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较于投资p2p而言,我还是比较倾向于众筹这个模式,这个模式的点其实表现在我的一些个人感受上,我的确感受到了众筹模式对我们立足于早期做项目的所谓专业人士的一个颠覆和清洗,这个感受这一年来越来越深刻,所以我自己到是今年在众筹方面做了一些投资。
虽然如此,我对众筹的最终结果其实也是不乐观的,绝大部分的众筹平台其实是会死的,众筹更多的考验其实既不是流量,也不是资产,而是管理团队的对于投资的理解能力,组织运作能力,众筹可能是更大组织形式的fa,他需要理解投资,也需要理解互联网的运行逻辑,而不仅仅是一个平台。很难用平台的要求去看待这个模式。
至于,为什么说众筹在改变早期投资领域,我第一个感受其实是众筹改变了传统专业投资的一些基本逻辑,我们现在在互联网上发现了其实投资并非是个专业领域,因为实践中发现大量的项目的成功,并非是专业辨别和筛选的结果,很多的投资虽然基于的是理性思考,但是往往是感性推动的,一个投资人的心情好坏决定最终的投资结果,这个时候投资很难是定义为专业驱动的结果,而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也发现了价值观改变下的互联网的投资逻辑更加复杂多元,非专业的感性驱动成为重要一个点。
我们所谓的情怀,在互联网上会被演绎的淋漓尽致,尤其在投资金额极低的情况下,人人可以情怀下,投资脱离了原先需要专业判断的逻辑,再傻逼的项目在互联网上或者在现实中都会有傻逼来投资,但是关键的点在于结果往往会发现傻逼们往往是对的。这个时候,专业投资人被业余的非专业投资人打败了。互联网表现出来的结果是比现实中更容易让傻逼项目获得傻逼们的投资,因为信息传递的外延扩大了,资金跟项目对碰的机会增加了,最重要的是原先需要较大资金才能投资的门槛被互联网给打成了低金额的低门槛,一块钱都可以投资的时候,专业压根变的不重要,最终使得,早期投资领域开始了一个被颠覆的年代。
很多原先所需要的专业流程和操作惯例,可能都会发生改变。这里强调的核心其实是互联网出现之后价值观分化理念,这个理念可以看我书里大数据的章节提到人群分化,社会会因为不同的价值观形成群体有意识,集体无意识的情况。业余化投资打败专业化投资人的情况其实已经上演很多了,现在这个社会土豪多,很多时候他的投资逻辑跟你是不一致的,前几天我们看到的一个项目,我们还在东看西看,问这问那,还要尽职调查等等一系列的时候,土豪进来直接就投资了,问了几句话,看了看场地就给了几百万,然后就走了,你跟他没办法谈投资逻辑,他说反正这几年形势也不好,看着项目也挺靠谱,小伙子也不错,钱也不多,投资就投资点吧,反正打牌输了也是输了,于是,你就不知道如何做专业投资人了,更好玩的事情其实我们自认为的专业到最后,很难说在早期领域里一定是强过别人的,至少从结果来看的确是这样,当然很多人跟我说,那是因为江南愤青,你不行,水平不够,那不能代表绝大多数人,事实上,我们可以说最近几年的投资神话,我可以说都不是专业机构创造的。其实如同我之前大规模业余化的文章里提到的,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其实是打掉曾经被认为是专业化分工的社会基础逻辑,形成了跨界之争,大家的竞争成本是不一致的。这个是基础。当然,这个只是个人趋势性的分析未必代表现状如此。
第三方支付的投资方面,其实不用多论述,第一牌照就那么多,没啥机会。第二就是竞争充分,无法大额业务,路子很窄,我在写支付革命的时候,都甚至认为支付这个事情可能都不适用于商业化运作,虽然意义很大,但是商业化空间很小。
