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时分,尤古买希勒克村村委会周围人声鼎沸,夜市拉开了序幕。馕炕烤肉、烤肉串、炖肉、冰淇淋……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味,叫卖声、欢笑声不绝于耳,各个摊位前人头攒动,人们或行或坐,轻松又快乐。
为什么距乡较远,交通不便的尤古买希勒克村这么热闹呢?原来是驻村工作队利用该村五村交界的地理位置,将劣势变为优势,着力打造商圈,在开办一系列饭馆、理发店、超市、水果蔬菜店、五金店的基础上,又吸纳了多个流动摊位,红红火火开起了夜市。这一举动极大地调动了青年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的热情。
利人又利己,何乐而不为?不仅村里的青年踊跃参与,就连在外地务工的年轻人也纷纷返村,投身到商圈。他们回归故里如何发展?请跟随我的脚步一起去看一看吧。
“争取早日开‘排左拉’餐饮连锁店”
“我今晚已经卖掉了3只羊!”村民排左拉·加帕尔伸出三个手指头,脸上洋溢着自豪与幸福的笑容。
排左拉今年32岁,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妻子在家边务农边照看孩子。排左拉则专注于他的餐饮事业,整个晚上他都像旋转的陀螺,忙得不亦乐乎。一会儿在烤炉前烤肉串,一会儿又伏在馕炕上烤架子肉,转眼又来到肉摊为顾客称鲜肉……
别看排左拉现在很开心,可就在不久前,他和妻子还愁容满面。原本二人在外做餐饮,但年迈的父母和家中的地都需要人照看,他们面临两难的选择。回家,就不能继续自己的餐饮事业;不回家,父母和家里的地面临无人照看的局面,夫妻俩有点束手无策。
2月份,排左拉带着忧愁与家人一起回到村里,他发现家乡的巨大变化,感慨万千。恰逢驻村工作队讲解宣传家门口就业创业的惠民富民政策,排左拉触动很大。驻村工作队队长李建飞了解排左拉的情况后,到家中与他们夫妻促膝谈心,二人茅塞顿开,决定在家创业,这样夫妻俩的难题迎刃而解。
很快,驻村工作队便帮排左拉腾出一处肥料库房,他稍做整理,购置桌椅,搭建成2间约15平方米的简易餐饮场所,原本就有一身好手艺的排左拉当起了大厨,开起了夜市。
馕炕肉、炖羊肉每公斤65元,一只架子烤鸡25元,一个烤鸡腿5元………凭着精湛的技术,公道的价格,童叟无欺的态度,他一下子就打开了局面和销路,顾客络绎不绝,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可净赚2000元。
很快,排左拉自己便忙不过来了,他聘用村里的贫困户努尔古丽·热合曼当帮手,每月2000元工资,还根据生意情况发放奖金。他还盘下旁边的门面打算开一家餐馆,做抓饭、拉面,拌凉菜、炒热菜,到时可以请更多的贫困户当服务员,解决村里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帮他们早日脱贫致富。
“有国家的惠民富民政策,有工作队的全力支持,我有信心把生意做好做大,争取早日开成‘排左拉’餐饮连锁店。”排左拉由衷地说。
“我想让村民都品尝到我的手艺”
淡淡的烟雾笼罩着艾麦尔·吐尔逊,肉串在烤炉上发出“滋滋滋”的响声,浓浓的香味飘散开来,吸引顾客纷纷驻足。
艾麦尔24岁,是个帅气时尚又阳光的小伙儿,他在烤炉前忙碌的身影就像是一道靓丽的风景。他与邻居库尔班8年前在乌鲁木齐市一家有名的饭店学艺5年,又打工3年,如今二人已可以独当一面。
“我会炒菜、炒米粉、炒年糕,做拌面、米饭。光是炒菜就能炒出100多道,拿手的有40多个品种呢!”艾麦尔告诉我,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艾麦尔今年元月刚与村里的一位姑娘结婚,那时他就萌发在村子里发展事业的念头,库尔班也随他一道回到家乡创业就业。
“驻村工作队关心群众生活,知道村民需要什么,真正成了我们发展致富的组织者。在工作队的帮助下,我的哥哥去年在本村商业圈开了一家理发店,姐姐开了一家超市,生意都很好,对我非常有吸引力。家乡如今有这么好的商机,我何必再舍近求远。”
艾麦尔在夜市开起了烤肉摊,两天到乡巴扎进一次货,主要是鸡肉串和鸭肉串,他一晚上能卖掉350串左右,每晚的纯收益在150元左右。
这只是小试牛刀,艾麦尔的真正用意是与库尔班开一家餐馆,目前餐馆正在紧锣密鼓地装修,很快将正式营业。
他们的餐馆开在了贫困户阿依尼萨·乃孜尔家。阿依尼萨是个60多岁的孤寡老人,她的安居房座落在村委会对面的临街处,一个人守着3间房,老人总觉得空落落的,工作队了解到她贫穷孤独的境况,就为她支招,将一间房出租作为门面房,既增收入又增人气,她爽快地答应了。工作队从中牵线协调,艾麦尔一下租了5年,租金6500元,分年付款。阿依尼萨拿到第一年租金1300元时,高兴得合不拢嘴。
“姐姐、哥哥都在做生意,他们经常忙得吃不上饭,等我的饭馆开好了,就解决了家人的吃饭问题。最主要是,我想让村民都品尝到我的手艺。”艾麦尔帅气的面庞充满自信。
现在,尤古买希勒克村已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积极投身到就业创业的行列中,也有越来越多临街的居民自愿出租门面房,群众在家门口发展致富的意愿被唤醒了。李建飞说:“真心实意为村民考虑,诚心诚意满足村民的需求,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村民就会真正团结在我们周围,驻村工作将会无往而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