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新社|编辑部出品
本文5900字,阅读约需8分钟。
编者按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乐意向律师付费咨询,却对不负责任不靠谱的免费回答赞不绝口。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律师为什么不愿免费回答?为什么说付费咨询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贵,免费咨询也没我们想象的那么好呢?免费咨询和付费咨询到底哪个性价比高?
如何找到好的法律服务,对很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律新社收集了一些观点,告诉你法律咨询的关键和寻找律师咨询的正确姿势。
律师一直是大家眼中的高薪收入人群,尤其是上海地区从今年4月起开始施行《上海市律师服务收费管理办法》,按照其中给出的收费标准,律师计时收费最高可按15,000元/小时收费,这是很多普通人几个月的工资。
因此,当律师告知当事人咨询需要付费后,常会遇到有的当事人非常惊讶地说:
“不就是说几句话,也要钱?”
“我不咨询,就是问问看律师行不行,行我就委托了”
“你们拿着国家的钱,也不为百姓做点事……”
很多人无法接受付费咨询律师。
其实,律师的工作强度远比公众想象的大得多,背后那些血汗、心力尽是无形的付出。
大众看法
01.明明知道免费没好货,
但是谁让它是免费的呢?
法律咨询,在很多人看来仅是“聊天”的过程,在聊天中,律师提出任何建议,当事人都会接纳,从他们的角度来讲,律师回答的质量无论高低,都是一种帮助。
那么,为这个“聊天”的过程付费,在很多人看来,就变成了律师的一种牟利手段,而对当事人来讲回答问题的价值有多少,他们心存疑惑。所以,法律咨询的时候,无法接受付费却对免费赞不绝口的人,并不看重律师的回答质量。只要是无变有,对当事人来讲就是无偿获得。
观点采撷
苏叶:
免费的话,不听白不听。免费的东西,不拿白不拿。很多时候,明明知道免费没好货,但是谁让它是免费的呢?
吼吼家的pp君:
“不要钱的东西,再不好我也要”。
匿名:
事情不到份上,寻求答案其实就是找个理由自我安慰,找理由还需要花钱?真是添堵!
白公子:
可能觉得就算付费咨询也不见得就很专业能解决问题吧,收钱还办不成事不是坑人么!而如果是免费的,不管能不能解决问题,总之人家免费服务的一番好心就值得一赞啊!
02.和历史传统有关
和社会发展有关
回顾现代中国法律行业的发展,第一批法科生是在1977年恢复高考那一年入学,距今仅有40年历史。在这40年过程中,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农民在田地里创出一片新天地,打破铁饭碗让近两三亿的失业工人学技谋生,“下海”让一些体制内的人通过做生意成为富裕阶层,而直到2016年中国才走进了知识付费元年。
在过去的岁月,大多数人是在解决温饱问题,提升物质收益,而为解决精神层面的需求付出金钱,对大多数老百姓来说,才刚刚起步。
夏言:
因为过去的历史传统原因,我们这个社会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保留了人情社会的很多特点。在三四线城市,人情关系很多时候确实比所谓的法律意见更加管用,这也导致了很多基层民众轻视律师的作用,自然更不会为了律师的咨询支付多少费用。
此外,人情社会留给我们的一个很大的隐患就是我们对于流言蜚语的信任,我们其实更加相信所谓口口相传的言论,在网络时代,对应的就是我们对于网络上各类看似很有道理,且理解起来丝毫不费脑的“免费回答”倍加信赖,专业人士的回答是存在理解门槛的,说白了,我们很多时候仍然只愿意相信我们想要相信的事物。我们这个民族经历了太久资源匮乏的历史,对于周围的环境有着天生的不信任,对于找我们收钱的人更是天然的排斥。
匿名:
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绝大多数人的第一桶金,第一桶银,乃至第一桶屎都是“拿了钱不办事儿,收了货不付钱”这种模式来的。不然你真以为靠着当初的银根松就能放出这么大的财富杠杆?所以,那么多人天天自己就出工不出力,这种拿钱办事儿的契约精神哪会这么快建立呢?
