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2年的上海到陕西西安,再到广东茂名,甘肃一建几易其址,最终在1963年扎根陇原大地——兰州。
改革开放伊始,从改称甘肃省建筑工程局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起,公司紧跟国家改革开放的前进号角,逐渐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展现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顽强能力。
2007年5月,公司正式改制为甘肃第一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至此掀开了发展的新一页。2017年,甘肃一建完成经济总量61.75亿元,实现利税8428.69万元。这些数字,则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好注脚。
40年改革开放,40年砥砺奋进,甘肃一建坚持诚信兴企、奉献精品,为国家经济建设努力作为,树立起了良好的社会形象,成为建筑领域的“陇原骄子”。
甘肃一建集团参与建设的张掖电厂获中国建筑工程最高奖鲁班奖
1
夯实党建
促生产经营中心工作
苏有斌是甘肃一建第十工程公司党支部书记,2018年对他来说,是个“特殊”的年份。今年一建集团六届一次职代会工作报告提出,将对各基层党支部书记年薪考核比例进行调整,实行经理、书记同责同酬。
这对包括他在内的一建集团很多基层单位党支部书记来说无疑是一枚“深水炸弹”。要知道,在之前很长一段时间内,党支部书记的薪酬是同单位经理的百分之八十。而这一调整,在当地的同行业来说,都是先行者。
如何走出具有建筑施工企业特点的党建工作的新路子,是建筑施工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新课题。为此,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一建集团党委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先后深入所属基层单位和重点工程项目开展调研,出台了诸多具有深刻变革意义的举措。而基层党组织书记和经理“同责同酬”就是其中一项。
与此同时,为了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一建集团深入开展“党员突击队”“党员示范岗”“党员示范工程”“ 项目党建标准化”等特色活动, 创新工作举措,建立基层党组织微信群,规范和加强了项目党组织和班子建设,凸显了共产党员吃苦在前和先锋引领的高尚风格。
一建集团党委书记王运儒表示,近年来,两级党组织紧紧围绕生产经营中心,服务大局,贴近实际,不断创新党建工作思路,实现了党的建设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的有机结合、协调发展,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形成了“党建促生产、生产促发展”的坚强合力,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2
文化认同
职工幸福感油然而生
一提起建筑工地,在人们以往的印象中,总离不了尘土飞扬、机器轰鸣、进出车辆“拖泥带水”、现场脏乱不堪、材料乱摆乱放……而如今,这些情景在甘肃一建的工地上已经不复存在。
从80年代的安全第一,到90年代的文明施工,再到如今的绿色施工,尤其企业形象识别系统(vis)的应用更让人耳目一新,建筑工地原来的“脏乱差”形象已被彻底“颠覆”,取而代之的是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的施工场地……
不仅仅是施工现场,在办公区域、所辖物业小区,企业vis系统都得到了应用,对外展示了良好形象。
一建集团董事长胡继河表示,在省内外,一建集团始终坚持一个品牌、一面旗帜、一种声音,树起了鲜明的“蓝色印象”,赢得了业主和社会各界的一致赞誉,打出了甘肃一建的响亮名声。
既要“面子”,更要“里子”。在注重企业形象的同时,一建集团积极践行“发展企业、富裕职工”这一理念,多年来在关心职工生活、改善职工条件上,做到了实事实办:逐年提高职工收入;坚持开展夏送清凉、冬送温暖、金秋助学等活动;为在岗职工安排体检;对子女考上大学的困难职工家庭给予帮助;在节假日期间开展困难职工慰问活动。
一个个举措,都是为职工的工作生活“量身定做”;一件件实事,办在了职工的心坎上。作为企业文化中的活跃元素,文娱活动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同样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一建集团通过举办职工运动会、书画摄影展、才艺大赛、各类比赛、各类竞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活动,将企业文化中教条、呆板的内容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
长期以来,一建集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了被企业职工普遍认同和遵从的企业文化,文化认同搭建起了企业与职工,职工与职工之间的桥梁,广大职工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齐奋进,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局面。
甘肃一建集团是舟曲峰迭新区灾后重建的重点承建单位之一
3
创新发展
乘改革春风扬帆前行
伴随着改革开放和企业发展成长起来的崔清,现任一建集团副总工程师职务,2015年荣获甘肃省劳动模范荣誉称号。他总说:“企业向前发展,离不了技术创新。”
从过去经营结构单一到如今的资质增项升级,从过去电力建设领域的“西北狼”到如今各个领域都能叫响名声,一建集团正是依靠着技术创新和科技发展,凭借着广大职工实干苦干,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
