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挪穷窝改穷业换穷貌能脱贫”努力为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居住在甘肃临夏州广河县三甲集镇南山村西沟社的马麦苏木,一家七口人,马麦苏木肢体残疾,无法劳动;妻子马阿英社,因患病后遗症,说话吐字不清。作为一家典型的因病致贫户,过去虽说享受了农村二类低保,但日子仍然过得拮据。
2017年年初,马麦苏木申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年底分得新房。今年4月份,全家搬迁到三甲集镇康家村安置点,只交了人均2500元的自筹资金,就住上了105平方米的大房子,3间卧室,1间客厅,阳台、厨房、卫生间等一应俱全。
“通过简单的培训,我在自家楼底下的甘肃君冠帽业电商扶贫车间当上了裁剪工,月收入2500多元,现在三个孩子在安置点旁边的鹭岛小学读书,易地搬迁使我们的生活彻底发生了改变。”马阿英社感叹国家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好。
马二不都一家4口人,原来生活在广河县三甲集镇黑山村陈家太子社,家中有几间年久失修的简陋土木结构住房,自然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2017年年初,马二不都申报了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当年底就分得康家村14号楼2单元1202室住房。“我的妻子马海吉车在安置区一楼的甘肃君冠帽业电商扶贫车间干起了裁剪工,月收入2000多元,我在三甲集镇打临工,好的时候月收入达3000多元,孩子在三甲集镇二中由原来的住宿上学变成了走读,我们全家今年年底就可以脱贫。”马二不都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之情。
像马麦苏木、马二不都这样的实例举不胜举,他们仅仅是甘肃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两个剪影。如今,他们入住的康家安置小区,十几栋高楼整齐划一,小区内环境幽雅,完善的公共设施和配套产业,让生活在这里的搬迁群众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甘肃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康军在推进会上指出,这次全省易地扶贫搬迁现场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全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现场推进会暨观摩拉练活动和甘肃省脱贫攻坚领导小组2018年第八次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工作经验,研究解决困难问题,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确保顺利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部分市县代表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对拓展思路、破解难题、做好工作有很大帮助,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临夏州的脱贫之路
临夏州是国家重点支持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恶劣,像该州的东乡等深度贫困县,可以用“有天无地,有山无田,有人无路”来形容,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对于临夏州的脱贫攻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近年来,临夏州拓宽思路视野,创新体制机制,凝聚各方力量,强力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有力支撑和助推了脱贫攻坚。‘十三五’期间,全州共确定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1.48万户7.51万人,占计划脱贫总人口的23%。截至目前,已建成7772套安置房,涉及3.77万搬迁人口,搬迁入住5271户2.52万人。”临夏州副州长、州委秘书长高永平说。
高永平告诉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临夏州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和全州的一号工程来抓,集中主要精力,密集进行研究部署。今年1~8月份,州委常委会会议先后18次、州政府常务会议23次研究脱贫攻坚工作,对易地扶贫搬迁等重点任务进行分析研判和安排部署;州脱贫攻坚领导小组召开7次会议,每次都听取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汇报,协调落实重大政策和推进措施,解决存在的困难问题,特别是针对东乡县财政困难的实际,从州级财政安排2000万元资金,用于易地扶贫搬迁征地费用。针对脱贫攻坚年度考核以及各类监督检查发现的问题,州委、州政府专题进行研究,制定整改方案,建立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坚决全面彻底进行整改,项目开工率、入住率分别比去年提高了29%和17%。