03.思想的局限性
无法识别专业性服务
回答法律咨询是一种脑力劳动,而日常中每提到“劳动者”时通常指体力劳动者,即使在五一劳动节这样的专属节日,聚焦的也多是体力劳动第一线的人,因此对脑力劳动的付出还未形成全民认可。
当一个律师上下嘴唇动一动,说几句话,且这些话看不见摸不着时,在当事人看来整个劳动的过程仅此而已,他不会觉得律师有付出过,不会觉得律师有“劳动”过程,因此也就不认为律师有创造出“劳动成果”,更不会认可法律咨询的价值。
当法律咨询服务超出了当事人对“劳动”的惯常认知时,他不会想到律师回答一个问题时调动了多少专业知识,不会想到律师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付出了多少时间、精力,甚至是财力,更不会想到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有质量的回答比不负责任的免费回答让他少走了冤枉路,避开了风险区。
当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付钱给裁缝,得到的成品是衣服,付钱给厨师,得到的成品是饭菜,付钱给司机,得到的成品是一段舒适的旅程,而付给律师钱,得到的成品是建议,这些建议对当事人来说不一定全部认可,不一定全部理解,甚至跟他原有的认知完全相左。让这些人把“服务”当成劳动成果来享受,未来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中国人总是觉得用钱只有买到最真实的客观物品才是有用的,而买到的物品只是关注这个物品原材料的成本。不在乎你花费了多少精力与知识做出来这个东西。
frank:
中国民众对知识的价值不知晓,大家对看得到摸得着的东西容易给出价值判断,但是像软件版权知识就相对不来感觉,这并不是大众不好,是我们刚刚走入温饱,在这之前这些虚无的东西都不如吃饱肚子来的实在,所以要再给百姓一些时间。
妖眼君:
说到底,这是大家对待正版付费咨询的心里接受能力,是否成熟。语言,文字,在极大部分的人群心里,是不该花钱购买的。法律咨询也好,文字收费也罢,需要一个过程,开始一定艰难,不被人理解,但市场一定会成熟。
sophiawu:
问题分析:
1.什么情况我们会心甘情愿付费――值
2.什么叫做值――提供了专业性的服务,得到理想的结果
3.购买服务以前怎么才知道值?
这里面包含一个前提假设,一般人因为不具有相关知识,所以无法识别专业性服务。
牧羊人:
从我的角度,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时间是不是价值的问题。我家是农村的,从底层的角度来说,时间是没有高一点的价值的,一天起床工作,工作完吃饭睡觉,一天就那么一点工资,再重视时间,但时间还是带不来一点效益和价值的。
所以对普通大众来说,时间并没有什么高价值,所以当然的,他们也认为别人的时间也是没有什么价值的,这是文化程度的高低和思想的局限性,所以也没有什么好批判的。
带刀法曹:
因为想让这些人付钱是要看成本的。
在他们心里,不管你为了能有提供咨询的能力,读了多少书、办过多少案子,这些和他们都没有关系。即使说你成功拿下了这个案子,你出了多少次庭,改了多少次诉状、为了这个案子设计过多少种诉讼方案。对于他们来说,并不是成本,并不足以说服他们付钱。关键要的是结果,这就是他们实实在在看到的。
不要钱的那些人,只是学会了另一种方法,让他们提前看到“结果”。而你,只能让他们听到过程,虽然他们并不能听懂。
人,在未知的领域,总是希望心里有点底才会真金白银往外掏的,不管这个底是否真实。更不必说,他们只是想着“问问”。在他们眼里,你们只是动动嘴皮,完全不存在成本的问题。
mappy:
因为在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人,并没有为服务埋单的意识。对他们而言,服务,包括医疗服务、咨询服务、金融服务是不可以单独销售的,能销售的只有治好病、解决问题、赚到钱。
一个通常的思维定势:律师觉得,我应该按时间收费;事主潜意识认为,我应该根据结果付费。
因为普通观念里,律师上法庭才算劳动。他们是要找律师来打官司。而不是来和律师学习法律知识的!咨询过程是挑选律师的过程(瓜甜不甜啊?甜!我的瓜好着呢,不信十里八村的你去比……),而不是服务范畴。
04.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井绳