40年来,一建集团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完善创新体系机制,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特色和力量。申报的《整体悬挂式烟囱钢内筒退锚换点法液压提升施工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获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自主研发的《螺旋退锚器及其使用办法》和《节能供水无负压管路》,实现了企业发展史上国家发明专利“零”的突破。
40年来,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一次次刷新,2017年完成经济总量61.75亿元,签约订单74.17亿元,实现企业利税8428.69万元。在深化改革过程中,资质增项升级助推企业实现多元经营,目前集团拥有34项资质,形成了“主业资质突出、专业资质配套、两级资质互补”的资质格局。
40年来,“走出去”成果丰硕,承建了一大批海外项目,仅2017年“走出去”订单突破34亿元,占全年订单额的46.33%,经济总量突破27亿元。
40年来,工程建设卓有成效,建设了一项又一项精品工程。承建的印尼南加海螺2×32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一期及2×18mw燃煤电站项目又一次在海外创下精品;金昌迪生金川区100mw光伏发电项目,是首次进入光伏发电施工土建和安装领域,创下了河西地区并网建设的最短工期记录;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图书馆项目,是甘肃省重点建设项目之一,成为名副其实的精品工程。
40年来,致力于推动多元经营,2015年提出以主业为主,实施多元并举,增强非主业盈利能力,非主业收入实现“五个1000万”的发展目标 ,从2015年开始,非主业成为企业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建集团再次成功转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
40年来,荣誉满满,承建的工程荣获国际墨丘利金像奖1项、“鲁班奖”2项、中国优质工程银质奖4项、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8项、甘肃省“飞天金奖”和“飞天奖”等工程质量奖50余项,获得国家级发明专利及工法10余项、甘肃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集团荣获中国诚信优秀企业、中国安全生产优秀施工企业、中国质量安全管理先进单位等国家级荣誉20余项,甘肃省五星级诚信企业等省部级荣誉40余项。
胡继河表示,40年来,一建集团注重“精心、精细、精品”管理理念,不断强化集团管控措施,企业管理稳步提升,尤其近年来实施的标准化、规范化、精细化、集约化、信息化“五化”管理制度,实现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目标,企业发展稳步推进。
甘肃一建集团承建的兰州理工大学西校区图书馆工程
4
责任担当
国企形象日益凸显
作为省属大型国有建筑企业,一建集团在注重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积极承担着相应的社会责任。
2010年8月8日,甘肃舟曲县突发特大泥石流灾害。灾情发生后,一建集团迅即组织队伍奔赴前线,发挥自身优势帮助受灾群众尽快恢复生产生活。
“炎炎烈日下,有职工挥汗如雨的感动画面;灯火阑珊处,有机器隆隆的轰鸣声;颠簸的公路上,有飞驰而过的商砼输送车……”高明顺说,“舟曲灾后重建的紧张施工场景仍然历历在目,似乎就在昨天。”当时,泥石流发生后,高明顺担任宣传部部长职务,成为了一建集团派往灾后重建的驻地通讯员。
一建集团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和甘肃建投号召,勇担重任,负责舟曲峰迭新区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最终按期保质保量圆满完成了2011年和2012年两个8·8节点目标,工作得到了上级的肯定。
舟曲灾后重建任务只是一建集团彰显社会担当的一个缩影。精准扶贫工作是一建人不服输的劲头又一次高涨。
仁和村扶贫驻村干部郭加选,是一建集团选派的,2015年7月15日正式报到,担任仁和村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兼第一党支部书记。到任后,他迅速进入角色,定规划、理思路、出主意、找门路,开展进村入户,研究制定帮扶计划。可以说,这些工作举措,为实现仁和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2016年11月15日,一建集团负责人前往临夏积石山对口双联帮扶中咀岭乡庙岭村进行了摸底走访,在通过甘肃建投双联办为帮扶户送去20万元“短效”双联帮扶脱贫款的同时,还对24户帮扶家庭进行了入户走访调研;当年12月28日,一建集团班子成员同积石山中咀岭乡24户贫困家庭建立了“长效”扶贫劳务协作关系,对临夏积石山中咀岭乡庙岭村实行“短效+长效”的脱贫精帮模式。
村民马成孝、马文吉尼说,“我们是被甘肃一建接收的积石山第一批劳务人员,现在月收入4000多元,比原来种庄稼好得多。以后我们还要继续跟着甘肃一建干。”
40年来,一建集团积极参与抢险救灾、环境保护等事业;向贫困地区、灾区捐款、捐物;积极投身棚户区改造项目,造福当地群众;助力高校基础设施建设,仅近年来,与我省各高校签约了近30项工程,签约总额约151.50亿元;作为首席赞助商,连续两年对国家级攀岩赛事进行冠名赞助,同时赞助和宣传兰马赛,国企形象日益凸显,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和认可。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回首往昔,得益于改革春风,一建集团实现了大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40年来,交出的这份成绩单既是动力更是压力,正如胡继河所说,“国家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我们企业仍需努力,在十三五末,要实现经济总量70亿元,力争完成80亿元,签约订单83亿元,力争完成100 亿元,实现年利润1000万元以上,职工生活条件和工作环境进一步改善,为把一建集团造成现代化一流企业而不懈奋斗。”
主办:甘肃经济网
监制:李成侠
编审:吴正楠
责编:庄俊康
编辑:于 娟
甘肃经济日报社新媒体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