同时,临夏州坚持搬迁与产业培育同步谋划、同步推进,全力做好产业扶持“后半篇”文章,形成了多种行之有效的产业培育模式,确保“搬迁入住一户、产业培育一户、稳定脱贫一户”。如广河县将87%的搬迁群众集中到县城和三甲集镇统一安置,让搬迁群众从农民变为市民,既享受到较好的基础条件和公共服务,又通过优先安排公益性岗位、资产收益、劳务输转等“六个一批”的后续产业扶持方式,实现持续稳定增收。再如,临夏县依托临夏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在土桥镇集中安置搬迁群众,引导群众积极与园区龙头企业合作,实施了“两个一百”工程,即解决100个就近务工的就业岗位,培养和发展100名果蔬贩运个体户,使所有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实现每户至少有1人稳定就业。又如,和政、康乐、永靖、积石山等县依托松鸣岩、黄河三峡、大墩峡等景点景区和旅游通道,规划建设集中安置点,引导群众通过直接参与旅游服务、开办农家乐、出售特色产品、入股分红等多种渠道,分享全州旅游产业“井喷式”发展的红利。还如,东乡县在厦门市湖里区的帮助下,在龙泉镇拱北湾村集中安置点设立服装和汽车坐垫加工扶贫车间,吸纳50多名搬迁群众就业。
截至目前,全州共建成食品加工、布鞋加工、服饰加工、电子商务等各类扶贫车间83个,带动3600多名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尤其是解决了部分家庭妇女的就业问题。在这些工作中,发展改革部门对所有开工项目实行全覆盖监督检查,建立进度台账和问题整改台账;对所有安置点实行“分片包抓”,每10天一次现场督查、一次综合调度,采取“周通报”和发“提示函”的办法,及时向各县政府通报进展、反馈问题、提出整改要求,探索建立了“任务清单—督查指导—问题清单—回访通报—跟进落实”的“两清单一通报”工作机制。今年以来,共发出周通报19期、问题提示函13件。
“下一步,我们将以此次现场会为契机和动力,学习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拿出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全力以赴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防风险,既让贫困群众‘挪穷窝’,又要‘换穷业’,更要‘拔穷根’。”高永平表示。
 把重心放在产业扶贫和群众增收上
武威市在甘肃河西走廊各地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具有典型性。其辖区内的古浪县是国家六盘山贫困片区县和省定23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天祝县是“四省藏区”贫困片区县和国定“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县;民勤县是典型的生态恶化沙区;凉州区是人口超百万的传统农业大区。实施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对武威具有重大意义。
“十三五”以来,武威市树牢“一号工程”意识,全力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共建成集中安置点35个,对全市世代生活在祁连山高海拔山区和生态脆弱沙漠干旱地区的1.5万户5.96万人实施了易地扶贫搬迁,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15万户4.66万人。推动全市贫困人口由2014年末的25.72万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5.56万人,贫困面由2014年末的17.46%下降到2017年末的3.86%。
武威市发展改革委主任陈日清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说,武威市把产业先行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壮大优势产业,因地制宜打造沿山、沿川,沿沙三大特色产业带,突出发展牛羊鸡菜果苗薯药八大产业的同时,组建成立了各县区国有农业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加快推进德青源金鸡、远达藜麦、康美牛羊、中天羊业等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实施,扶持培育主业突出、带动能力强、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辐射带动搬迁群众在产业链上增加收入。与此同时,拓宽扶持路径,积极探索实施“乡村旅游+特色产业”、“就业培训+公益岗位”、“土地流转+劳务输出”、“合作社+电商”等扶持方式,鼓励搬迁群众自主创业,发展三产服务业增加收入,尽快实现稳定脱贫。对鳏寡孤独等特殊困难群体,全面落实政策兜底搬迁。在此基础上,做活土地文章,以土地流转为突破口,最大限度发挥土地在易地扶贫搬迁中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探索推广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企业+基地+农户”、土地入股及股份合作、土地托管等流转模式,大力实施旧房拆除和宅基地复垦项目,盘活低效、闲置农村土地,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天水市在甘肃陇东南区域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也具有典型性。自2016年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启动以来,天水市将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等大事和改善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的重大举措,2017年之前搬迁的9288户44428人建档立卡贫困户计划今年10月达到安全住房标准,2018年实施搬迁的1672户建档立卡户年底前完成住房建设任务,2019年6月前全部搬迁入住。
