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部三位女司局长做客本网(李放摄)
点击进入直播页面 点击观看访谈视频
【访谈新闻】
·李 蕾:污染防治工作是环境保护主战场$
·李 蕾:“十一五”环保投资达2.16万亿治污能力大幅提升
·李 蕾:以对污染“零容忍”的坚决态度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于 飞:国家确定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
·于 飞:“十二五”减排目标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
·李 培:中国在国际保护环境中取得了世界公认的卓越成就
·李 培: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环保方针
·环境保护部女司局长:女同志工作的普遍特点是“认真”
·环境保护部女司局长:始终坚守中国环保精神
【访谈全文】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收看人民网“中央国家机关女司局长访谈”节目。今天我们非常荣幸的邀请到了环境保护部的三位女司局长作为系列访谈的第9场嘉宾,与网友进行在线交流。
[主持人]:访谈正式开始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三位司长,她们是: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李蕾。
[李 蕾]: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总量控制司副司长于飞。
[于 飞]:主持人好,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培。
[李 培]:各位网友下午好。
[主持人]:李蕾司长所在的部门是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网友提了一个关于污染的问题,防治污染大致包括哪些,应对手段都有什么?
[李 蕾]:污染防治工作是环境保护工作的主战场、主阵地,是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的主要舞台。污染防治工作概括起来就是“四个三”:抓住水、空气和土壤三大环境要素,突出重金属、危险废物和化学品三类污染物,充分运用目标责任制考核、环保模范城市创建、环保核查与行政审批三个手段,在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决策、区域流域综合治理和污染源综合防控三个层面,通过实施全防全控、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多措并举、信息公开,推动公众参与和舆论监督,着力解决影响民生的突出环境问题,努力削减污染物排放量,改善环境质量,提高公众的环境满意度。
[李 蕾]:我工作所在的污染防治司是环境保护部的主要业务司局之一。我们司的主要职能是负责环境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和环境形势分析。组织拟订水体、大气、城区土地、噪声、光、恶臭、固体废物、化学品、机动车的污染防治政策、规划、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标准和规范,并组织实施。重点是拟定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国家重点区域、流域、海域、湖泊、地下水等污染防治规划并监督实施。
[李 蕾]:负责组织指导全国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施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制度。组织实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进口许可、危险废物出口核准、有毒化学品进出口登记、新化学物质环境管理登记、审批及监督管理。负责对机动车以及油品进行环境监督管理,指导、协调和监督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等。
[主持人]: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社会也高度关注污染防治。网友想知道,近年来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哪些进展如何,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 蕾]:近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十一五”时期全社会环保投资达到2.16万亿元,环保基础设施治污能力大幅提升,污染防治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李 蕾]: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水环境质量。我部会同有关部门连续多年开展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专项规划实施情况考核,突出跨省界断面水质管理,落实地方政府治污责任,推进完成了一大批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项目。“十一五”重点流域规划项目完成率较“十五”提高22.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2010年的80%以上。2010年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高锰酸盐指数平均浓度值比2005年下降31.9%,重点流域水质明显改善,海域海水水质状况总体保持较好。
[李 蕾]:二是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我们组织开展了城市、集镇、典型农村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基本摸清全国3.5万个城乡饮用水水源的环境状况,向省级政府通报结果,并约谈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突出城市的政府领导,集中力量解决一批饮用水水源的环境安全隐患问题。2011年,全国地级以上城市86.6%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已完成保护区的划定和调整工作,重点城市供水量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4.8%。
[李 蕾]:三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火电、钢铁、水泥、机动车等重点行业环境准入门槛,推动燃煤锅炉清洁能源改造,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实施环境空气质量联防联控保障机制,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环境保障任务。截至2011年,全国清洁能源替代比2005年新增约1.1亿吨标准煤。火电脱硫机组装机容量比例由2005年的12%提高到87.6%。全国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比2005年分别下降24%和14.8%。
[李 蕾]:四是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期间,制定502项国家环保标准、72项地方环保标准,发布20多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提高了环境准入门槛。采取部门联动措施,限制不符合环保要求的企业出口产品、信贷融资,促使企业加大治污资金投入,仅稀土行业就新增环保投资20多亿元。严格开展上市环保核查,2011年,通过我部上市环保核查的51家公司新增环保投入将近100亿元,督促完成916个污染治理项目。[15:00]
[李 蕾]:五是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力度。明确了以铅、汞、镉、铬和类金属砷等五个重金属行业为重点,涉及14个省(区)的4452家重金属排放企业的污染治理任务。中央财政增设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资金,到目前已下达40亿元支持各地开展重金属污染治理。各地组织排查重金属排放企业12137家,其中包括铅蓄电池企业1962家,关闭了一批污染严重的企业,向社会全面公布了企业名单和信息。
[李 蕾]:六是强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到2010年,全国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持证单位利用处置能力达到2325.4万吨/年,较2006年提高226%。开展了全国危险废物和危险化学品环境管理专项执法检查。2011年各地共检查铬盐、多晶硅、危废处置运营等企业4621家,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8777家,有效打压了环境违法行为高发态势。强化城市和工矿企业场地污染治理,推进污染场地再利用的环境风险评估、污染场地治理与修复试点。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李蕾(李放摄)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国家“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均把污染物总量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网友问,这样的约束有何重要意义,截至目我国减排目标完成的怎么样?今天总量控制司的于飞副司长来到了我们的访谈室,请您给大家谈一谈。
