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明确;紫光120亿搅局公有云;厦门海沧国际一流海湾城区加速崛起;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启动

1.紫光120亿元搅局公有云;
2.大唐电信: 让5g从概念走到消费者身边;
3.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明确;
4.厦门海沧:国际一流海湾城区加速崛起;
5.澎湃“芯”动力厚植人才沃土;
6.鹏城实验室、深圳第三代半导体研究院启动;
1.紫光120亿元搅局公有云;
北京晨报讯(记者 焦立坤)火热的公有云市场又迎来一个重量级选手。在紫光集团旗下新华三近日召开的navigate 2018领航者峰会上,紫光集团重磅发布“紫光云战略”,宣布投资120亿元,开始进军公有云市场。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在峰会上提出,紫光集团将以“自主创新加国际合作”为“双轮驱动”,形成从“芯”到“云”的高科技产业生态链。云产业是紫光“芯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紫光集团开始进入到公有云领域,未来将进一步扩展云产业的版图,目标是成为中国最具产业优势的公共云服务提供商和最值得信赖的数据运营合作伙伴。
这是这家芯片巨头2018年重要的战略布局之一,一年前已经开始布局。据了解,紫光集团经过了一年多时间的充分讨论与评估,提出了紫光云战略的顶层设计,并成立紫光云公司。紫光集团在3月中旬就宣布了紫光云公司的高层任命,原新华三云计算产品线总裁、紫光云数总裁吴健任紫光云公司总裁,原中国联通云公司总裁焦刚任紫光云公司联席总裁。
在各路资本的疯狂追逐下,当前的公有云市场正在受到最隆重的关注。华为去年进军公有云,金山云不断发布融资消息,阿里云则继续扩张。idc预测,2021年中国公有云服务收入预计达到100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33%;同时,互联网用户虽然是公有云的最大消费群体,但占比呈下降趋势,而制造业、金融、行业isv、政府等企业级用户成为公有云增长新的驱动力。北京晨报
2.大唐电信: 让5g从概念走到消费者身边;
经济参考报 □记者 于璐 北京报道
凭借在3g、4g发展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国内老牌电信设备商大唐电信集团,从全面推进5g国际标准进一步成熟,到合作协同加速产业应用发展,再到积极参与完成5g技术研发试验加速商用,正在戮力推动5g从概念走到每一个消费者身边。
在国内通信标准领域,大唐始终保持着话语权。2017年12月底,5g标准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方案在3gpp第78次tsg ran全会正式发布,其中大唐电信在大规模天线、信道编码和新型多址接入等关键技术以及tdd空口传输与网络架构等系统设计领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如何让5g真正实现“信息随心至,万物触手及”?大唐电信给出的答案是,垂直行业的深度参与,即不再将5g局限于传统电信领域,而是把垂直行业和新兴的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应用领域纳入大5g范围整体推进,构建一个全社会广泛参与、跨行业融合创新的时代。
其中,工业互联网、车联网将是5g最典型的应用领域。大唐电信科技产业集团总裁童国华建议,在5g应用规划之初,就将车联网和工业互联网应用需求提升到战略高度,作为5g应用的两个重要突破口,同步规划、同步布局、协同创新。
为此,大唐电信联合中国科学院、高通、英特尔、是德科技、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北汽等产业链多环节合作伙伴,积极构建终端、芯片、网络、业务应用、测试仪表等5g产业生态圈,打造5g产业国际联盟。
童国华表示,希望国家充分考虑5g渗透垂直领域的典型特点,在跨产业合作、跨部委协调、政策与法规健全、标准制定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建议设立“5g应用及产业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实施5g重点应用示范工程。
据了解,今年1月至4月,大唐电信将规划完成embb(增强型移动宽带)nsa(非独立组网)外场建设;4月至7月,完成embb nsa实验室以及外场测试;7月至10月,完成embb sa实验室以及外场测试,同时完成embb室内覆盖测试;urllc(低时延、高可靠通信)将在第四季度完成外场测试;毫米波实验室和外场测试安排在下半年。
在5g网络方面,大唐电信计划在今年4月至7月,完成5g nsa测试;7月至10月,完成5g sa测试;10月至12月,完成5g互操作测试。此外,大唐电信认为,未来网络将是宏微协同的多层异构网络,为此,大唐电信规划了全频段、系列化的预商用和商用产品,以支持后续试验。
不可忽略的是,网络空间安全是5g绕不过去的坎。童国华建议,“要以5g网络建设为抓手,加强网络空间安全治理,实施网络空间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一方面,完善网络空间安全顶层设计,在5g网络建设过程中,同步开展网络空间安全的规划设计和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基础设施运维,将安全融入5g应用,以网络为抓手,以应用为着力点,加强网络空间治理。”经济参考报
