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2018年工作会报告解读

编者按:时光荏苒,2017年已经过去,战鹰出巢的轰鸣声告诉国人,数十万航空人在过去的一年中用怎样的坚守践行着航空报国的使命。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航空工业全面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向党和人民交出了满意的答卷。
白驹过隙,5年也已经过去,翱翔在“一带一路”上空的民机不断向全世界宣告和展示着航空工业的责任与担当。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航空工业深刻变革发展的五年,航空工业在党中央的关怀指引下阔步前行,在推进改革发展中取得了长足进步。
时不我待,2018已经到来,党的十九大所绘就的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坚定了航空人奋斗的方向,努力成为世界一流航空工业集团,进而成为具有引领全球航空产业发展能力的世界领先航空工业集团。
2018年,我们整装再出发,奋进新征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也是集团深刻变革发展的五年。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部署,推进改革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怀指引航空工业阔步前行
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高度重视航空工业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亲临珠海通飞基地调研指导
党中央、国务院对ag600首飞发来贺电,马凯副总理亲自出席并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罗阳同志牺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要关心特殊一线中青年科技人员的身体健康
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有效提升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提升主业竞争力
优先推进军品业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积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大力瘦身健体、提质增效
利润、eva、现金流等指标持续改善
在《财富》世界500强中的排名累计上升88位,已经成为世界500强俱乐部的成员
牢记强军使命,推动航空武器装备重大跨越
清晰了强军战略观、业绩观、客户观和质量观
改革重构军品管理新模式
实现航空装备由第三代向第四代、由有人向无人、由空中向陆海空的全域拓展
聚焦主业发展,推动产业布局不断优化调整
“新舟”、ag和ac系列全面发展
核心主业收入占比较2015年提高6.7个百分点
营业收入迈入百亿元的企业从“十二五”末的8家增加到10家
坚持创新驱动,推动科技创新收获丰硕成果
共获国家科技奖13项、国防科技奖371项、国家级管理创新成果奖38项
专利申请3.9万项,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5万项,连续五年居央企前四
大力革故鼎新,推动集团改革取得实质进展
全面推进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瘦身健体、依法治企、三项制度改革、社会职能移交等各项工作
实现利润总额790亿元,累计上缴税金734亿元
全面从严治党,推动开创党建工作新局面
在“1122”党建新体系、“董书法”一体化、保持反腐败高压态势等方面持续用力,党组织在企业改革发展中掌得了舵、使得上劲、说得上话、把得了关。
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q:集团发展还存在不协调、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经济运行质量不够高
风险防控存在薄弱环节
产业发展不够协调
自主创新相对滞后
党建工作不均衡
a:差距和不足背后的原因:
观念有偏差
行动有懈怠
能力有短板
管理有差距
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
党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并明确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战略目标,对新时代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作出了全面部署,为航空工业发展吹响了冲锋号。我们要牢记“航空报国”初心,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坚决落实好党和国家各项战略部署。
(一)深刻认识和把握航空工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一是牢牢把握全球安全形势和国防军队建设需求,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战略目标,始终铭记新时代强军使命。
二是牢牢把握全球经济发展态势,聚焦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战略目标,始终铭记新时代强国使命。
三是牢牢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发展态势,聚焦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目标,始终牢记新时代创新使命。
(二)建设新时代航空强国,设定战略目标,明确行动纲领
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到2035年基本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集团公司成为主业突出、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绩效优秀、全球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世界一流航空工业集团。
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新时代航空强国,集团公司成为产业均衡、技术领先、管理科学、绩效卓越、具有引领全球航空产业发展能力的世界领先航空工业集团。
——坚持政治定位。传承军工央企的红色基因,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决落实党中央各项部署,全力推动“四个伟大”在航空工业落地。
——坚持强军首责。以新时代强军思想和强军目标为指引,牢固树立正确的战略观、业绩观、客户观和质量观,聚焦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目标,按照体系对抗、联合作战的方向,全力推动航空武器装备创新发展。
——坚持创新驱动。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战略研判,加强资源投入,强化自主创新;构建开放体系,完善创新机制,加快成果转化,培养创新人才,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创新文化,全面提升创新效能。
——坚持深化改革。落实国资国企改革部署,按照有利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的原则,突破观念束缚和利益藩篱,以军民融合为纲引领全面发展,以质量效益为本创新集团管控,全面完成各项深化改革任务。
——坚持开放共享。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契机推动全要素开放共享,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效益,凝聚社会资源发展航空,支持国家重大专项,实现与中国商飞、中国航发协同发展。面向全球开放发展航空产业,服务大国外交战略。
