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想讲述的是发生在身边的一件事,事情的基本情况如标题所述,事情的合乎常情的处理结果,只需要在标题的问号后面添加一个肯定的回答:yes!在下笔写这篇文章前,我也在反复思考,儿子被同学家长打了,父母作为法定监护人,肯定要为孩子讨一个公道;但是很多时候总是在符合逻辑的基础上,需要在冷静之外镇定地思考事情本身的经验教训。
【2017年2月7日】
朋友的儿子因为要参加一个考试,报了一个课外培训班。2月6日入的班,当晚朋友被培训班的老师通知说,班上一位女同学的家长第二天要到培训机构来教训自己的孩子。朋友第二天送儿子去培训班,并且也希望在家长层面能够先交流下其中是否有什么误会。对方孩子的父亲上来就是拳打脚踢,口中谩骂着极为难听的话,母亲也在一边嚷着“把他给我从六楼扔下去!”朋友作为一位母亲,看着自己的孩子如此被人侵犯,死死地将孩子护在身后。对方打人的理由是朋友的儿子于前一天在课堂上触碰到了他女儿身体的敏感部位,至于这种说法,是否能够站得住脚还有待验证。此外还需要交代一个基本情况,朋友的儿子今年才11岁,刚要小学升初中,对方的女儿14岁。
后来,朋友报警,并带着儿子去验伤,鉴定结果为“轻伤、无伤”。部分情节无需过多地展开描述,案件从局外人来看也不是什么特别大的事,公安局也秉着促进社会和谐,鼓励当事人和解的心态,做出不予处罚的决定。
事情就这么结束了?
【母亲的维权之路】
朋友跟我说这件事的时候已经是4月份了,事情过去了2个月多。再次见到她时,原本常挂在脸上的笑容不见了,发隙间也多了几撮白丝,眼神里充斥着忧伤的无奈,脸色也憔悴了不少。
朋友跟我说,后来她不满意公安局的决定,到市公安局提起行政复议。而这两天刚拿到行政复议决定书,依旧维持“不予处罚”的决定。对这样的结果,朋友不能接受。儿子在公众场合被成年人殴打,并且打人的理由是否成立还未认定,如此遭遇,作为一个母亲岂能容忍!事情并非表面那么简单,更多的是这件事对孩子在心理层面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年仅11岁的未成年人,不仅要遭受身体上的伤害,更要在心里永远留一道疤,这是作为母亲不愿意看到的。
朋友跟我说,自己也在多方搜集、固化证据,并且开始找寻律师。在了解完事情的前因后果之后,我跟她说,“如果请律师,从经济的角度来说,肯定不划算,最后的赔偿也不会太多,你能接受?”朋友回答说,“我愿意支付律师费用,我只想替孩子讨一个公道。”这是作为一位母亲内心最铿锵有力的回答!
是的,应该替孩子讨一个公道!
【该不该请律师?】
我想可能要被读者们轰了,当然要请律师了,还用得着问吗?
朋友跟我说,事情发生后,她常带着孩子去医院做检查,也带着去看心理医生。自己也有了微妙的心理变化,每天早上起来脑子里总是会闪现当天的场景。她会自责自己虽然在场但是没有保护好孩子,她会愤怒对方家长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她会担忧这件事发生后孩子会出现心理学上的“应激障碍”的现象。
“心力交瘁”已经不能形容我朋友的状态了。
我作为一个局外人,除了对朋友以及她的孩子的遭遇感到心痛之外,也有着其他的思考。
1.家长怎么了?
这件事情本来很简单,只是两个未成年人之间的问题,至于让女生的家长特地跑到培训机构来打人吗?而且性质是成年人殴打未成年人!
朋友也在发问,现在的家长都是怎么了?如果真要保护自己的孩子不受伤害,也应该了解事件真实情况之后,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来处理。如此莽撞的行为,实在不理智。朋友感叹着说,如果自己的孩子真的做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她首先会感到难过,因为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但问题是自己的孩子没有做这种事。同学的家长仅凭一面之词便施行暴力报复,她说这种社会现象让她觉得忧心,作为家长不应该这样!
孩子犯的错,家长没看到;孩子受到点委屈,当家长的就咆哮如雷,以保护孩子的名字做出不合理的行为。当家长的,是否有这种通病呢?用“爱子心切”来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可是,这样子真的对孩子好吗?
2.谈谈对男孩子的教育方式
前面说到,朋友担心孩子对这件事有心理影响,又是去医院检查又是去看心理医生的。当时我听到的时候,内心十分复杂,但是我还是当场将我的看法跟她进行了沟通。
“我觉得你这样子做可能不合适。”
“为什么?”
“我是男生,我从自身角度跟你分析下:你带孩子去检查看心理医生的行为可以理解,但是你忽略了一个问题,你的孩子是否真的被这件事困扰,并且在心里产生了影响?”
“怎么说?”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个段子,说的是有富人看到穷人家吃的饭菜很差,不经意间说了句“这能吃的吗?”,原本幸福知足的穷人立刻停下了手中的筷子,不知所措。富人以他的幸福观念去评价别人的幸福,反而给穷人造成了不幸福的感受。这可能也是你现在在犯的错误,你的焦虑不代表孩子的焦虑。或许你的孩子已经把这件事忘了呢?但是你总是带他去看医生做检查,这是反向地在不断给孩子心理暗示,你是痛苦的,你是委屈的,你是可怜的。这样子你觉得是否正确呢?11岁的孩子,很多事情可能乐呵呵地就过去了,因为天真所以容易忘却。退一步说,就算真的孩子心里难受,做家长的也不应该以一种看似关怀的心态去帮助他。挫折教育,让孩子接受磨炼说不定对他来说更好。做家长的,在孩子遇到委屈或者不公时,是否可以适当考虑下,从正面的角度去鼓励他,不要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要鼓起勇气去战胜它,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孩子受到伤害,继而一直从保护的角度出发,而忘记了主动出击战胜困难的正向引导。简而言之,可能孩子本身不觉得这是个事,但是总被你这么提及,久而久之,孩子的内心也便真的伤了。”
朋友听了若有所思,她说很难得听到像我这样的分析。一直以来自己都是觉得孩子很受伤害,也忽视了我所说的那些问题。
我又补充了些我小时候的故事,我说我小时候在农村长大的,到了10岁左右野的不行,跟人打架之类的事再正常不过了。身上留点伤,偶尔鼻血见红,但都是小孩子之间的小打小闹。现在想起来,压根不是事,当年打架的那些“死对头”见面时还不是一起回忆当年的那些趣事。我跟朋友说,男孩子有时候大大咧咧的,很多事情自己都不当事的,我劝她豁然点,不要太放在心上。朋友听我这番话,瞬间心里通达了不少,脸上也绽放了笑容。“真的啊,男孩子确实会心宽点。我原本是怕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里负担,听你这么一说我心里也宽松了许多。”看到她这样子,我也很开心。
末了,我跟朋友说,如果我是你,请律师的事我不会让孩子知道。请律师的事是大人之间的战争,不应该再次让孩子纠缠在这件事里面。她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