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有初中文凭,从养猪发家,带动了很多人致富,被大家称为“天蓬元帅”;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如今运营着一家年销售业几千万的现代化大公司;他没有本钱,没有资源,没有背景,也没有任何特长,却能冲破恶劣的环境闯出一条赚钱的路,他从无到有的创业经历,给现在的创业者提供了极大的启示。
他就是今天诚信故事的主人公——赵孝春。
赵孝春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人,因为读过中学、搞过运输,他被村民们推选当上了生产队队长。当时,“包干到户”的春风还没有吹进他的家乡,为了让长期饿肚子的家人和乡亲们吃顿饱饭,作为生产队长的赵孝春竟自作主张,拿出生产队里的部分土地分给社员,社员既种生产队的田,也种自家的地。没想到,他“胆大包天”的“小包干”做法很快得到了推广,让乡亲们终于不再挨饿了。
人总是有点追求的。填饱了肚子,就想着吃肉了。“饭管饱,有肉吃”就是当时最想过的“好日子”。于是赵孝春开始琢磨用多余的粮食养猪。第一次有规模的养猪是从自己家里的母猪下的11个猪仔开始,,赵孝春把它们喂大后卖给食品站,净赚了几百元。尝到甜头的赵孝春就逐步扩大了养殖规模。赚到钱的赵孝春又建了酒厂,不过他不是为了转型卖酒,而是为了用酒糟做猪饲料。就这样,他慢慢的扩大了规模,成了远近闻名的“养猪大王”,还被评为劳动模范。
90年代初,正当他养猪劲头十足的的时候,却赶上了全国猪肉价格急剧下降。出栏的猪越多,亏损就越大。赵孝春决定把猪全部杀了做成腊肉,放一段时间再看行情。他自己都没想到,这一决定,将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面对这些腊肉,赵孝春就自己背着,从县城到市里,再到主城区,每到一个地方,都为自家的腊肉吆喝。为了能让人相信腊肉的味道,他让人少买些回去吃,如果好吃再来买,他就在当地等着。为了让人相信自己的腊肉是自家养的粮食猪熏制的,他每次吆喝时,都将劳模奖牌挂在胸前。慢慢的,当地的人们认识了他,了解了他做的腊肉;慢慢的,他有了信誉,有了销量。
赵孝春也出名了,他的腊肉也出名了,随着腊肉生意日渐红火,赵孝春开始为自己的产品注册商标,成立自己的公司,切切实实靠着自己的努力发家致富了。但是,他并没有忘记自己这个生产队长的身份,他想的是,自己富起来了不算什么,让邻居乡亲都富起来才算本事。致富后的赵孝春建起了种猪场,自己购买繁殖种猪,种猪低价卖给乡亲们养,猪仔养成后再高价回收。在他的腊肉生产链条上,尽量给乡亲们更多的回报。遇到家庭困难的,他就把母猪免费送给乡亲们养,下了猪仔也归乡亲们。渐渐的,他靠一己之力,带动了整个地区的人们脱贫致富。
在赵孝春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腊肉的制作之中,而随之出现的问题却让赵孝春措手不及,越来越多的人制作腊肉造成了对猪肉的抢夺,越来越多的人制作腊肉也导致了泥沙俱下,有些人逐利的本性致使腊肉品质严重降低,这些人,都打折赵孝春的旗号做腊肉,黑心钱他们赚走了,受损的则是赵孝春和他的腊肉品牌。
腊肉销量锐减,眼看着自己一点一滴积累的信誉将被唯利是图的人毁于一旦,这也是赵孝春经营腊肉以来遭遇的最严重的危机。情急之下,赵孝春马上牵头,联合几家当地企业成立了行业协会,行业协会又很快出台了腊肉制作的地方标准,还成功申请了全国地理标志产品。赵孝春本人更是使出了绝招,他将原来腊肉的加工工艺和原材料进行改良,经过精心烘制后,在保证腊肉品质的同时,增加了绿色腊肉的其他功效。力挽狂澜,终究是扭转了自己的品牌的形象。
经过按住源头,打击假冒,提高品质等一些列手段,赵孝春的腊肉彻底从腊肉集群中脱颖而出。他的腊肉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到俄罗斯,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经此一劫,让他认识到,信誉看不见莫不着,却随时都要了自己的命。扭转了危机,也让他实现了从最初的作坊式生产向现代公司化经营的转变,也使他从一个老农民真正变成了一个现代企业的经营者。
如今的赵孝春已是四世同堂,一辈子诚实做人,诚信做事才让他走到了今天。“勤俭持家、诚信待人”是赵孝春立的家训。他常教育自己的后代:“宁肯丢利,不丢信誉”。他一无所有,却能冲破恶劣的环境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倚仗的也正是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