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深圳双创周的“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如火如荼之中,中国经济的各种数据却露出一丝丝的寒意。一叶知秋,不论是对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行业,转折点已经到来。
最新海关总署公布的数据,1-9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17.5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1.9%。其中,出口10.06万亿元,下降1.6%;进口7.47万亿元,下降2.3%。
国庆节后首周,在岸人民币在短短四个交易日内三度刷新六年新低。13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7296,逼近6.73。自9月28日起,人民币中间价已连续7个交易日走低,累计下调650个基点。
传统行业只要提高生产效率追求规模产生的边际效益(例如富士康从1991年50%年复合增长到2006年30%年复合增长再到2010年15%最后到2015年6.42%并开始大幅裁员),互联网行业只要找到一个美国高速发展的产品进行模仿并且利用资本快速占领市场(例如小米从2011年到2014年40%复合增长率到2015年的5%并开始推出米家子品牌扩充产品线)。
进出口数据和典型企业的数据都在下降,这一切都宣告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从追求规模到追求精益。
而如今怎样将互联网+从口号变为现实,传统行业已经在不断的尝试(例如良品铺子的线上社群微商,微信商城2015年销售6000万到2016年已销售1.5亿),互联网行业也不甘人后(例如茵曼从2015年开线下体验店至今有11家直营店317家加盟店)。两者不约而同的不再区分线上和线下,“电商+店铺+微商”成为标配,通过营造完整的场景体验连接消费者。
传统行业也好,互联网行业也好,他们可以使用的手段从过往的天壤之别到如今的大同小异。终于,都站到了相同的起跑线上。
这是一个抱团取暖的年代,更是一个赢者通吃的年代,当技术和资金已经不再是门槛的时候,当消费者注意力不再集中在少数媒体而产生大量碎片信息的时候,企业完整的运营体系愈发显得不可或缺起来,会最终返过来决定产业的占有率。
回归商业本质,传统行业说的最多的“供求关系”,互联网行业说的最多的“眼球经济”,这时候也出现了融合的趋势。他们异曲同工的在说制造某种程度的差异化或者稀缺性,但在移动智能时代信息碎片化的局面之下,资本优势已经不能简单粗暴的转化为竞争优势。
其实这都是产业升级的契机,选择性过多每个商家都在自吹自擂,过多的选择性让消费者无从选择,正在被新的系统化品牌运作方式所取代。
正如海外购之所以在消费升级过程中异军突起,离不开英美剧日韩剧的流行,而这些剧集并没有像国内电视台那样大量的插播广告,也没有像国内网站弄什么大标题横幅广告图,却被消费者广为人知。(亚马逊中国自2014年发布跨境战略以来,中国消费者购买亚马逊海外站点商品的跨境直邮订单总量已经突破1000万单。2016年上半年,亚马逊“海外购”销售总额已经达到了去年同期的近4倍。)
消费者往往因为一句台词一个小动作,或主角的生活态度,而产生记忆。海外成熟的品牌运营,让品牌基因在每个可以延伸的场景无缝渗透,让目标消费者在接触到品牌相关的产品时,快速识别并产生购买冲动。
海外购物的浪潮对国内消费市场格局的影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年轻的网络原住民,不再到父母喜欢的购物场所购物,不再根据媒体洗脑产生购买决策,更多的是生活文化的自我寻找和实现。不论是旧品牌还是新品牌都面临的是客流量减少以及不能有效与消费者形成互动交流是消费升级中面临的最直接的问题。
如何在小众化市场成为品类标杆让选择变简单,品牌升级肯定会到来,零售终端与线上流量的场景化匹配肯定会出现新的整合创新的方式。
这将会是中国品牌行业的一大步,而不仅仅是叠加互联网工具。从报纸、电台、电视、pc网络到智能手机,用户获取的信息方式不断变化,对互联网数字工具的使用与现实商业场做到系统化融合,成功让用户根据品牌基因主动自己找到并产生传播,将成为所有行业的必修课。
作者:廖峰|来源:idonews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