3.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明确;
本报北京4月1日电 (记者李丽辉)为进一步支持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财政部、税务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发布通知,就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进行明确,相关优惠政策自2018年1月1日起执行。
通知明确,2018年1月1日后投资新设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130纳米,且经营期在10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2018年1月1日后投资新设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65纳米或投资额超过150亿元,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或项目,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2017年12月31日前设立但未获利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25微米或投资额超过80亿元,且经营期在15年以上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五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六年至第十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
2017年12月31日前设立但未获利的集成电路线宽小于0.8微米(含)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二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三年至第五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并享受至期满为止。人民日报
4.厦门海沧:国际一流海湾城区加速崛起;
春日的阳光,洒在厦门中心的玻璃幕墙上,映射出点点金光。站在这座外型像海浪又像梯田的城市地标高处俯视海沧,但见万丈高楼平地起,人来人往,车水马龙,好不热闹。夜暮降临,海沧湾大道璀璨的夜景工程,更是将海沧城区涂抹上一层浪漫又温馨的独特魅力。
走进海沧,干事创业的激情扑面而来。去年以来,海沧吸引了通富微电、士兰微等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实现了约330亿的集成电路项目签约,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产业聚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
由海沧区政府出资成立的厦门半导体投资集团,是海沧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其集团总经理王汇联说,未来海沧将构建集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基板支撑于一体的制造业1小时供应链。
3月12日,首届中荷半导体产业合作论坛在海沧召开。会后,荷兰半导体协会会长barry peet表示,大批知名企业项目的密集落地,给了荷兰企业到海沧投资的兴趣和信心,荷兰半导体协会将积极寻求和海沧合作的机会。
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的同时,海沧还在因地制宜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打造高端前沿的国际一流产业体系。艾德生物、大博医疗等生物医药企业相继上市,万泰沧海第二代宫颈癌疫苗获得临床批件,特宝生物等4个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项目。厦钨三元正极材料、石墨烯浆料项目等新材料产业顺利投产。传统优势产业持续优化,战略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海沧产业转型实现新突破。去年,海沧有4家企业成功上市,全年规上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工业固投列厦门全市各区第一,企业盈利面达到72%;海沧港的集装箱吞吐量750万标箱、增长15%以上。
