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钱也是一种修行

我们经常与两种截然相反的思维、话语体系打交道,钱既被说成是铜臭、庸俗,又在实际中被大家追捧。
当说到要提高生活层次,要培养高尚的旨趣时,往往会说到别被物质和金钱所左右,可是一转身,就投入到对物质和金钱的追逐之中,甚至,两种倾向可以出现在同一时间、同一人的身上。
作家们一边高呼着精神生活,一边抬高自己所制造精神产品的价格,获利颇丰。
“你们一定要从物质和庸俗中走出来,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的经营,做精神上的贵族”某作家说,“快来购买我出版的新书吧。”
作家的做法与说辞自相矛盾吗?其实并没有。我越来越觉得,物质和精神不是矛盾关系,人们同时追求物质的丰盛与追求精神的丰满,是合理的,合乎人之为人的正常需要。
我反而对明显偏向一方的“极端”人士表示怀疑,土豪眼中只有金钱,出家人完全放弃物质追求,都显然违背了人的本质。
正常的人,都在微妙地权衡着两者的关系。执政者也是如此,既大力发展经济,也积极推进“全民阅读”、“书香社会”。当然,后者基本是无用功,形式大于内容。
如果囊中羞涩,甚至债台高筑,却全然不顾,恬不知耻地说,不喜欢沾染铜臭,那么,他本身要么是无能的穷光蛋,要么是酸臭的“文人”。
中国人曾被质疑没有信仰,中国人又被认为是钻进了钱堆里,缺乏精神追求。我现在觉得,中国人勤勤奋奋地挣钱的样子,倒也像是一种修行。
这种修行,不指向虚无,却是为了满足自己、家庭和社会的美好生活。
那些努力挣钱的人,获得了良好的物质保障,也在奋斗的过程中获得了安宁和满足。也是因为大家都在为钱忙碌,这个社会才显得朝气蓬勃,而这朝气蓬勃,正是祥瑞之象,是安稳、欢乐、幸福的源泉。
如果从物质和精神中删除一样,会作何选择?
政治正确的答案,当然是删除物质。而现实的选择,必定是留下物质。没有物质,何以奢谈精神?什么事都不干,一分钱也不挣,为了修行而修行,不值得钦佩,更不能大规模地模仿。
又到年末,侵财类犯罪的高发期到了。虚度了一年,没有钱支付酒肉,还有债主要催债,只好铤而走险。
我问他们,想到犯罪的下场是坐牢吗?他们答:没办法。他们能够预料到下场,但无法排除现实的窘境,抵御金钱的诱惑。
物质作为基础,起到支撑的作用,缺失物质支撑的精神会发飘。
应该为挣钱正名,把挣钱作为高雅话题,放到任何一个高档的场合去谈论。任何离开物质,鼓吹精神、信仰、境界的要求,都是扯淡。
当我们需要住房、需要看病、需要养育孩子、赡养父母的时候,无法以精神和信仰去买单。
一旦把物质和精神的人为对立给消除,许多的误会和纠纷就会避免。
原来的“谈物质庸俗,谈精神高雅”的错误观念也会改变,谈论物质待遇和谈论精神追求可以并行不悖。把工资待遇和工作要求放在一起讲,变得更加合理。
让工资待遇高的人干更多的活,也是当然之理。
感恩这个曾被唾弃的物质主义社会,我们因此可以坐而论道,说些风雅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