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西部碳汇潜力 鼓励民间资本植绿

记者郭云龙报道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低碳经济”成为很多代表、委员关心的焦点,各民主党派也针对低碳问题提出了建议,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向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提交提案指出,我国应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标准,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制定西部荒漠地区特殊政策,引进民间资金种草种树。
民盟中央在“关于调整西部荒漠地区发展模式、发展新能源增加碳汇潜力”的提案中建议,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脆弱,却又是能源主要生产地,大量的资源开采的结果必将导致西部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非常不利于我国减排二氧化碳的计划,很有必要对现有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力争发展新能源,增加碳汇潜力。
民盟中央认为,制定新的发展模式,首先要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碳汇体系。西方发达国家森林面积大,覆盖率高,碳汇主要指森林碳汇。我国森林面积只有29.3亿亩,覆盖率只有20.36%,碳汇概念不能照搬西方的一套。应该把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干地、农田等产生的碳汇价值都计算在内,建立自己的碳汇体系标准。
西部地区目前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产业比重相对还比较大,必须破解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节能减排协调发展的难题。发展绿色经济,一方面要确保经济增长,为国家提供充足的资源、能源,另一方面要节能减排,保证完成每年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任务。同时要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国家的生态安全,增加碳汇潜力。
民盟中央建议:制定西部荒漠地区特殊政策,引进民间资金从事种草种树的行为。西部地区的广大沙漠、戈壁滩涂生态环境恶劣、面积辽阔,国家无力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进行改造,可以考虑制定西部荒漠地区的特殊政策,引进民间资金,努力发展高效的滴灌技术,进行种草、种树、牧业、旅游等方面的经营活动,这需要政府在税收、贷款方面给予优惠,争取做到国家受益、民间资本得益,促进西部地区生态、生态方式良性发展。
民盟中央的提案还指出,应加强对西部地区森林、草原、湿地、农田、沙漠等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科学研究,通过长期的定位观测,获取生态系统碳汇数据,摸清碳汇家底,从而提出生态系统固碳、减排的方案,同时提出增加碳汇的具体办法举措。建立碳汇方面的科研机构,不断开展基础研究和政策研究,建立碳汇基金、碳汇评估机构和交易机构,最终引导碳汇产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