌庆贺,下班的时候做总结,真是也不知道是怎么开始的,因为过去哪干过这事!后来慢慢培养出了习惯,2、3个月后,全国开始推广上海的做法,差不多那个时候我开始做副总裁,主管全国的电话销售建设,把北京、广州的销售中心变成了以电话为主的销售中心,同时在苏州园区新建了一个call center中心。最高峰的时候,销售接近1000人,靠电话一年成交10万个客户!08年,monster全资收购了英才网,我们几个管理团队成员都主动离开了,因为我们的历史使命也结束了。徐新的投资人团队和我们的管理团队一起撤出。
在中国英才网的4年4个月,让我看到:
这个世界很大、很多。
商业模式有很多,好公司也有很多。中华英才网让我头一次接触到互联网的世界,那么多求职者在上面投简历,一张网后躲藏着一个巨大的现实世界,这是原来我在华为卖实物的时候所无法想象的,这个平台上简历如何更多、客户如何更多,如何来搭建桥梁,生态,模式和产品也没那么复杂,却能创造巨大价值。在华为我们穿名牌西装,整天西装革履,光彩照人,恨不得天天坐到客户办公室里去,而到了英才网,居然业绩主要靠电话销售,大家是边玩、变high边干活的。有一次,苏州总经理跟我说,他们有一个组的销售人员到川福楼吃饭,菜上来前,他们竟然在大堂里起刷刷地站起来喊他们组的口号。哈哈哈,我说这以后不能在公开场合干这事。但是,我想说的是,我真不敢想象销售人员的热情和快乐能到这种程度,而这个文化是我牵头弄起来的,从华为出来的人弄出来的。后来我们很多销售人员到了百度、58、赶集,成了他们的骨干,甚至总监、副总裁。在华为,我看到了像任老板这样的企业家,在英才网我也第一次也深度接触了像徐新这样的投资人,第一次接触到资本和实体连接的商业世界,这些都和华为的世界有很大不同。
休息之后再启程
从中华英才网退出之后,我休息了1年。这段时间,我基本上一天睡三觉,早上吃完饭之后,中午饭之后,晚上,很舒服,但是也很无聊。
我有过两段休息的时间,一段是从华为出来写书,一段是从中华英才网退出。我觉得人应该有这样的经历,看起来有些所谓的无聊,实际上是对自己能量的储蓄,你只有经历了之后,才知道一些事情到底是什么----原来如此,休息也无非如此,当然要是没有这样的经历,没有闲过,没有闲了很多天的感触,也就没有完全放空的状态。
完全放空之后,我开始想做点事情。最早是想做一本杂志。写《走出华为》后的几个月,我基本以看网上的评论为主,你能体会到书籍的力量,人和人之间无声的交流,心灵的沟通。文字是经过千锤百炼出来的,知识是有价值的,有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就更有价值。当时琢磨着,办一份杂志,主要讲常识,我觉得中国人缺一些常识,我们缺乏理性的训练,依赖想象。后来这个想法没去实践。或许以后有机会去实现它。
另外一个idea,想给白领送健康的快餐,我们当时就觉得想着自己做饭,没想到我们应该建立平台。后来把模式稍微改了个版,在陆家嘴建立一个仓库,为白领送他们办公室需要的个人物品,3个小时送达,杯子啊,靠枕靠垫啊,也有书,嘀嗒嘀嗒嘀嗒,东西就来了,域名就叫didamall,mall就是商场,”嘀嗒猫”是猫诚的前身,后来成为我们的自有品牌的名称。
艰难的2011
猫诚的本质是做服务,三个小时到达嘛,变成了一个便利店的模式了,但是做服务成本太高了,最后我们讨论我们回归垂直电商,把商品经营好。综合类的被天猫和京东做了,只能选垂直领域。在送快递的过程中,有客户反馈,我们想要吃的,下午上班经常会饿,所以我们加入了食品,后来发现食品卖的最好,于是做减法,专做食品,我们做全食品品类,红酒,牛奶,油盐酱醋,什么都卖,我们成了食品类的1号店,有网友说我们是二号店,有3500个sku。
2010年底开始融资。第一年业绩176万,亏了400万。我们带着这个业绩出去和投资人讲,我们怎么怎么好,我们的团队不错,人靠谱,要看潜力。人家不投我们呀,后来想想,人家不投也是对的。公司业务上不去,公司的财务状况逼着我再做减法,我们不得不选了一个我们最不想干的、但是却卖的最好的品类----零食。
2011年,是公司最低落的时候,这一年开始裁员,当时公司有70多人。以前我没有裁过员,这是人生第一次裁员。然后就是搬家,从陆家嘴搬到世博会中国馆那边,租了个民宅,6000一个月,刚开始好像有32个员工,后来陆陆续续再走,最后剩下十几个。最难的是,没有推广费用,业绩继续萎缩,只能不断产品清仓,大甩卖,买500送300,食品毛利很低啊,铁定亏钱。最糟糕的时候,工资发不出来,中间断断续续有两三次工资发不上。记得有个月,财务说差3万的工资钱,我说我的信用卡有5万的额度,我去取钱,到了招商银行大厅,我告诉营业员说取三万块,营业员通过麦克风说:先生,信用卡不是借记卡,如果取现,一天只能取2000。整个大厅都能听得见,臊得我,和财务灰溜溜的回去了,最后找我堂弟借了10万。11-12年,公司的运营资金都是通过我抵押房子贷款,放个100万进来,几个月就没了,然后接着借,1年到了,还完本再借。每当员工走一个,我心里会轻松,因为成本又少了嘛,但心也很凉,我们租的那个民宅,环境安静,再加上业务萧条,看着员工一个走,嘴上不说,心里发凉,我那时候每天早上打开电脑,眼睛马上就把邮箱的标题扫一遍,最怕看到的就是离职信(讲到这里,汤总真情流露,良久之后,采访继续)。
黎明到来
11年融资不顺的时候,我们就想着要到淘宝商城开店,那时还没叫天猫。关于是否到天猫开店,几个管理人员分歧很大,我支持进入天猫,但两方分歧实在太厉害,我呢,就没急于表态,最后其中一个同事说,天猫店我来开,开店的申请费用算我的,于是我说,那还争什么呀,开吧。从3月份开始,一天几单,好的时候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