最后谈谈渠道模式,目前我们有不少理财产品销售的模式,很好玩的是这个模式最终跟p2p的第四种模式走到了一起,他们本质上都成为了金融机构或者非金融机构的金融产品的代理销售模式,这种模式在互联网金融领域其实我个人感觉是很容易被证明失败的,这种是典型的渠道概念,依附于大的流量基础的渠道能爆发出很大的威力,但是离开了流量基础就是什么都不是了,而且在某些非同质化的产品里面,即使流量充足的网站都是一塌糊涂,例如淘宝基金超市,更何况互联网的流量格局基本已定的情况下,这个模式感觉意义很有 限,回头看过去几年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模式了,没有成功的。你做之前只要问问,你是比好买杨文斌更专业呢。还是比淘宝基金超市更有流量,或者比东方财富网 更有基础受众,如果都没有,建议就算了,千万别拿余额宝来举例子,余额宝的成功其实是基础客户群的成功,另外淘宝的支付结算模式现实为基金 t+0实现了垫资的可能性,那是个案,什么叫个案就是你永远不会成功的叫个案。事实上一旦市场形成风险定价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好的商品不需要你来卖,好产 品永远是人家求上门的,不怕卖不出去。而只有垃圾才会找你。玩垃圾就算的了,别折腾了。
做投资的角度来看,我还是感觉看清楚大的格局更有意义,看清楚大格局之后的个案选择其实要靠一定的量来支撑的,没有铺下去足够的数量,基本无法撑起投资可能的。现在看看红杉的确很牛逼,看准电商趋势之后,把电商都给投资了一遍,所以很多基金的成功其实是靠资金规模撑起来的。一般人还真玩不起。当然我们也得必须承认红杉在看清楚趋势之后,挑选团队的能力也是极为牛逼和强悍的,团购能跟美团走一起,闪购模式能跟唯品会站一起,都是牛逼团队。
我自己理解纯线上。它肯定是把某一个东西标准化,然后大面积地复制,这个是互联网的核心。我们现在很多东西没有办法批量化的时候,互联网的优势就会下降。如果要把个性化东西给做深了,这个时候的联网就会有一定的重资产,有了重资产以后,互联网的优势就会丧失,我从来不相信一样东西是万能的,无所不利的,互联网也必然一样。
渠道模式演变到最后,无非就是走财富管理或者走资产管理两种模式,本身是渠道的成功概率就是为零,基本是不现实的,现在国外有一些成熟的渠道模式其实本质都是走到了资产管理领域,研发了类似理财工具的技术,更好的帮助客户进行资产管理,这个资产管理才是核心,或者技术应用是核心,提供便捷性的应用,本身都不是信用附加的,要清楚价值所在。
从纯财富管理和市场管理角度上来看,互联网在财富管理上没有特别大的优势,因为它特别依赖个人的能力,及其很好的风险偏好配置等一些东西。往往强有力的东西都形成不了规模,这是你能够看好一些东西,你找不到强有力的可行性。无法规模化,来自于线下就是这样,你给了我很多钱,我管几个亿能管好,我管一百亿管不好。我自己都没办法来批量化管理,你互联网如何实现呢?事实上,标准化的东西你做一百亿和十亿它的 成本是一致的,非标准化则是不一致的你的规模跟能力都会受制约。
我们在资产管理领域里边能够发现一些大的管理公司,形成寡头垄断,占据一部分的份额,剩余的市场则是无 数个小型机构占据,大的能形成垄断其实很大程度上,我们认为资产管理通过规模甚至包括品牌优势的叠加都能起到作用,但是财富管理领域却不是这样的,貌似全 球都找不到特别大的财富管理机构,这个生态很有意思,我感觉互联网的出现也不太能起到这个作用。互联网能起到资产规模集中的作用,但是很难形成资产管理的优势,这个优势是需要时间沉淀,经验累积,我们可以推论是好的资产管理机构通过互联网或许会更好,因为资金更趋向集中。但是反向推很难,一个垃圾的资产管理机构第一很难通过互联网能募集到更多的钱,第二募集到钱,垃圾的管理只会更垃圾,然后影响规模。
从这个角度上,投互联网投什么?如果是投渠道,互联网就不值得投资,一个渠道的应用,要为王一定是有前提的,一定是供大于求加同质化,才有可能是互联网的渠道。其实,我们一定要知道互联网在提供什么东西?很多时候渠道层面理解的话,我们的互联网提供的是标 准化和一致性的服务,去看腾讯,他提供的是基础的通讯服务,所以它有很多人群都普遍性应用,它不可能针对你,给你搞一个qq、搞个微信,给你也搞个定制的 qq微信群,它不会的。不管你是高富帅还是屌丝,用的东西是一样的。你会发现哪怕你是高富帅,到京东上买的东西跟屌丝是没区别的。从后台来看,它提供的是 既定的服务,也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形成所谓的流量的概念,否则意义不大。我们要考虑的就是所谓的财富管理和金融是否符合标准化就可以了。我感觉难度还是很大的。
