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下,在以前没有电脑,没有数据库的时候,广告公司是怎么制作广告的呢?
在《广告狂人》这部美剧中,60年代时期的麦迪逊大道创造了数不清的经典。当时广告画面的制作全部采用拍摄和手绘,而创意呢,主要是大量市场调研,钻研顾客心理,目标就是创造、诱导客户需求,最终塑造品牌形象,影响文化潮流。
自从进入数码时代以后,广告制作人的想象力和创意得到了更好的表达,除了拍摄和手绘之外,还可以用电脑绘图和处理图片了。而且调研数据可以不用挨家挨户去敲门了。
大数据时代的到的依赖来,使得广告主可以在很多方面摆脱对广告公司。比如,企业可以依赖大数据获取无比精准的消费者信息,分析出消费者的需求,而不必再像以前那样只能依赖广告策划人员的经验和市场调研结果。与传统报纸杂志电视等渠道相比,在新媒体的广告投放也可以得到更好的性价比。而且根据不同的消费者展示不同的广告,达到千人千面的效果。
目前很多国内广告公司都自诩自己了解消费者,但却根本不实地考察消费者的需求,真正了解也只是一知半解,最终也只是根据idea来推到用户需求。具体方案,也都是批量化生产……
突然之间,夸夸其谈的广告商开始显得有点多余了。
那么,大数据时代,广告公司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只能说,如果企业自己有足够好的专门负责广告的创意人员,那么也许真的不需要广告公司了。但关键是,绝大多数公司依然离不开广告公司,只是广告行业不再有往日的辉煌而已。广告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创意”,唯有这个不能被大数据取代。
大数据可以帮我们分析出顾客的诉求点,但具体怎么释放这些诉求,怎么向潜在顾客展示自己的产品,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这是只有人性才能解决的问题。
同样表达爱情,是直接说:“我爱你”,还是说:“我脑海里全都是你的样子”好呢。
我觉得两者给人的感觉相差蛮大的。现在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淹没我们的时候,广告越是需要充满对人心细致入微的把握。这样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
但大数据对广告行业的改变也是毋容置疑的。
谁才是准确的潜在顾客?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以合适的方式展示给消费者最感兴趣的广告?随着数据搜集、存储、管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体系的发展,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可以显现于眼前。
很多传统产业在大数据的冲击下,都不得不做出改变了。但如果说大数据可以取代广告公司,现在还有点言之过早。广告公司不仅不会消失,大数据时代反而会促进广告的进化,带动它迎来操作方式的转型,以更好的利用大数据和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