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天诞生400个千万富翁,有人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


从“吃了么?” 到 “在哪里发财?”
从“有房吗?” 到 “哪里的房?多大的房?”
从“有车吗?” 到 “什么车?”
……
这些生活的细节,明显地反映出,
人们的生活水平在不断地提高,
而对于财富的渴望也在不断的提升!
近日,招商银行和贝恩公司联合发布了《中国私人财富报告》!调查报告内容显示:
可投资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的千万富翁。
10年前为18万人,
而2016年增加到了8倍以上!
达到了160万人!
拥有1亿元以上资产的亿万富翁,
也增加到了10年前的12倍,
达到12万人。
也就是说,
过去十年间,
每天有接近400人,
悄悄的,
成为了千万富翁!
小乐真是一点感觉没有就被这群富人们给抛下了!什么时候才能轮到小乐啊!
小乐也想成为这每天400名光荣的先进分子中的一名啊!
言归正传,我们先来瞄一瞄,
这些千万富翁都是哪里蹦出来的!
分布更加平衡
在地域分布上,他们地域分布的集中度不断下降,区域和区域之间更为平衡,从江苏、浙江和广东近海地区向内部扩散分布。
各行各业都有希望
除了“富一代”和“富二代”之外,越来越多的金领跨入了高净值人群的行列,调研数据标明,职业金领在高净值人群中的占比近30%。此外,不同的高净值人群从事的行业也不一样。受访的“富一代”,约80%仍然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批发零售业等传统型劳动密集型产业,而“富二代”有许多表示希望向新能源、生物科技等新兴行业转型,职业金领主要集中在制造、信息及金融产业。
小乐觉得成为富人,肯定是大多数人的目标!
可是对于我们这些既靠不了父母,也没有本钱的人该怎么去达成自己的富豪梦呢?
ok,小乐在这里为大家准备了几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供大家学习体会~
希望大家都可以早日实现自己的
致富梦
01
200元起家2年赚300万
他叫潘文伟,2007年刚来广州时口袋里只有200元,而现在他已经是有楼有车的大老板。
2007 年,潘文伟考入中大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来到广州后,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潘文伟不但申请了学校的勤工助学,还四处找机会赚钱。
2007年底,学校公开招投标一些院系的院服订做项目,潘文伟看到了商机。他从学生会的“哥儿们”那里弄到了参与招投标公司的名单,并扮成顾客挨个儿打电话到那些公司问出不同质量服装的底价。然后,他直接在网上查出一些生产商的地址,主动上门与厂家谈生意。
学校的院服投标价和货源确定后,潘文伟私底下向学院有理有据地分析自己代理的服装在价格和质量上的优势以博取印象分。投标当日,他更一人以5间公司的名义巧妙地参与投标。最后,他这个“初哥”竟然赢了做了几十年生意的行家,投下学校的院服项目。虽然第一个院服生意只赚了2万元,但这却让他在创业路上找到了感觉。
潘文伟灵活的头脑能够见机行事,后来,潘文伟无意间认识了一名做安全监控设备的商人朋友,而他此时又得知中学“死党”家中开发的房地产项目正好在招标安检设备,于是潘文伟充当了双方谈判的桥梁促成了这一单生意,竞标成功后,他一下就赚了50万元。
几年间潘文伟陆续做了外墙砖生意、与朋友合伙开酒吧,并开始投资股票并利用“第一桶金”继续生财。之后,潘文伟还投资了50万元在大学城开了间网络公司。

乐点评:
有的时候思路和本金一样重要!
02
6角钱一斤赚上千万
有位农民孙某,有一年到北京找工,一次,他与几个老乡上街,途经一个市场,口渴难奈,想买一些水果吃,可那些水果高昂的价格,令他们这些民工望而止步了。忽然,他看到一堆枣,那是他家乡的大枣。他知道那枣在家乡挺便宜,只有6角钱一斤,于是他决定买一斤解解渴,一问价格,结果令他大吃一惊:3元 5角一斤?“这么贵呀,你们赚得太黑心了!”同行的一位老乡说。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孙某想,一大枣一来一往价格相差这么大,该多有赚头呀啊!于是,他立即返回家乡,凭着老乡关系,赊了3吨大枣,搭了一辆车送到北京,他来到丰台区的一家大市场,将大枣以2元9角的价格批发给小贩们,这鲜红的带着露珠的大枣顿时被抢购一空,就这样一个月内他往返北京与山东达 5、6次。孙某这样做了半年,路也熟了。他不仅经营大枣,还开始经营山东的其他土特产,生意一步步扩大,一步步红火,至今他已是闻名京城的山东土特产经销商,拥有资产上千万。
小乐点评:找准项目,发挥优势,穷并不是
阻碍。
03
从流浪汉到百万富翁
冯志久原是一名流浪汉,到处漂泊,虽历尽艰辛,却穷得叮当响。1990年,冯志久跟随数百万淘金者涌到珠江三角洲,却发现这里早已人满为患,他想到工厂打工,但因年龄大,无技术,工厂不收他。冯志久百无聊赖,便在各工厂区转悠,看到工人们下班后都端着饭盒往街上的小店子跑,还有那在街上饥渴的盲流,他脑子一转,怎么不再开一个供打工者吃饭的小店呢?
