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老茶品鉴|刮风寨茶王与巅峰之斗,一场同价位区间的pk

茶商老毕组织了一场“共品共鉴”活动,对比品鉴18年陈广和堂刮风茶王和斗记18年巅峰之斗,两者皆在同一价位区间,不考虑品牌,单纯回归品饮属性,是具有可比性的。
由于我对这两款茶兴趣不大,所以没有参与。此品感是"冯姓茶友"写的。我觉得写得非常细致。发在这里,分享给众茶友,以作参考。
以下是"冯姓茶友"写的品饮感受原文,感谢该茶友的无私分享:
主角是陈智同的刮风寨和斗记的巅斗。对于这两个定位及制作方式都大相径庭的茶,如果要进行比较,则茶的质地应该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地方。同时,这个记录仅仅是自己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对这个茶的品饮记录,不代表其他任何意见。如有得罪,还请见谅。
本来想盲喝以方便对比的,但一想,这两个差异这么大的茶,我没理由分不开啊?那这个盲喝也就没意义了。
先喝刮风寨,喝完后隔了将近40分钟再喝巅斗。
室温26度,相对湿度约60%。
冲泡方式:8克,110cc的盖碗。紫金滩的农夫山泉。湿醒三分钟再泡。环注,五秒注水,前三水五秒浸泡,五秒出汤。第四水开始至第十一水,每水延长五秒浸泡时间,注水和出汤时间不变。第十二水浸泡时间为90秒,注水和出汤时间也是不变。十二水后弃之。水温一直保持在水沸腾后刚全部静止下来的状态的温度。
刮风寨茶王:
干茶的茶香较稳,有明显的果香和蜜香,并且似乎有“甜”味。
1至3水,茶汤的饱满度、厚度表现较好,力度表现一般。茶汤相当的“聚”,且有一定的粘稠度。但茶汤有明显的“腻感”,而且有一些杂味。4-6水,茶汤的饱满度、厚度均有一些下降,但茶汤的通透度有较大提升,杂味也逐渐消退。
持续性方面,从第7水开始,其表现出现跳水的情况,表现不够稳定。至12水,茶汤的浓度有所上升,但感觉已经是“空”了。
平衡度及协调性方面,1-6水的表现不错,然而7水过后,涩感越发突出,且化开时间也是趋向漫长,平衡度及协调性转差。
水路方面,虽然说不上粗,却是距离幼细较远。
喉韵方面,第一杯下喉,就可以感觉到喉部有明显的反馈。但感觉不够深远,且不够扎实和清晰。如果要形容的话,颇有点懒洋洋的胖子的感觉。这个喉韵得表现只能说是一般。
山野韵能感觉到,但强度跟持续时间都不如人意,表现很一般。
茶有较为明显的苦底,但能较快化开,严格来说,这个苦感微微有点浮的感觉,不是很扎实,但一波波的回甘涌上,感觉比较舒服。涩感较为明显,主要集中在两腮及上颚中部,持续时间较长。生津的感觉不明显。
茶汤有一定的燥感且持续时间不短,说不上圆润——并不清楚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但估计跟这个茶的仓储有关,就目前的表现来看,应该是在较为干燥的地区存放。
杯底香较为稳,不尖锐,也比较持久,但似乎有一点发飘的感觉,且在前三水,“甜、腻”的感觉越发明显。
汤香表现较好,香能溶于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型的香。有丰富的层次感,但不够持久,到第8水,已经基本衰竭。初段汤香以果蜜香为主,中段趋向清冽,尾段果蜜香较弱,有一定的花香。
体感方面,有轻微的背部发热的感觉,但不明显。腹部有暖和感,也不是很明显。
从整个冲泡过程的表现来看,这个茶,应该不是正春茶更不是全大树正春茶,很有可能是混采,并且春尾茶居多。
做工方面,感觉火工控制较好,茶基本杀透且焦糊的点不多,茶汤的燥感应该不是因此而来。仔细看叶底,有大面积的发红,且发红的程度较高。结合汤感,个人认为,这个茶,有严重的前发酵。从叶底的情况,结合茶的表现,个人猜测有可能在鲜叶阶段已经有一些前发酵,既然如此,为了做出更讨喜的口感,干脆人为加重这种发酵程度,达到在前三水“抓住人”的效果。估计茶的闷感、腻感、杂味,均是因此而来。
巅斗:
干茶的茶香较稳,有明显的花香和果香,比刮风寨茶王要通透很多。
茶汤的饱满度、厚度、力度表现良好,无杂异味。茶汤相当的“聚”,汤感厚实且相当通透。
持续性方面,也是从第7水开始,其表现出现一个跌落,但幅度不大且后续表现稳定。至12水,焖泡90秒之后,茶的表现有较大回升,说明茶的内质较佳,尚未“空”。
平衡度及协调性方面,整体表现较佳。前半段,茶的苦底较为明显,涩感较弱,中后段更为协调一些。至第12水,虽然已经进入尾段,但汤质仍有稠厚感,苦、涩虽然较显,但平衡度协调性仍不错。
茶有良好的层次感。
融合度方面,应该说是不如人意的。
水路方面,虽然说不上粗,却是距离幼细较远。
喉韵方面,第一杯下喉,就可以感觉到喉部有明显的反馈。扎实、清晰且深远。如果要形容的话,颇有点肌肉线条清晰而不臃肿的健身好手的感觉。
山野韵能感觉到,但强度跟持续时间都不如人意,表现很一般。
茶有明显且扎实的苦底,能较快化开,一波波的回甘涌上,感觉比较舒服。涩感中后段趋向明显,主要集中在两腮及上颚中部,持续时间较刮风寨要短一些。生津的感觉同样不明显。
茶汤有一定的燥感且持续时间不短,说不上圆润——并不清楚导致这个情况的原因,但估计跟这个茶较新有关——这个燥感跟刮风寨的不同,似乎更偏向于新茶的水燥感。
杯底香较稳,不尖锐,也比较持久,至第12水,虽已较为淡薄,却仍清晰。
汤香表现较好,香溶于水,是一种复杂的混合型的香,有丰富的层次感,且持续时间较长,至第12水仍清晰。初段汤香以果香、花香为主,混有一些蜜香,中段趋向清冽,果、蜜香转弱,花香香开始凸显,尾段转向以较清冽的花香为主。
体感方面,有较明显的背部发热的感觉。腹部也有明显的暖和感和坠腹感。
仔细看叶底,没有观察到明显的前发酵的痕迹,叶片颜色较青亮,活性弹性韧性俱佳,就算是昆明仓,也不像是超过三年的茶
从整个冲泡过程的表现,结合叶底的情况来看,这个茶,应该基本上是正春茶,至于是不是全部是大树茶,这个实在不敢判断,但可以肯定,里边有较大比例的大树茶。
做工方面,感觉火工控制很好,杀青杀透而不过,极少焦糊点,一来说明大厂的工艺控制较好,也再次证明茶汤的燥感是水燥感的可能性较大。
我这次喝这个茶,感觉有些喝懂了它——没有哪个巅峰是轻轻松松就能上去的,中途必然经过无数磨练,甚至吃无数苦头,才能苦后回甘,才能达到巅峰。而这个巅峰,对于登上去的人来说,不可能是轻浮的,必然是沉甸甸的,厚实的。
但以目前这个巅斗的表现来看,承载或者说表达这个理念,似乎还有不足。胡言乱语,各位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