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月15日,日本二战战败无条件投降73周年。
昨天,一篇文章《1700个集体赴死的年轻人,平均23岁!今天的头条只属于他们!》,在微信朋友圈,尤其是杭州人的朋友圈里,热得不能再热。
可能,昨天你也已经看过了,而且看完后,很自然地就选了转发,想让更多的人看到。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杭州人关注?
因为,里头说的这些人,这些事,曾经就在杭州,就在笕桥。
我的同事孙昌建,今年出版了一本讲杭州笕桥航校故事的书《鹰从笕桥起飞》,对笕桥航校再熟悉不过。昨天,就在单位里,他指向窗外说:“看见梅登高桥没?以前,飞行员都在这里入伍训练军训。”
那时候,读航校的飞行员,哪怕放到今天来看,都是如假包换的“高富帅”,有的毕业于顶尖学府,有的是归国华侨,还有的出身名门望族。
2015年,张钊维导演在纪录片《冲天》中,记录了笕桥航校的学生,“曾经有那么一群年轻人,每一次起飞都可能永别,每一次落地都必须感谢上苍。”
这些年轻人,把他们的青春,永远留在了杭州。
4321名殉国空军将士中
1700人从笕桥走出
1932年,九一八事变后,政府和仁人志士对发展航空投注了前所未有的热情,民众纷纷捐款支持购“爱国飞机”,甚至有味精厂卖味精捐飞机。也就是这个时候,在杭州笕桥,成立了中央航空学校。就在这里,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
有一组数据:八年抗战中,中国空军击落日机592架,重伤及可能击落95架,4321名空军将士以身殉国。
4321名空军将士中,有1700位是从笕桥走出的,他们冲上天空,先后殉国,平均年龄只有23岁。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当17架飞机驶过天安门,广场上的30万群众高声欢呼,成为开国大典上最为动人的画面之一。其中,有17位飞行员、指挥员,是从笕桥出来的。
笕桥,不仅仅是杭州东郊有着上千年历史的古老小镇,还记录着近现代中国一段可歌可泣的历史。
中央航校为什么建在杭州?
1932年,中央航空学校为什么建在了杭州?
其实选址杭州笕桥,并非唯一的选择,当时还有备选地洛阳和南昌,但它们在政治、地理上都不太适合。比方说洛阳,风沙太大,会影响飞行训练。
杭州是大城市,生活条件好,而且离上海也近,交通也便利,沪杭铁路及浙赣线都在笕桥设有车站。离上海近这一条,是优点,也是缺点,比方说从上海或台湾飞过来轰炸杭州,来回都不需要加油。
但是蒋介石拍板,把航校建在了笕桥,希望有更多浙江学子报考航校。
一身帅气行头的笕桥航校飞行员
1937年后,笕桥的中央航校迁往昆明(后来又迁到印度,有部分学员在美国受训)。抗战胜利后,又迁回笕桥。
当年就在梅登高桥入伍军训
台湾作家齐邦媛,写过一本《巨流河》,她在里头仔细回忆了她的初恋,飞行员张大飞。
讲到后来,她说,“今生,我未再见他一面。”
这本书,看到这里我就难过得没有再看下去了。以前,觉得这些人这些事,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其实,它一直很近。
孙昌建对笕桥航校史如数家珍。对于那些“高富帅”当年在梅登高桥军训,他侃侃而谈。
不管你来自哪,要进航校,都要先军训,这一步很重要,一个是做政治纪律教育,一个是体能训练。笕桥航校的训练,就放在梅登高桥,也就是杭州高级中学附近,以前是把这里叫做“大营盘”的,专门当新生训练营。
训练营队长叫石邦藩,战役中失去左臂,每次新生来了,他都负责讲第一课,不用开口,大家一看就知道了,是战斗英雄。训练半年,合格的话,就能进航校。就飞行科来说,分初、中、高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需飞满六十个小时经考核后才能升入上一级。不合格则被淘汰,淘汰率约在30%(这是指已经考入飞行科的)。
真正能成为飞行员的,那都是拔尖!