——坚持效率优先。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结构调整、机制创新、技术换代和管理升级来增强内生动力。坚持深耕主业,着力做精做活,以“专”铸“强”,以“强”促“优”,以“优”成“大”。
——坚持绿色发展。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严格执行国家节能减排法规标准,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减少飞机制造和使用全寿命周期的环境代价;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协同共进,大力发展绿色航空,努力打造绿色产业。
——坚持人才为本。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建立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制度,打破论资排辈,不唯地域引进、不求所有培育、不拘一格用好天下英才。创新引才、育才、用才机制,为员工发展打造亮丽舞台。
(三)坚决落实中央各项战略部署,加快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航空强国
第一,深入落实习近平新时代强军思想,大力加强航空装备建设。
一是提升战略谋划能力。把握世界新军事变革进程和现代战争规律,聚焦战斗力标准,加强对战略战术战法的超前研究。树立大安全、大防务理念,积极支持参与相关领域装备建设,谋划推动交叉领域重大装备发展,整合内外部资源,主动策划由航空工业引领集成的重大战斗力生成项目,并以此为牵引,推进规划计划论证评估等“智库”改革。
二是夯实装备创新技术基础。拓展产学研用结合优势,提前布局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技术领域;拓展新质作战力量创新能力,谋划一批重大科技研究和工程发展项目。
三是夯实装备发展支撑能力。策划和争取与新装备研制和规模批产及保障相适应的能力建设项目。打造互联网+、智能制造等能力,建设“智能企业”、“智慧院所”,破解科研生产交叉协同难题。
四是全面拓展新质装备新领域。高度重视航空装备信息化、智能化与无人化发展方向,超前思考研究航电、机电发展未来。
五是创新体制机制。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契机,积极推动解决制约发展的历史性、体制性、机制性问题,理顺内外部各种关系,完善与集团管控模式相协调的军品管理模式,提升体系效率效能,构建有效履行强军使命的航空装备预研、科研生产、交付及全寿命期服务新格局。
第二,深入落实军民融合战略,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一是推动军民融合走向深入。以构建“小核心、大协作,专业化、开放型”的科研生产体系为目标,重新定义集团产业能力体系,做强核心能力,做优主业能力,放开和退出一般能力。对外开展多维度互利合作,促进开放共享、结构升级。强力推动区域经济合作,带动优化产业布局。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航空供应链体系。
二是推动民用航空产业化发展。促进民机产业技术进步和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国际合作结合、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研制生产与销售服务结合,建立适应适航要求和市场需求的产业体系。优化民机产业布局,多渠道筹融资,全力打造民机品牌。探索并努力实践民用直升机、通用航空器市场化、产业化发展的新体制新机制,大力发展高端民用无人机。
三是推进航空拓展业务转型发展。在有序退出非主业的同时,按照“三同”原则、“三高”方向,借助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加速产业转型升级。瞄准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智能制造等新经济方向,在行业和价值链高端打造竞争新优势。
四是激发内部协同创新活力。以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为牵引,推动“中航爱创客”平台建设,推动军用航空技术民用化、航空科技成果产业化,打造一批“三高”品牌。
五是积极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和品牌影响力为目标,推动“空中丝路”建设在中亚起步,统筹推动航空军贸、民机出口、产能输出和国际合作。
第三,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自主创新。
一是创新科技创新投入方式。鼓励各单位加大研发投入,到2020年,集团公司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例要达到12%;专利年申请总量达到1万件,发明专利占比达到70%。
二是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融合开放的创新体系,深入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实现集团内跨专业、跨单位、跨地域高效协同,加强跨领域融合创新;围绕军民融合推进科技合作和战略联盟建设。
三是创新科技人才聚集方式。拓宽科技人才吸引、聚集渠道,加大培养、使用、激励力度,打造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四是完善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加强技术发展体系建设,完善科研院所科技工作考核评价制度。加大科技创新考核力度,建立当期经营目标与长期发展能力相结合的考核指标体系。拓宽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完善科技成果作价评估等相关政策。
五是完善科技创新保障能力。跟踪“数字中国”方向,建立一批支撑新科技领域探索、新概念装备研究的科研设施;开展智慧院所建设,建立数字化、智能化、一体化的科研生产体系。
第四,深入落实全面深化改革部署,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一是完善并落实“1+n”党组改革文件体系。强化改革的顶层谋划和系统推进,加快完善覆盖集团全方位改革的顶层文件体系,促进各项改革稳步推进。
二是推进体制改革和资本运作。积极推动集团公司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不断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集团管控模式;加快下属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支持企业整体改制上市,动态调整国有股权比例;积极开展投资融资、股权运作、价值管理和资本整合,不断优化资本结构。
三是继续聚焦主业。进一步推动资源向主业聚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实施航空工业产业竞争力提升计划,补齐应对市场能力不足、企业核心能力不强、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等短板。
四是完善对直属、直管单位的监管方式。推进依规监管、分类监管、对标监管,实现监管全覆盖;加大责任追究力度,切实提升集团监管效能。
五是推进“动力”机制全覆盖。推广深化“贴身经营”模式,使骨干员工有机会分享改革发展“红利”。探索试行职业经理人制度和契约化管理,破除“行政级别”多年的约束,按照市场机制选聘经营者。
第五,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筑牢航空工业发展的根和魂。
以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为遵循,以“1122”党建工作体系为牵引,从严管党治党。
一要抓方向。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加强党的建设不放松,始终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要抓思想。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用共同理想凝聚人心,用奋斗目标激励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