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南闯北也有好多年了,各地的商人见了不少。
先说京津冀一带吧,做生意话说的很漂亮,买了你的东西,都会回头来跟你再联系联系,如果你的东西贵些,他们会说,贵有贵的好处,贵的道理。你的东西便宜些,回头坏了,会说,性价比挺高,冲这价儿也没指望说用多久。胆儿也肥,只要你能压得住,出手真的是快准狠。电缆行业一般也就是10%左右的利润,我当时在那公司价格高点,
很多来买电缆的都是国企或者央企或者一些自己要盖厂的,要么就是修高速公路的,有的采购商真的敢唬住上面加30%的利润。电缆这行业利润很透明,往上加30%的价格相当于你花100块钱买了根晨光的中性笔。做生意讲究个交朋友。北京电视台当时有个工程师就是,买了我2次线缆就管我叫兄弟了,有事没事还打电话聊两句。也喜欢充门面,记得3年前有个家里做工程的发小去北京参加一个很小的竞标,说听来的人那么说自己多么多么有实力都傻眼了,因为自己啥也说不出,就是在家乡做些小工程,觉得自惭形秽,我说你得学会包装自己,在北京就是这么个玩法,像我们公司,清华大学打电话问我们买过两盘线,我们就敢说自己是清华大学的合作商,先把人唬住了,人才听你讲其他的。
津冀两地做生意是有些问题的,我看到很多商人做些小生意,为了笼络老客户,通常给的价格低的离谱,还经常当着新客户的面,这种行为很不好,寒了顾客的心,以后可能就越做越不如意了。喜欢打价格战,我做电缆时,全国知名的一个低价非标烂牌子线缆就是天津的,已经被政府查封了好多年,至今这个牌子的线缆还在市场上流通,也不知到底是哪来的,既不合法,对社会也有很大危害,但很多津冀的工程商仍然在用,有做电缆的同行应该知道这个牌子。在天津买东西,经常还得带着零钱,因为很多店还有一块几毛钱的商品,不太讲究创新。古文化街的一些老牌子如果搁其他地方,早倒闭了,什么泥人张之类的,真的很少有人进去,但天津人讲究个“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少些进账仍然运转得下去。天津还有很多的茶馆,白天唱戏,晚上说书讲相声,三两个老大爷一盘瓜子一盘萝卜能坐一天,估计也是进的少出的多,老板和演员们依然乐呵着。我觉得生意人不该学这样的,做生意要通人情,但人情不是最主要的,还讲究个奋斗精神。
再说浙江,我有过一个答案写过,我觉得浙江精神都快看不到了。清楚记得第一次去义乌的时候,出租车司机自豪地指给我看那栋“鸡毛换糖”的大楼,说这就是义乌精神。这也是我理解到的浙江精神,对生意精打细算,从小做起。我觉得全国来说,做生意环境最好的目前是福建、浙江和广东。我不止一次听过这些地方来的人,说父母本来希望自己“做一个稳定的生意”,注意了,同样的说法,在其他大部分地区,就是 ,父母希望自己“找个稳定的工作”。每次说起浙江精神,我脑子里总有余华在《活着》那部书里的描述,鸡养大了就变成鹅,鹅养大了就变成猪,猪养大了就变成牛。可能在我接触到的浙江这一代人,身上已经很少有这样的感觉了,也许是父辈们的积累足以使他们不再需要从鸡毛换糖开始,但也没有了这种对很小利益的珍惜感,这也是我觉得堪忧的地方。2012年去义乌,满是全世界各地的采购商,看那些店家从早上开店开始打包,一直打到晚上打烊,除了吃饭上厕所,就是在发货。基本去义乌的火车上也都是做生意的人。去年去了一趟义乌,感觉已经冷清了不少,很多门面上贴出了“转租”的牌子,尤其是钟表类,那半层基本都没什么人。对很多老一辈的浙江人来说,生意就是精打细算,聚沙成塔。如果浙江人彻底丢失了这种精神,也不知道未来会如何。近几年,浙江的富二代涌现出一大批,经常听他们说要“搞个大生意”,我建议他们着眼低一点,先练练手再说,他们表示不屑于这点小利益。上次说到这个的时候,有些浙江的朋友们表示浙江精神并没有丢失,自己要把这种精神传承下去。
福建是我觉得挺有意思的一个地方,福建人做生意喜欢抱团,也有很多可贵的精神,比如大家可以观察那些沙县小吃,我很少见到有其他地区的老板跟员工一起吃饭的,但沙县的老板我看到过很多次,自己骑个小摩托或者小电动,买不起车,对员工都像家人一样,对自己很节俭。之前在徐州的时候跟过一个福建的家族企业,整个企业的员工都是老板亲戚,项目部清理出一批十多年的坏了的空调、电冰箱、电脑,副总直接开了辆皮卡把东西全装车上运回老家去修。看起来就像个馄饨店的老板,而实际上这是一个21万平米的房地产开发商。。。。在福州打车也挺有意思,上下班忙时,出租车司机大多不接客,有次跟一个出租车司机闲聊,司机说,忙的时候你要说主动多给我十块二十块我也就拉了,不然是没工夫的,都拒载,那么堵,谁愿意拉啊。我是头一次见把拒载说的这么光明正大的,但也反映了出租车司机的现状。相比之下,其他很多地的出租车司机遇见类似情况就没这么“光明磊落”,把自己的切身利益摆在明面上说的。这种情况,投诉出租车公司也没啥用,毕竟司机是想多赚点钱的。在福州,小摊上吃个肉燕、鱼丸,摊主都能跟你侃出个三五百万的生意,后来搞明白了,这是福建人的生意经,一开始做个几千块的小生意,如果赚了,就能拉上大伙凑钱,凑个上万,再做大一点的生意,要是还赚了,就可以继续拉人做几十万几百万的生意,做生意讲究个气势,哪怕一千万里面只有一万块是自己的,也要说自己带着好几千万的资金,虽然中间只要有一次做赔,就很难再翻身,但这还是让不少闽商发家致富了。早些年福建有过几次好机会,但闽商都吃亏吃在文化程度低上了。我了解到的第一次机会是淘宝出现之前,有很多闽商在做网络生意,自己担任支付宝的角色,让一些网络交易可以顺利进行,但淘宝的出现让这些人彻底崩盘,期间好几年的空档期,谁也没想着去搞个支付宝出来。另一次机会是耐克阿迪的工厂撤走了,精明的福建人学会了怎么制作这些鞋子,以及供应链,于是很多运动鞋品牌从福建崛起了。如果这两次机会把握好了,我相信福建还是很屌的,可惜福建的商人很少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个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