目前,互联网的渠道作用还有些意义,主要还是体现在没有利率市场化的时候,金融市场其实是去能力化的。 就是你的能力反应不出来价值,你给我提供这个产品、提供那个产品你会发现没人认可,能力再强都没办法。你的确做了很多风险定价,但是因为大家不会来考虑风 险,所有的风险都只考虑一个,政府会否承担兜底义务,国家信用会否丧失,这个时候就麻烦了,风险定价就都是去了意义。所以财富管理在目前表现为基金产品的 销售,没有人会真正意义上去说我给你判断风险,因为大家都认为没有风险,所以你判断了也没用,当然,我也觉得能够判断风险本身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我们做了这么久信贷管理的人都无法判别说这个产品比那个产品风险要小,一个刚入行的人用互联网来就可以 判别了?压根没有办法来证明。往往只有它出事以后你才知道很难,这个在各个产品里面定价本身是一个很难的事情。有研究的比没有研究的,风险定价是有优势 的,但是这个优势很难绝对化,另外一个角度上,在中国短期内,风险很难进行市场定价。哪怕你给他推荐买低风险的,但是一定是低风险的吗?谁敢说你的产品是 低风险的呢?现在很多大妈首先买东西,第一问是是否保本,保本了之后,就是一个比价行为了,管你什么东西。什么收益高买什么,风险定价几乎失效。
另外,很多人都说自己有办法来想出个办法来实现更好的资产收益,这个是资产管理的范畴,但是事实上,其 实是很难的,很少有人有能力可以创造出来一定比别人高的收益,如果创造出来了,互联网扮演不了这么大的作用,如同前面说的,你如果有办法证明了,互联网的 意义其实都丧失了。你见过巴菲特需要互联网来做宣传么?需要拥抱互联网么?压根不需要。
我们现在见创业者最烦就是设想他们的成功都建立在比别人更能干之上,怎么可能,我们相信绝大部分人其实 都是差不多的,谁也不见得比人家好,更何况某些领域人家都是玩了几十年的人了。你说我能创造出一个比他好的东西来,我是不信,我从来不相信有人说我比别人 都聪明,凭什么呀?我是不相信。当然我们不否认有人就是能赚出来,只是我觉得我没有那么好的运气能碰到这样的人,我一定不相信。所以如果这样的创业者我想 还是算了。我运气不行。
从我自己理解的暴利来自于三个领域。第一种是管制,别人不能玩,我们能玩。这就是管制牌照给的暴利,当然也可能是市场垄断带来的排他性形成的暴利垄断。第二种是你胆子大,你干了一些人家不能干,你也不能干,但是你 敢干的事情,像什么走私啊这类的,都能赚大钱。第三就是技术,技术形成的短时间内的排他性,只有你能玩,别人玩不了,暴利就能出现了。一旦管制被打掉之后,前两种暴利就会被抹平。
我们可以说目前木有底层技术的大突破的情况下,,真的希望不大,逆袭是需要基础条件的,乱世里容易逆袭,但是相对稳固的社会里,一个寒门子弟出人头地有可能,但是概率一定是很低的,只有技术突破打掉稳固格局,形成新的乱世才有机会,大家不要悲观的理由在于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底层技术的突破随时会出现,屌丝们要做好逆袭的准备。
这里面不得不说的另外一个现象:最近我们经常会说这个平台拿到了风投,那个平台拿到了风投。我想说的是,拿到风投的企业你应该为他们默哀。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拿到风投的企业死亡率远远高于没拿到风投的公司。因为拿到风投的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也就是说拿到风投的企业百分之九十在将来没多久都会失败的。拿到风投不一定就是好事情。从投资的角度上来说就是我们可能愿意去赌一个概率。不排除这个概率可能代表着未来该企业会有爆发性崛起,仅此而已。
如果说我们只是为了让他活下去,我们不如投路边的包子铺,成功率都比他高。但是包子铺一定能赚钱,但是肯定没爆发性机会,所以不会投他。所以我们投互联网平台,哪怕知道他会死也去投他。这个商业模式也许不可行,可是我就要看看,也许未来某一天他就成功了,那是基于概率和模糊的方向下所做的判断。