在任何一个行业来讲,生存是第一步,只有先生存下来才有发展的可能,而在力保生存下来,甚至在追逐创收的过程中,难免有业内人图一时短利而没有为当事人全力以赴,之后随着当事人的经历越来越多,各方面经验值得到增长后,他的心中自会看清楚律师曾经为他付出了多少心力。
如果当事人在当下那一刻,或者事后意识到这其中的“偷懒”,那么他很可能会否定整个行业从业人员的价值。一次失败的咨询经历,很难再度培养起当事人对法律咨询服务的认可。
禾生:
因为付钱了也不一定能解决啊!公司曾接触过一个律师,前期非常自信,说肯定能打赢,证据非常充分,肯定可以拿回货款。钱付了之后没几天,他说又跟同事仔细讨论了一下,胜诉败诉55分,如果输的话,还可能被对方公司起诉,我们自己反而要赔钱,最后不了了之,没有告那个公司。
所以,我现在遇到一些问题都是先找熟人问问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处理的结果怎么样?比直接找律师靠谱很多。
大智若鱼:
一方面,市场竞争迫使一部分律师逞口舌之快,过度承诺随意之举,客户喜欢点赞,这是周瑜打黄盖愿打愿挨的事情,不必过分在意。另外一方面,市场缺乏规范,部分客户贪小便宜吃大亏,双方没有义务,哪来承诺责任,身在坑中却不知深陷重围,可悲可叹。
御弟哥哥:
作为一个亲生经历过因官司纠纷咨询并且聘请律师后败诉的人,告诉你们,不熟悉的人,律师真不如法律援助靠谱,很多律师签合同之前打着维护法律公正的幌子想尽办法给当事人画大饼,把不懂法的老百姓口袋里的钱死命往自己腰包里装,孤立无援的老人小孩不请律师就等着被欺负,请了律师,花了钱还心里没底。
投行阿哲:
付费律师非要说这案子难打,要高收费,特别明显的把咱当法盲忽悠,怎么办呢?
darkreadlee:
律师付费咨询不行,但付费家教很火啊!可见买时间还是有人认同的。
因为社会大环境制约,律师的素质也是良莠不齐,靠人际吃法大于靠本事吃饭,我看过好几个正牌律师拟的经济合同,连逾期赔偿条款都没,连我个半法盲都看的吐血!找这样的律师付钱就是亏钱。
上山打老虎:
挺简单的,有的律师遇到客户也都是只捡好的部分忽悠,只讲利不讲弊,忽悠他打官司就是了,反正不签包赢的合同。忽悠之余聊聊家常问点情况,大体上也就能判断出委托意愿大小了,感觉委托意愿强的多聊聊,反之就找个理由让他滚;这么操作虽然个案不一定是哪一方占便宜,但总体来说还是律师一侧占优,真的。
专家观点
01.免费咨询
律师想说爱你不容易
对很多律师来说,是乐意回答免费咨询的,初衷是为了帮助那些无能力寻求律师的人,或者对很多简易问题通过免费咨询便可以及时解决掉。然而,在“免费”这件事前,不符合免费条件的人也想得到免费的机会。
如果当事人有一个简单的问题咨询完后,极有可能他还有一个稍微不简单的问题要咨询,之后他仍有一个稍微有点难的问题要咨询,一步一步地,本来短时间内可以解决的免费咨询,拖着拖着占去了律师的大段工作时间。
如果当事人没有生在律师之家,他首先会看有没有律师亲戚、朋友可以免费咨询,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是否可以免费咨询。这个咨询的过程中,有的当事人利用律师不好意思扯破情面这一点而一再免费咨询。
当律师的免费初衷被利用、被扭曲,那么距他收回对外免费咨询的时日也就不远了。
tony君:
我做法律援助的,我可以免费咨询,因为国家拨经费给我们帮打不起官司的人打官司。但是你明明打得起官司还要律师给你免费服务,说不过去了吧!
欢欢:
最开始所成立的时候咨询是不收费的,后来经过了一些人的一咨询就是一下午,还有假装咨询上楼要钱的人,就开始收起了咨询费。
说实话,所里的律师都是很忙的,有几个忙起来加班到凌晨甚至早上都是有的。我想说的是当事人能接受那都皆大欢喜,不能接受那么离开就好了,然而总有一些人在所门口破口大骂,实在难听。是,我们附近的律师所咨询都不收费,然而我们也实在没有义务免费给客户解答问题。
王小姐:
律师接待朋友或者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咨询,真的是很耗费精力时间的一件事,中间还要听对方的若干抱怨、反复提问、词不达意。时间就这么点,用在这里,就不能用于其他地方。可能有人说用你半小时算什么,但是一天才有几个半小时呢?尤其是离婚、房产、邻里纠纷这些,一问动辄一小时,从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