孙昌建还特别提及,他发的一条朋友圈后面有人留言,说专程跑到笕桥邮局,盖了一个2018年8月14日的邮戳,说要纪念这个难忘的日子(1937年8月14日,由高志航在笕桥领衔的那场著名空战)。这一个邮戳,盖下去的,就是杭州人对笕桥的一份感情。
很多人跑去医院看高志航
当时的中国空军, 最有名的是高志航、刘粹刚、李桂丹和乐以琴,当时被称作“空军的四大金刚”。来自笕桥航校的高志航,更是率队打赢了80年前的著名空战。
笕桥中央航空学校全景
飞行员合影
那一战,让杭州笕桥一战成名,对航校来说,它就像一次毕业考试,结果可以用两个字来表述——完美!
1937年8月14日,中国空军编队在杭州上空迎战日机。
1937年8月14日,淞沪会战爆发后的第二天,日军18架陆上攻击机开始轰炸中国沿海机场,其中9架飞临杭州笕桥机场上空。因当时天空乌云密布,能见度极差,日军投弹命中率并不高。中国空军第4大队发现敌机后,在高志航的率领下,从云层上摸索到云层下,紧咬时机,瞄准开火,首创中国空军抗战中3比0的光辉战绩。
第二天,8月15日,紧接着又是一战。
高志航很有信心,觉得敌机已经是自己碗里的菜,所以并不开火,用飞机去“压对方”,想逼它迫降,再得一架日机。据说,当时就像警匪片里的飙车,两架飞机越逼越近,近到什么程度?逼得日机飞行员掏出手枪,一枪打到了高志航的手臂上。
而杭州人民,很多站在屋顶上,清清楚楚地看到了这一场空战,就像直播一样。
受了伤的高志航,下了飞机还隐瞒伤情,只说要进城一趟,去了广济医院,也就是现在的浙医二院。
听说了消息,很多杭州人都激动得跑去了医院,带着鲜花去看英雄,人多到高志航没法好好休息,转去了庐山疗伤。
▲ 高耀汉在父亲高志航墓前
还有个造飞机的“中杭厂”
在笕桥,除了中央航空学校,还有另一个“中央”,中央杭州飞机制造厂(简称“中杭厂”)。
那时候,工人将厂棚里制造装配好的飞机推到跑道上,然后由航校的教官试飞,试飞成功就直接交给空军了。高志航驾驶的霍克-3式战斗机,就是在这里生产、组装的。
它1934年8月投入运营,是中国现代第一家、也是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飞机制造厂。“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吴自良,和“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都曾来这里工作和学习。
当时,这里除了中美顶尖工程师、技术骨干,还有来自国内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金工、钳工、车工、焊工、木工等等。全国的技术工人都以能进入这个工厂而自豪,因为它设施好、工资高,又受人尊敬。
80多年前的杭州,如果你去电影院看电影、剧院看戏,只要说声自己是中杭厂的,那是可以享受免票待遇的。
只可惜,从1934年建立到1937年,中央飞机制造厂在杭州只存在了3年时间,但它组装、制造了235架不同类型的飞机。
高校环境,北有清华 南有航校
笕桥的中央航空学校,在当时,可能是整个杭州最早接触现代生活的地方。公寓里一律配有电灯、电话和自来水,冬天通有暖气,健身有游泳池、俱乐部,还有医院、幼儿园和子弟小学。
