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则来自美国的新闻震惊了很多中国的网民:美国知名摇滚乐队“林肯公园”(linkin park)的主唱查斯特·贝宁顿(chester bennington)在家中上吊自杀了…
他的突然离世令全世界的歌迷都伤心不已…
但在中国的网络上,他的死讯也彻底引爆了一个一直潜藏在中国社会的严重问题…
这个话题,就是“恋童癖”。
▲图为查斯特·贝宁顿
原来,在查斯特·贝宁顿不幸逝去后,有歌迷发现他曾经在2008年接受一家杂志的采访时讲述过自己童年的一段非常黑暗的经历,说他7岁的时候曾经持续遭到一个“大他很多岁的”男子的性侵犯。
这也直接给他的成长带来了严重的创伤,摧毁了他的自信,并一度令他非常想轻生。
之后他11岁时父母的离异更是加剧了他的这种痛苦,而且也没有人来安慰他。他自己也因为害怕遭到社会的偏见不敢吐露自己被侵犯的事情。
于是,他只得去寻求酒精乃至毒品的麻醉,并最终染上了严重的酗酒问题和毒瘾,即便成名后也难以摆脱酒精和毒品的控制。
甚至于他今天的自杀,其中就也有酒精和毒品的作用…
因此,在很多人看来,如果他的童年没有遭到他人的侵犯、他的父母能够对他多一些关心、社会和法律能够及时出面保护他并惩治侵犯他的恶徒,他今天或许就不会这样死去了。
可为什么这个话题,会在中国的网络上产生了爆炸性的效果呢?
首先,在查斯特·贝宁顿自杀前几天,中国网络上一个 “网络红人”被网友指控是一个“恋童癖”:不仅非常爱看各种男性幼童充满“性暗示”的图片,甚至自己还经营了一个存放有大量男童图片的网站。
这个人名叫许豪杰,因为参加过安徽卫视的《超级演说家》并获得了全国季军的名次而名噪一时。而在出名后,他则以“90后创业大神”的头衔在网上制作和发布着自己的视频,目前已经有了50多万粉丝。
不过,面对网友贴出的大量他出名前浏览和关注过的各种充满“性暗示”的男童账号和图片的截图,以及他自己还涉嫌经营的一个男童网站的信息,他表示网友是在“造谣”,并表示会拿出证据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清白。
很多网民则希望警方可以介入调查此事。
可几天后,随着事件的热度还在不断降低,这令不少关心这件事的网民有些焦虑。
其次,不少因为“许豪杰事件”而关注“恋童癖”话题的网友,还陆续发现了多个长期活跃在网络上的涉“恋童癖”的账号。其中一些账号的经营者更是被人发现在打着“儿童摄影”的旗号给男童拍照,而且这些照片大多拍得很合“恋童癖”群体的胃口,充满了他们喜欢看到的“性暗示”。
可是,由于“许豪杰事件”的热度不断降低,大家担心即便曝光这些账号涉嫌娈童,热度可能也会很快过去,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所以,当今天查斯特·贝宁顿离世的消息传来后,不少网民就希望通过他童年所遭遇的那段黑暗的经历,再次唤起大家对于中国社会中“恋童癖”问题的关注,以及官方对此事的重视和介入。
查询相关法律资料得知,虽然【有“恋童癖”的思想】在中国或是西方多数发达国家都并不违法,但国内外的一个共识是:“恋童癖”是一种性变态,而且这个群体有【极高的几率】会出现侵犯儿童的犯罪分子。
所以,国外的媒体和网站便会经常刊文提升公众对于“恋童癖”的认知,告诉父母如何识别他们和保护孩子不被他们盯上。
但我们的社会在对于“恋童癖”的认识上还几乎是一片空白,尤其是在对男童的保护上。这也就直接给了中国的“恋童癖”群体去实施犯罪行为的空间。
另外,虽然“恋童癖”者一旦将他们的思想付之于行动,开始对儿童实施侵犯,就会100%触犯法律;可在我们国家,他们对于儿童的其中一种侵犯,却不会像在多数发达国家那样得到法律的制裁。
这种侵犯,就是【持有】“儿童色情制品”。
目前我国的法律仅泛泛地禁止制作、销售和传播淫秽制品。可在几乎所有西方发达国家,乃至这两年的日本,当局都已经立法禁止任何人【持有】“儿童色情制品”。
这是因为,制作、销售和传播“儿童色情制品”的人,最终是为了满足那些想获得和持有这些素材的人的需求。所以,如果不打击“需求方”,“儿童色情制品”的市场就会持续存在。
而且在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国,当局甚至还会随机对进入这些国家的外国游客的电脑进行抽查,一旦发现里面有“儿童色情制品”就会直接逮捕并遣返回国!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发达国家在打击儿童色情犯罪方面走在我们的前面,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让他们很头疼的问题,那就是如何界定“儿童色情制品”。
因为严格按照法律来说,只有那些描述儿童性行为的影音图片资料才属于“儿童色情制品”,这也就意味着违法者可以通过那些“暗示性”的图片来满足他们的性变态嗜好。
这两天在中国网络上被网友们纷纷扒出的“恋童癖”账号中,其中一些账号浏览和传播的图片就属于这一范畴:并不是在“描绘性行为或者露骨宣扬色情”,而是打着“艺术”的旗号,用隐晦的方式让孩子摆出各种会产生“性联想”和“性暗示”的姿势。
所以,这就更需要官方和全社会的共同介入,一同去认识和提防“恋童癖”,并尽早立法去打击他们可能会实施的一切变态行为,而不是让热心网民在网上“单打独斗”。
否则,我们每一个家庭的孩子,都可能会成为受害者,不论女孩还是男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