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该向传统企业学什么?

说点不合时宜的话。
实际上到今天为止,真正牛逼的企业,都不是什么互联网思维的企业。不服你可以举一些反例。
bat里互联网思维最好的应该是百度,一句“简单可依赖”简直就是互联网思维的极致缩写,然而呢。
互联网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投机思维。本质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本质是只对皇冠上的明珠感兴趣。
只是互联网蓬勃高速的发展,让投机有了获胜的可能。本质和大牛市的大妈只追高跑赢了基金经理一样。
大牛市一过,大妈都歇菜了,所谓风口的猪都排成了二维,互联网思维就变得可笑。
互联网思维闪光是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并非普世的真理。
而普世的道理是什么?
(零)快车错觉
在一辆快车上步行,会产生自己跑得比猎豹快的错觉。很不幸如果这种错觉支配了你的思维,你就常常有一种下车和猎豹比一比的冲动,结局一定是非常悲惨。
很多互联网公司都产生了这种错觉,在快车上,觉得自己一切都是对的,自己跑步的姿势其实很难看很标准,但却容易以为这是快速的根源。不计成本的投入,补贴,无风险意识的扩张,都是蹩脚的姿势,却容易被归结为道理。
(一)要挣钱:羊毛出在羊身上
羊毛出在猪身上,狗买单?多么混乱的世界。
商业的世界就是谁受益谁买单,不论怎么变换。杀毒软件免费了,我们受益了,但却没有买单,这可能吗?只是由直接买单变成了间接支付而已,我们出让自己被干扰的时间来冲抵软件使用费用。最终客户会分层,时间更值钱的会宁愿付费,时间不值钱的继续交易。并非由别人买单了。
同理,硬件免费增值服务收费也是由用户买单,改了售卖方式而已,这是一种商业智慧,而非独有的思维。连火锅店都能设计出锅底免费的套路。
(二)要有边界:赢者没法通吃
国内销售过千亿的地产公司一数一大把,没有赢家可以通吃。然而互联网公司却坚信这一点,言必称网络效应,不计成本的希望去突破所谓的临界点。
然而看上去,google百度就是赢者通吃啊?在互联网领域就存在这样的可能啊。
或许他们搜索广告确实做到了这一点,但是放到互联网广告领域,其比例远称不上赢家通吃。
那么我们应该用怎样的尺度去衡量他们呢?很显然,应该是互联网广告,而非搜索广告。
竞争并非是十月围城,更大的形态是另建新城。
所以,滴滴会通吃交通出行?让我们做一个思维实验,假如滴滴通吃了交通出行,那么最直接的携程会完蛋,汽车销售商会完蛋,然后航空公司会完蛋,然后汽车生产商会完蛋,然后飞机制造商会完蛋。一旦假设存在,这些连锁反应就会接踵而来。好吧,你说这样假定太极端了,滴滴只会通吃其中的一段,但凡通吃的是其中的某一段,在另外一段的所谓通吃者,就是这一段虎视眈眈的替代者,形成稳定的制衡关系。
所以,从传统思维来看,滴滴的当务之急却是给自己画边界,而不是在半径已经极度扩大的情况下,依然同比例膨胀。
我认为再膨胀下去会死。新美大也是如此。
因为地球就这么大,地球不会膨胀。
(三)要有竞争力:生态没卵用
生态的本质是投资。投资是有风险的。
投了一大堆不挣钱的企业,你可以描述为构建了一个生态,但这个生态,充其量就是一个野生动物园。里面的狮子老虎除了可以欺负一下游客,根本没有生命力。
当然,作为一项生意来说,这是存在的。对于一种模式来说,没卵用。突然北京多了几十个野生动物园,最后的结局就是大家都死。
即使仅存的动物园,也不是多了不起的模式,还有游客就能开,游客一不来,这生态就立马一文不名。
一大群三流企业能否联合成一个了不起的一流企业?答案显然是no。
(四)要习惯慢:大多数的快只是加速死亡
互联网思维里有一个很重要的词叫:快。
快没错,但只有快一个标准显然是不对的。以时间为代价的地方要快,以时间为价值的地方要慢。快慢之道是一个综合维度,行动该快要快,决策该慢要慢。死于快的企业和死于慢的企业一样多,但我们通常只记住了慢吞吞的傻逼,而忽略了快如风的英雄
作者:邹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