于是,他心一横,租了一间民房作厨房,每天中午和晚上担起两桶饭菜,往流浪的人群中推销,一天下来能挣30元,很快他凑足37000元资金,在广州黄埔大道边租了一间5平方的店铺,办了执照,把鞭炮一放,快餐店开张了。
冯志久的小饭店一开张,就象鲜花引蝶似的引来了众多的顾客,他经营主要的绝招,就是收费低。那时广州的饭店快餐时价最低是2元,而他却一律为1元。没有本钱的创业,1元钱吃饭谁不来!冯志久辛辛苦苦忙了一个月,结帐之后,除了开支,竟赚了2000元。后来他又增添了桌凳餐具,雇了临时工,扩大门面,每天早餐卖粉中晚餐卖饭,一律一元一份。
这样,每天的顾客少说也有500多人,最多达1000多人。他挣钱的奥妙在于薄利多销。每份1元的饭菜其实是没有挣头的,但打算的好,也可以赚几角钱,如果每天能卖1000份,就可挣300元,一个月就是9000元。一个流浪汉变得如此精于经营。几年下来,冯志久已身家上百万元。人称他“1元钱大享”。
小乐点评:薄利若可多销也不失为致富手段。
04
从“赤脚医生”到蜜饯大王
1982年,刚刚放下“青苗”或红十字卫生箱的周潮仁还只是位24岁的青年,“赤脚医生”失去行医资格,同时意味着他将回到农民的行列。
一天,在家闲得发慌的周潮仁在镇上喝早茶时听人说:上海人爱吃蜜饯,男女老少都爱吃,根本不管这蜜饯腌缸里有蛆虫。
周潮仁是个有心计的人,他想,这些东西若拿到上海去,说不准能赚钱。于是周潮仁东拼西凑了70元车马费,扛上了30公斤蜜饯闯荡大上海去了。
到了上海,他扛着蜜饯一连到好几家食品店推销,得到几乎相同的回答:“没有国营集体工商执照,什么生意都不能和你做!”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最后在一位同乡的帮助下,很快将30公斤蜜饯以168元成交。
回到家乡,周潮仁一口气办了国营、集体和个体三种营业执照。该年12月,他以平均每公斤0.9元的成本在家乡收购近1吨的蜜饯,再次闯荡上海。
这次他净赚1500元,是他过去当“赤脚医生”六年的收入。
这次的成功,使周潮仁的野心更大了。他在家乡成立了“凉果收购站”,在上海租了一套公寓,每天晚上,他根据上海蜜饯市场的销售动向,让自己的秘书编制生产计划向家乡电传。
几年过去,周潮仁成了响当当的上海蜜饯市场大王。
小乐点评:赚钱机会,往往来自于生活中的细节。
05
没有本钱的创业?
扫地一年赚了40万元
在深圳,出现了全国第一家扫地公司—日新清洁服务公司。没有本钱的创业,这个被人不屑一顾的公司,1984年起家时,只有两辆平板三轮车,而到了1991年,他们用笤帚疙瘩 “扫”出了150万元的固定资产和每年40万元的利润。
一些酒楼、宾馆、机关、工厂越来越欢迎这个扫地公司,他们认为自己雇清洁工,不光给他个人发工资,还要管住房、医疗、退休等许多问题。还要花钱购买吸尘器之类的扫除专用工具。所以,计算起来还是把卫生包给清洁公司合算。随着深坝建设事业的发展,扫地公司还会有更大的发展。
小乐点评:没有本钱不是关键!眼光要长远!
好了,小乐今天给大家分享了五个白手起家的创业故事,其实我们可以看到一点,富人和穷人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思维!
钱对于穷人来说是用来消费的,而对于富人来说,是工具,是用来赚更多的钱的!
这就是思维的上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