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拟取消公摊面积!住建部日前发布一份征求意见稿当中指出,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这是住建部首次在官方文件中明确提出房屋应由套内面积来交易。据此,100平方的房子只得70平米的现象有望终结。《住宅项目规范》指出,这一规范是为贯彻执行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保障住宅项目安全、适用、宜居、绿色和耐久,规范住宅项目规模、布局、功能、性能及技术措施而制定。住宅项目建设、使用和维护必须遵守本规范。分析人士表示,此次出台这一规定主要是因为:本条是居民关注的焦点问题,关系到每个住宅用户的切身利益。目前,我国住宅建筑主要以建筑面积进行交易,这样会出现同一项目的建筑面积相同而套内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以此加剧“公摊面积伤民”的矛盾。专家表示,这一政策不会给房屋总价带来太多变化,但在短时间内或许会给买卖双方的心理带来影响。套内面积计价影响最大的是期房销售,对于现房和二手房,购房者更容易计价。另外,对于购房者而言,物业费等因为建筑面积衍生的收费也有可能降低。史上最牛公摊面积:52%!提到公摊面积,几乎每个购房者都有一肚子的抱怨——花了100平米的钱,却只买到一个70平米左右的房!开发商会告诉你:购买的商品房销售面积(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公摊面积”)!“公摊”的内容,包括以下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以及为整幢服务的公共用房和管理用房的建筑面积等;第二部分包括:楼宇(套)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分隔,以及外墙(包括山墙)墙体水平投影面积的50%。这个复杂的“公摊面积”,造成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物业管理所有的费用本应面向室内部分,但物业费却是按建筑面积收的。后来,央视《焦点访谈》播出节目“公摊迷雾”,曝光“最牛公摊面积”事件。据业主们介绍,买房时,销售人员说,房屋的公摊系数不会超过30%。但是高密市晟晖房产测绘对贵宾首府的测绘结果,发现除了1、2层房屋最低公摊系数是052,其它楼层是056,最高的甚至接近085。据这栋楼的开发商——潍坊福城置业有限工作人员解释,这个楼是一个酒店式产权公寓,它不是普通住宅,所以公摊系数必然要高。但是业主在合同里却没有相关说明。面对业主维权,贵宾首府的工作人员十分硬气:“法律对于公摊上限没有规定”,“你们一百年都退不了房”!面对多个不合理案例,新华社对此发表评论《买100平米房子只得70平米,“公摊面积”让我们很受伤!》指出,诚然,公摊面积问题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长期存在并不一定意味着这种做法是合理的。公摊面积七大乱象1公摊计入精装修成售房“潜规则”北京某楼盘销售人员十分肯定地表示,“公摊部分也计入精装收费,现在北京市面上基本都这样操作。”风井、管道井、设备间……这些公共设施也要收取精装费?近两年来,多地业主由于不满公摊面积计入精装修费用的“潜规则”而进行维权,相关视频、照片通过微博、微信广泛传播。相关维权行为引起地方房管部门关注。专家认为,“公摊纳入精装修计价”的说法存在误读,实际是开发商确定装修总价后倒推出的单价,但因购房合同多按建筑面积计价,因而看起来公摊部分也均担了价格。2公摊面积计算“水太深”北京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楼建波表示,《房产测量规范》提到的公摊面积计算方式在《住宅设计规范》中无相应体现,致使国内报批、设计、施工每个环节都不是特别清楚公摊如何计算,只能等着房子盖出来,测绘部门最终来测公摊大小,导致出现不少乱象。实际操作中,公摊面积成为买房中最不透明的一项,一些房地产商借机欺诈,面积计算问题成为业主与开发商的矛盾焦点。6房产税是否应计公摊面积存两难不少专家都提到,未来房产税的收缴标准是否应该考虑公摊面积面临两难:一方面,由于板楼、塔楼、别墅等各类建筑公摊面积差别极大,从0%至55%不等,一刀切地以建筑面积为单位收取有失公平;另一方面,如以套内面积为标准收取房产税,开发商可能故意“纸面做高”公摊面积,帮助购房者“合理”避税。7公摊计价销售模式全国采用情况不一一些专家认为,多年来我国法律界就有声音认为“公摊争议严重影响《物权法》有效实施”,广州、甘肃、北京、重庆都曾出台征求意见稿,尝试推行套内面积计价。针对公摊问题引发的种种乱象,多位业内专家认为,公摊问题积弊已久,建议按照国际通行的管理方式,分步骤、分阶段逐步进行调整。只有一个地方做到——重庆。2002年6月,重庆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重庆市城镇房地产交易管理条例》。该条例的施行,宣告重庆在全国率先强制施行商品房销售以“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政策,不按这一计价依据销售的开发商,将由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处以商品房交易金额5%~10%的罚款!这么坑的公摊面积怎么来的?据了解,国际上基本都是按套内建筑面积甚至使用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减去套内柱子和墙体面积所得)来计价的。如此看来,现在的公摊面积并不合理,也不符合国际惯例。那么这种做法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又如何得到广泛的执行?今日我在微博上看到流传的“公摊面积”来源。我特地去了解了一下。经查阅相关资料发现:其实有2个人被大家广泛认为是公摊面积的“首创者”,除了李嘉诚外,还有一个人就是“香港地王”霍英东!业内人士分析表示:一开始,香港卖房子一卖都是一栋楼,可想而知,房子几乎卖不出去;开发商开始着急了,后来有一位聪明的开发商想到一个主意,那就是可以一层一层的卖,虽然也卖出去了一部分,但是普通香港人还是无法购买。这时候,霍英东提出了一户一户卖,但是问题又来了,大厦的公共部分怎么分配呢?于是,霍英东再次提出了订立“公共契约”,每一位业主都要对公共部分承担一部分责任,并分担一部分费用。不过,到底“公摊面积”是由谁首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直接的证据,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公摊面积”是由深圳从香港学来的,并在内地“发扬光大”!在住建部公布意见稿时,引发了一阵热议。舆论在广泛叫好的同时,也有人担心,从成效看,改革会不会“换汤不换药”;有网友甚至调侃:“羊毛出在羊身上,按建筑面积算,每平米一万二,改成套内面积,每平米一万六。”这么看来的确值得警惕!其一,房屋总价也许不会仅因为计算标准的不同而改变。毕竟,绿地、道路、楼道等公共部分,是日常生活所必须的,其成本仍将由购房者买单。其二,也要防止开发商借计价“转轨”哄抬房价,或者借机“压缩”公共活动空间、“缩水”公共空间的建设和服务质量。公摊面积是房地产市场“最不透明的一项指标”,由此导致的房屋买卖纠纷及服务收费争议由来已久。这也不难解释,为何征求意见稿一面世,立刻引发热议。 这使得股票市场的表现也与房地产行业密切相关。在 2015-2016 年上次香港楼盘下跌期间,恒生指数下跌了大约 10%。之后,随着房地产市场恢复元气,房屋价值在 2018 年中期创下纪录新高,恒生指数飙升约 40%。[al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