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真的会做生意么?一个“傻”书生教你怎么做生意!

话说最近的小编迷上了历史,总希望以史为鉴,借古通今说生意场的这些事儿。
这两天看了一个“傻”书生,做生意,深为折服,分享给大家。
清朝末年,重庆有个名为刘继陶的书生,苦读诗书十几年,却官场不得志,只得投笔从商,跟着父亲学做生意。
这一年春夏之交, 四川地区阴雨连绵,川江、岷江大河溪流水急浪高, 过往船只损坏严重。
眼看船舶大修时节来临,而重庆市面上桐油告缺。
由于父亲年事已高,就派刘继陶到川北大山深处的桐油产区,收购桐油。
年轻的刘继陶带着几个伙计,赶着一溜儿胶轮大车,日夜兼程地向川北赶去。
这是他第一次单独出门做生意,心里有一点忐忑不安。
但这一年雨水充沛,川北地区桐籽大丰收,各处桐油榨户院子里桐籽堆积如山。此时桐油还没有开榨,离收购桐油还早呢!
于是,刘继陶就找了一家客栈住了下来。
几天后,满街的客栈里已经住满了南来北往的客商。刘继陶连忙带着伙计,拿着银票,急急忙忙地去收购桐油。
可没想到的是那些榨户一个个高昂着脖子,理都不理他。
碰到好说话的,也硬梆梆地回一句:没有,一滴也没有,全部被人订走了。
一连几天四处碰壁, 他心生一计:
吩咐伙计将南充大街小巷的油篓收购一空,此外他还带领伙计守住四处路口,进来多少油篓,就收购多少。
伙计们心里直叫苦, 桐油没买着, 他却跑到这里买油篓, 重庆城里多的是。
不到几天时间, 收购来的油篓就堆满了客栈的前院后院。
没多久,客栈里突然变得热闹起来。
原来, 那些榨户和客商等到桐油出榨了, 才发现满大街没有一只油篓卖。一打听, 是一个叫刘继陶的年轻书生全部买走了。
这一下,他们就慌了起来, 桐油一榨出来,如果不及时装篓封存,很快就会胶化。他们只好纷纷找上门来,说愿意出高价购买油篓。
当这些榨户和客商把价钱抬到平常的三四倍,刘继陶竟然放着白花花的银子不赚,就是不卖!
可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更让伙计们大跌眼镜。
他把这些心急火燎的客户请进客栈,好酒好菜地招待。饮酒正酣时, 刘继陶端起酒杯,对着满堂客商说:
各位都是生意场上的前辈,晚辈是初来乍到,日后还要各位提携。我刚才说不卖,是指高价不卖,而是要原价卖给你们。
听刘继陶这么一说,全场都静了下来,一个个面面相觑,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啥药。
刘继陶接着说:晚辈有一个不情之请,各位能否把订购的桐油匀三成给在下?
刘继陶的话音刚落,下面就议论开来:这个年轻人不趁火打劫,而且,今年桐油本来就多,让他三成又何妨!
于是,大家纷纷表示同意。
这些榨户和客商棘手的问题,一下子迎刃而解,一个个喝得兴高采烈,临走时,大家都留下商号的名称和地址,说日后生意上多来往,与他打交道信得过!
刘继陶带着伙计,赶着十几驾马车,满载而归。
一回到重庆,伙计们就把一路的经历告诉了他的父亲。父亲就把他叫到跟前,问道:
“俗话说无商不奸,唯利是图。你这趟生意本来可以一本万利,可你却舍多取少,你给我说说,为什么要这么做?”
刘继陶看着父亲,笑道:
“我这是第一次出门做生意,不懂生意经。但书中古语说得好,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我想,做生意也是一样,也要广结朋友,细水长流。
这次,我完全可以狠狠地赚一把,但这样做是焚林以猎,涸泽而渔,成为同行的众矢之的,将来还有谁敢与我们做生意。
这次虽然少赚了一点,但从长远上看,我们不仅赢了人脉,还有信用,所以还是赚大了。”
父亲听了,不由得为儿子点赞,后来放心地回到家里颐养天年, 将生意全部交给刘继陶打理。
作为生意人,我很认可刘先生的做法,生意之道,不就是真诚和信用的么?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更可能把自己的生意路堵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