据笕桥航校二期学员赖名汤回忆:“当时全国高等学府的环境与建设,北方算清华最好,南方就算航校最好。我们教职员宿舍也全部是西式洋房,分甲乙丙三种:甲村住的是美国顾问,其中包括飞行主任教官、组长等;乙村为一般教官;丙村为年轻单身教官,或初婚教官住所。”
赖名汤还说:“我们受训期间,也有轻松的时候,每逢星期天大家整队开着校车,浩浩荡荡,去游西湖;同学们年轻活泼,制服漂亮,军官穿白色服装,所到之处,皆为人人钦羡的队伍,女学生亦以交空军朋友为荣。因此,后来许多二期同学都与杭州姑娘结婚。”
西湖边,湖滨、虎跑、玉皇山、黄龙洞……这些飞行员们也会搞“团建”,不但要在这些景点拍大合影,回到航校,还会乘兴写游记呢。
每一年,航校还要办家长会,不管家长是在天涯海角,都要请到杭州来,还要安排家长们游西湖,离开杭州时要送土特产,比方说龙井茶、杭州丝绸、金华火腿等。
如今,笕桥原航校旧址已辟有“醒村爱国馆”,为全国文保单位。笕桥原住民高建法用一己之力建起了“笕桥抗战纪念馆”,为杭州江干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相思不断笕桥东
飞行员们觉得西湖好,可是在杭州姑娘心里,这些飞行员的地位,那可比西湖还要高,是以嫁飞行员为荣的。像刘粹刚,就娶了毕业于浙江省立高级中学师范科的许希麟。
那时候,为了追到杭州姑娘,刘粹刚可是借着驾教练机的机会,从笕桥飞到临平上空,很精准地在空中找到许希麟教书的小学,然后驾机在操场上空盘旋。还一封封,写了不知道多少情书。
那时候,有个“流行曲”叫《西子姑娘》,讲的不只是他们俩的爱情,还婉转唱出了杭州姑娘们的小心思——相思不断笕桥东,几番期待凝望碧天空。一瞥飞鸿云阵动,归程争乘长风。万花丛里接英雄,六桥三竺笼罩凯歌中。
我采访过一位笕桥村的老人家老周,他家和航校一墙之隔,印象可深了,说飞行员多的时候,经常一队一队地看到。飞行员多,哎哟,机场大门口转来转去,想认识飞行员的女孩子更多。
“我们村里的女孩子?哈哈,一个没有的!都说自己资格不够,想也不要想了。”老周说,村里的女孩子见得多了,都知道飞行员谈恋爱哪有那么好谈的?看中了哪个都要找领导去说的。
倒是有不少姑娘,都嫁给了地勤人员。老周说,他外甥女就嫁了一个,后来跟着老公转业到江苏去了。
老杭州眼里的笕桥机场
老周,70多岁,他就生在笕桥。笕桥机场的围栏外是一条机场港,隔着河的另一面,就是他原来的家。
在他印象中,已经没有战火纷飞的岁月,在他的记忆里,笕桥机场多了宁静,少了硝烟和牺牲。
“小时候,每天早上6点15分,笕桥吹起床号,我们也跟着起床,趴在窗口,看飞行员上早操;到了晚上9点15分,又吹起熄灯号,我们也跟着躺下睡觉。”
在他很小的时候,顽皮的孩子会溜到笕桥去逛逛,但大家也都知道“规矩”——铁丝网是界限,不能进。
醒村,是当时的眷村,老周去过很多趟,“都是黄洋房,毛漂亮,幼儿园、俱乐部、中西餐厅、理发室、浴室,啥都有。”放了假,飞行员们也会出来,笕桥老街有个供销社,常有人来买块香皂、毛巾。
老周说,小时候看到飞行员出门,“那真的是神气得不行!”一身皮,皮夹克、皮裤、皮靴,别说村里人了,哪怕是机场里的地勤都穿不上的,只有飞行员能穿。
地位也高,隔三差五要拉练了,一辆大卡车开出来,飞行员都是车里头坐着的,地勤、后勤要跟在卡车后头,喊着“一二一”地跟着跑。可是,飞行员都很有礼貌,看到小孩子都会笑嘻嘻地打个招呼,从来都不凶的。
向壮志凌云的年轻英雄,
致 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