另外,我还是建议创业过程中,大家别太讲什么商业模式的致胜之道了,看了这么多年可以说投的大部分的商业成功,到最后的模式跟他最基本的模式完全不一样,就是你今天想这个事情,他做了以后肯定会改。没有人说一开始我们想这个到时候还是那个,基本上没有,绝 大部分是因为创意中的想法会很好,创业后完全不是那回事,所以过于强调商业模式意义也不大,还是踏实的执行力,高效的管理运营能力,占了主要的部分,其实 偶然性因素很大,投资里面也是这样了。所谓投资管理,其实是拿了别人的钱在做投资,这么多的人集中到一个两个人手上,这人的心情好坏决定了投资是否能失 败,我心情好一点就投了,心情不好就不投了,它的很大的成功,有时候是偶然性占了主导性,并不是必然性。我们看到很多的人个人成不成功,其实很多时候发现 跟他的运气,外在的东西都很相关,作为创业者其实,你没有办法去想到他要什么,然后你做成什么,没有办法。另外,你也改变不了你自己。真改了,其实就不是你了。
早期投资,其实和赌场里投俄罗斯轮盘的时候一定是投区间一样,而且是大的概率之下出来的结果,大赢的话有,但是几率是运气,你如何保证不输,这个靠一定的机率,各个环节规避和降低风险,这样去处理。事实上我们做投资主要是规避道德风险,这个风险要屏蔽掉,其他风险你是必须要承担的。干不好是可能正常 的,但是你不能被他骗,这个屏蔽掉了,剩余的理论上都是一个概率问题,大概的趋势嘛,大概追求一个可能性。我们经常听谁谁时候赚了几百倍什么什么的,事实 上,综合收益都不太会高,投资回到最后会回归的,你会发现的,很难说通过个案,
至于创业者,要想明白自己的这个方向到底是什么,一定要想明白,这个是最关键的,另外一个你要花很多的心思、很多时间去想、去琢磨、去交流,去看他的意见。最关键的一点是选择一个比较好的投资人,投资人能帮助你成长,钱是不缺乏的也不是核心的,现在谁缺钱哪?
另外,我解释下为什么我们嘴巴这么毒?没办法,我们第一是要将创业人的想法打到底,让他不要又太高的期 望值,也看看他们的抗打击能力,如果你连这个压力都扛不住,伤心失望啊,那这个怎么创业,创业的难度一定高于这个,你要碰到的问题多了去了。我们这个 算啥啊,一个很好的投资人能够帮助你成长,指出你的问题,容忍你的失败。我想越大的基金应该越有资源帮助你,越小的基金则越有动力帮助你。可能各有利弊。 看你自己取舍。
最后提醒的是创业者,传统创业,假如不幸失败,背着一屁股债也背不了多少。但是金融就不一样了,如果不幸失败,你能及时退出还相对较好。但是如果你死活不退强撑着,那么为了维持下去就得不断的借钱,不断的高息去揽储。可是互联网金融只要牵扯到高息这个领域以后,那就是一条不归路。到死才知道那条腿是你自己的,很可怕。
我有这么一个论断:2010年以后,利率超过百分之十五以上,或者说十八以上,基本上就别想活了。为什么呢,利滚利直接就压死你。资产的增幅无法覆盖年化百分之十八以上的收益,为了还钱,就要去借更多的钱。然后不断的借钱,成本不断的叠加,到最后崩盘也只是时间问题。前几年为什么可以呢,以前是经济形势上行。上行的过程中,资产的增幅可以覆盖那么高的年化收益,一般都能把钱还掉。但是现在不行。金融领域里拥有足够的自有资本还是非常必要的,保持适当的杠杆约束,那是几千年来血泪的教训。
最后我自己感觉互联网金融这个话题,大家都讲了两年,看了两年,该看明白的也总该明白了。还看不明白那就回家睡觉得了,说明智商不够,不适合干事。 而看明白之后其实就剩下做,不做,两件事了。永远到最后要考虑的是你去做会不会更好,大潮来临你能有啥机会生存下来或者还能进一步,而不是一直喊来喊去这个好,哪个好,好不好这事情跟你真没关系。我自己觉得这个世界这个世界吧。绝大多数人来来往往无非名利两字,所以干一件事情要么求名,要么得利。两个都有去做最牛逼。两个都没去做最傻逼。其余则要么得名要么得利。总得有一个吧。站在边上,每天喊来喊去,名也没有,利也未得,真的感觉挺傻逼,互联网金融好还是不好,其实跟你真没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