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仅6年的滴滴出行有很多光鲜的标签,它是国内最大的一站式出行平台、拥有近5亿的中国用户、每天服务的用户订单超过3000万笔、每月参与共享的司机超过2100万个……与快的、uber中国大战并获得苹果10亿美元投资后,滴滴出行在中国成为一家独大的“垄断”之势。然而滴滴出行创始人、董事长兼ceo程维仍然保持着警惕和敏感。在他看来,滴滴是一家极度没有安全感的公司,需要保持危机感。
危机感的来源在于,我们正处在汽车行业空前快速的变革中,这个变革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对滴滴来说,只有在汽车和出行中寻觅出可持续的、生态闭环之路,才能建立更高的护城河。而新能源汽车时代的来临,算得上是滴滴变革的起点。在2016年6月份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滴滴出行总裁柳青第一次提到了滴滴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规划:“未来5年内,滴滴平台应该有能力达到100万辆的电动车”。滴滴出行副总裁杨峻告诉我们,滴滴真正开始新能源布局也由此开始。他笑着说:“当时这个数字蛮震撼行业的,怀疑的人比相信的人多,但一路走过来,(我们)觉得离这个目标越来越有信心。”
截至今年7月份,滴滴平台拥有的纯电动车已有40万辆,此外还有大量的混合动力等新能源车型。而根据公安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底,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199万辆,其中纯电动汽车162万辆,如此看来,滴滴的40万辆分享车辆还是极具价值的,并有望实现2020年连接100万新能源汽车的目标。杨峻在一次发言时曾提到:“为共享而生的汽车一定是一款新能源汽车”,当我们在采访时将这个论断再次抛给他询问原因时,他非常清晰的罗列出了几个新能源车的特点。首先,从大背景来看:新能源车是大势所趋、环境问题刻不容缓、互联网带来新应用。
其次,从滴滴平台和新能源车主、乘客的成本和体验角度。据滴滴方面统计,新能源车对车主有很多经济效益,全职车主每天跑的公里数比较多,油费每月将近4000多元的油钱,但就目前全国平均电费来看,跑同样的公里数,电非差不多只是油费的一半,所以相当于直接增加了2000左右的净收入,这是特别直接的吸引力,而这也是滴滴愿意看到的。笔者也曾与多位滴滴司机交流,一位在北京驾驶北汽ev160的司机表示,新能源车相比燃油车在里程费用上更便宜,他的ev160每天充两次电,每次大概充一个小时,每公里相当于0.2元-0.25元,但相同里程下的邮费可能要0.5元-0.6元,而且还得是小排量的燃油车。而另一位司机也告诉笔者:“除了成本考虑,用新能源车的另一个好处是不限号。”
然而,虽然“新能源适合共享”是正确命题,滴滴也早在2016年6月就计划发力新能源,但滴滴真正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两大动作却都是在近半年左右发生:一是在去年12月份,滴滴宣布全球新能源汽车服务公司落户北京中关村;二是今年4月24日,滴滴和31家汽车产业链企业在京共同发起成立 “洪流联盟”,并计划在未来10年服务全球20亿用户,推广超过1000万辆共享新能源汽车。
显然,在新能源领域从计划到大手笔落地实施,滴滴用了1年半的时间准备,这里面不仅有新能源销量和保有情况,也有滴滴平台对新能源车里程焦虑、充电焦虑、后期维保等问题的考虑。杨峻表示:“我们的理解有一个过程,本来滴滴是汽车产业链的最下游,是汽车的使用方(专车、快车、顺风车、共享单车等一站式出行平台),能源、制造似乎离我们很远,但事实上我们发现,随着我们跟这个行业打交道越来越多,我们有必要做一些需求侧的改革(汽车纵深行业)。国家大的方针政策是推动供给侧的改革,那在需求侧——司机和乘客的需求、以及作为一个平台对节能减排和长远效益的诉求。此外,滴滴到底做哪些,不做哪些,是需要思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