产业兴城的同时,海沧着重提升城市人文素质的“软实力”。近年来,海沧大力弘扬以耕读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良好的家风带动良好的社风民风。海沧充分利用社区书院、四点钟学校等各类宣传文化阵地和资源,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基层落细落小落实,不断增强市民的文化自信。教育是事关未来的民生大事,也是兴邦兴城之本。海沧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说,2003年建区伊始,海沧便提出“高位嫁接”的理念,引入北师大等名校联合办学。截至目前,海沧通过合作办学工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对生活片区、农村地区和新城区的辐射,让百姓从中获得了教育的红利。
产业兴旺,文化繁盛,百姓安居乐业。魅力海沧,活力四射,获得越来越多的高层次人才的青睐。截至目前,海沧区累计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273名,高层次人才总量居福建省各县区之首。
一个国际一流海湾城区,正在厦门海沧加速崛起。新时代,新征程。海沧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紧抓实体经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补齐教育、卫生、养老等民生短板,尽可能把资源、服务、管理放到基层,使基层有职有权有物,更好地为群众提供精准有效的服务和管理,为百姓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另外,海沧作为对台交流前沿阵地,将牢记对台融合使命,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对台民间交流,继续办好海峡两岸乐活节等涉台品牌活动,构建两岸合作交流的活跃平台,建设两岸同胞融合的新家园,谱写两岸文化交流新篇章。(刘默涵)新华网
5.澎湃“芯”动力厚植人才沃土;
□本报记者 胡桃 马雪梅
春暖花开时,华虹、中环、海力士在锡城大地播下了集成电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种子”,蓄积起澎湃“芯”动力,释放出引才“强磁力”。
这新一轮的产业生长中,人才的支撑力已然摆在政府、业界、市场的面前。“与往年相比,今年‘走出去’招聘的脚步更快、节奏更强。”中科芯人力资源部长黄安君很忙:前些天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招聘,本周四又和华虹等10多家集成电路企业的招聘主管参加了市人社部门开设的首条集成电路“校招”专线。
为一个产业设立一条招才专线,折射出人才支撑对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无锡重振集成电路产业雄风,打造新时代“东方硅谷”,必需厚植产业人才沃土、培育人才森林,以产业与人才的互动勾画出集成电路产业版图上最生动的风景。
“南方基地”夯实基底:人才与产业互动40多年步履不停
提及集成电路人才,业界常常会说:无锡是中国集成电路的“黄埔军校”。集成电路“泰斗”许居衍院士,华进半导体董事长于燮康,华虹党委书记、副总裁徐伟,中芯国际副总裁彭进……与无锡有关的精英人才名单,足以证明这一点。
“集成电路‘黄埔军校’的火种,是在一次最强研发与大生产的碰撞中埋下。”黄安君说,81岁高龄的许居衍院士曾向他提及这段已鲜为人知的历史。1986年,国家提出在无锡建集成电路“南方基地”,永川24所从当时的四川迁到无锡,与江南742厂“会师”。永川24所这批来锡的近300名数字集成电路研发精英人才,是中国第一块单片硅集成电路的人才班底。此时,投产4年的江南742厂已全套进口芯片生产线,其电视机芯片产量占到全国60%以上。两者结合的当年就发生了一件大事:他们合作做出了中国第一块超大规模集成电路64k 动态存储器,轰动全国。之后742厂与24所无锡分所合并,华晶电子集团公司诞生。
人才基底,就是从这一时期构筑。无锡作为国家南方微电子工业基地的中心,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承担了国家微电子产业“908”工程,探索了我国微电子工业发展的道路,为国家培养锻炼了大批集成电路专业人才。今年62岁的江苏省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秦舒曾参与“908”工程建设。他说,当时他被分到生产线做制造工艺中的一道工序——外延,这个技术活他一干就是10年,成了这项工艺的国内专家。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基础雄厚,这里兴旺的‘产业生态’、繁茂的‘人才森林’是历史积淀出来的。”业界人士感叹,无锡集成电路产业从无到有,历经了40多年的艰苦发展,为国家集成电路发展培养了一大批产业人才。而产业与人才的互动步履不停:目前我市共有各类集成电路企业200余家,从业人员已达到五万人,产业总量、企业集群、设计和加工工艺水平、专业人才的集聚均居国内领先行列。
进入“黄金机遇期”:需新增3万集成电路产业人才
无锡集成电路产业进入“黄金机遇期”,现有产业人才的量与质,是否足以支撑新一轮发展?
黄安君坦言,集成电路是全球公认的唯一一个全开放、高度竞争的产业。以大家熟悉的智能手机为例,手机芯片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手机性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手机生产商都会争相采购全球最先进的芯片。而要生产出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