[于 飞]:我所在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司是环保部比较年轻的一个部门,成立于2008年,其主要职能是承担落实国家污染减排目标的责任,包括拟定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证、排污交易和环境统计等管理政策、法规制度并监督实施。
[于 飞]:之所以将实行污染物总量减排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约束性指标的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因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是有限的,而现在我们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物排放,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遭受威胁,而且从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实践来看,单纯靠常规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已经达不到预期改善效果,因此必须实行强制性的污染物减排。
[于 飞]: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十五和十一五期间,我国年度国民经济生产总值平均增速接近两位数,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产业结构还不够合理,不仅重化趋势显著而且投入产出效率低下。我国的原煤生产和使用,钢材、水泥、纺织品产量均居世界第一,而单位资源产出水平大约只相当于美国的1/3,德国的1/6,日本的1/9,单位gdp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却是发达国家的5-8倍,几项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以及温室气体排放均居世界第一。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那时我国人口将达14.6亿,按现有资源消耗和控制水平,污染负荷将增加4-5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对能源、资源的巨大需求,使得我国在较长时期内,严重污染的趋势仍将难以改变。
[于 飞]: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国家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均把污染物总量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也就是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的目标。具体要求是: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就是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比2000年和2005年减少10%。
[于 飞]: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层层落实减排任务,严格目标责任考核,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了污染减排这一全民行动。全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稳步实施,全面发挥效益,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减排效果非常明显。在经济增速和能源消费总量均超过规划预期的情况下,国家确定的“十一五”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全面完成。2010年与2005年相比,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12.45%和14.29%,均超额完成10%的减排任务,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具体些说:“十一五”末,全国火电脱硫机组装机容量比例从2005年的12%提高到82.6%,建成的脱硫机组是十一五初期的10倍;城市污水处理率由2005年的52%提高到75%以上,建成的污水处理厂是十一五初期的2倍;像钢铁、水泥、造纸等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均超额完成任务。2010年与2005年相比,空气质量好于ⅱ级标准天数的城市为95.6%,空气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下降26.3%,七大水系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由41%提高到59.6%,地表水国劣ⅴ类水质比例下降10.4%。
[主持人]:还是一个关于节能减排指标的问题。有网友问于司长,为什么“十二五”减排目标从2项增加到4项?作为业务司局的领导,在您看来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难在哪里?
[于 飞]: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分别减少8%,氨氮、氮氧化物排放分别减少10%。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原因主要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十一五”经过全国的共同努力,两项主要污染物减排都超额完成了任务,一些地方环境质量有了明显好转。但是全国主要流域劣ⅴ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仍然高达18.4%,封闭性水体-湖泊富营养化在加重,造成污染的主要原因除原来已经列为总量控制的cod之外还有总氮和总磷。空气污染的类型正在发生转变,从过去的煤烟型为主,变为近年来阴霾天气不断增多,有些地方还出现酸雨加重和光化学烟雾的趋势,表明空气中污染物除常规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硫之外,氮氧化物和更细小微粒在增加,因此十二五减排目标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环境质量标准中增加了pm2.5和臭氧o3。另外一方面也是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所有分析表明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仍然存在粗放式特点,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较低、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高耗能和高污染行业的产能扩张尚未完全遏制。若不加强调控,资源环境都将会进一步恶化。
[于 飞]: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十二五污染减排削减目标是在消化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污染物新增排放量的基础上实现的,考虑消化新增量后,四项污染物削减量占2010年排放基数的比例均在30%左右,减排任务相当艰巨。
[于 飞]:这四项指标严格说起来都很难完成,但是其中最难完成的还是氮氧化物,因为氮氧化物的排放,不仅仅是工业企业和燃煤的排放,还有很重要的方面是机动车的排放,所以控制的难度是最大的。
[于 飞]:对于氮氧化物的减排我们主要采取四大措施:第一,严格控制氮氧化物的新增量。比如对千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建议实行机动车总量控制,对电力和水泥行业实行氮氧化物的总量控制,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建议探索实行煤炭总量控制,要把污染物排放总量,也就是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作为新建项目审批的前置条件;同时加快炼油企业油品质量升级,尽快落实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国四油”的供应和机动车“国四”排放标准。第二,对于排放重点行业,大规模地推行现役电厂和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脱硝改造工程,同时和有关部门配合加快出台脱硝优惠电价政策。第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黄标车的淘汰力度,研究监测的结果表明,一台黄标车相当于28倍国四车的排放量。第四,加强环保监管,继续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同时加大检查的力度,确保企业治污设施能够稳定达标运行。
[于 飞]:为了更好地完成这四项指标,环保部从2009年开始就组织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对“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