搬迁仅仅是手段,群众脱贫增收才是目的。天水市采取了坚持脱贫目标、加强产业培育等措施,取得积极成效。改变原有农业种植结构,发展高效和设施农业,通过种植蔬菜和经济作物,提高搬迁农户收入。该市清水县今年已发展早食核桃种植3万亩,武山县建设蔬菜大棚1200个,麦积区发展花椒1.5万亩,随着林果逐步取得效益,贫困群众将真正实现“人均两亩园,收入上万元”的目标。利用中心乡镇物流集散地和景区资源,发展商贸流通和旅游服务,增加搬迁农户的经济收入。该市麦积区甘泉镇、秦州区籍口镇各建设物流园1个,加快了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麦积区麦积镇依靠麦积山景区,通过发展特色旅游产业,走上综合发展的路子,增加了搬迁群众收入。同时,通过协调人社、扶贫等部门对搬迁贫困农户进行技能培训,增强就业竞争力,增加劳务收入。全市上半年已对2085名实施易地扶贫搬迁的贫困人口进行了劳动技能培训并帮助其实现了就业增收的目标。探索“金融扶持、带资入股、固定分红”的发展模式,增加搬迁贫困农户收入,通过利用建设结余资金和搬迁户土地,由搬迁农户将资金或土地入股到龙头企业或种养殖大户,实现每户每年保底分红3000元以上的增收目标。此外,还通过建立“扶贫车间”、建设太阳能光伏分布式和集中式发电项目,实现就近务工,为搬迁贫困户增收。甘谷县磐安镇西街村、六峰镇六峰家园、武山县洛门镇安置点等已建成65处“扶贫车间”,熟练工每月收入近3000元;清水县、张家川县、武山县建设近6万平方米光伏发电项目,户均收入达到2800元以上。
兰州等有条件市县将率先实现贫困县脱贫摘帽
“易地扶贫搬迁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补齐贫困地区发展短板、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抓手。兰州市发展改革委聚焦重点难点,加大工作力度,合理安排搬迁规模和阳光搬迁,扎实有序推进全市‘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任务,力争实现年底全部搬迁入住,实现年底贫困县脱贫摘帽。”兰州市发展改革委主任刘凤恒对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表示。
资料显示,兰州市“十三五”规划搬迁规模3082户12346人,其中:建档立卡户1567户5543人,非建档立卡户1515户6803人。2017年搬迁任务1077户4635人,其中:建档立卡户358户1309人,非建档立卡户719户3326人;2018年搬迁任务863户3045人,全部为建档立卡户。截至目前,实现易地扶贫搬迁项目“一年建成主体,两年实现搬迁入住”目标,2016年项目建档立卡户入住率100%,2017年项目购置安置入住率100%,集中安置点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年底100%入住;2018年购置安置住房项目主体已封顶,确保年底实现全入住。
“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培育后续产业发展是兰州市易地扶贫搬迁的亮点所在,即在抓好搬迁任房建设的同时,同步考虑搬迁户后续发展问题。2016年永登县政府将菜子山社整体搬迁,采取集中购房的方式,安置在紧紧相连的七里新村和连铝家属区。安置区毗邻连城铝厂、大唐连城电厂等大型企业,具有成熟的水、电、气等物业条件,学校、医院、文体等设施十分完备,商业气息浓厚,非常适宜搬迁群众发展商贸、务工等产业。特别是近年来,当地依托大通河产业园内厂矿企业多的优势,重点组织搬迁群众劳务输出,扶持发展第三产业,政府因人制宜,制定了“一户一策”后续产业脱贫方案。
平凉市在搬迁过程中狠抓六个环节,确保项目计划的实施。他们超前谋划年度任务,提前半年谋划下一年度项目,及早做好搬迁对象识别、安置区选择、建设用地调整、规划布局、住宅户型设计,基础设施配套、方案编制等各项前期工作,为项目顺利实施创造基础条件。灵活选择搬迁安置方式,结合自身实际,主要采取跨村跨社搬迁、小规模集中安置和分散插花安置相结合,确保了年度搬迁任务的落实。注重突出地域特色,在住宅设计及院落布局上,充分征求群众意见,以陇东民居特色“青砖灰瓦白墙”为主体格调,设计多种户型供群众选择,努力做到让群众满意。在建设模式上,采取企业统建、搬迁户联建和群众自建三种模式,调动了搬迁群众的积极性,加快了项目建设进度。在此基础上,强化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群众质量监督员制和项目公示制,实行阳光工程,各安置点均成立由乡镇包村干部和村民组成5~7人的质量监督小组,加强对基础处理、上下圈梁、构造柱浇筑等重点部位、关键节点现场监督,有效保证了工程建设质量。做好后续产业发展,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将产业开发、后续产业建设、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