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有小鲜肉团体发新歌,唯粉不是忙宣发而是忙着数自家偶像歌词唱了几句;又见流量明星新片上映粉丝花式“锁场”被官方点名批评;至于“百分之九”、“火箭少女”,从粉丝掐架掐到文化部官网,再到集资送偶像出道不成反被坑,集着集着人跑了……粉丝圈乱象已经突破虚拟空间,甚至变成现实社会的安全隐患。
缘何会有种种乱象,号称为了“忠诚”和“信仰”的追捧行为到底满足了怎样的心理?
被重新定义的粉丝群:
军事化管理和企业化运作
你还在低调乖巧追星?不存在的!
如今,粉丝和偶像的关系不再是单向的崇拜、热爱、追求,而是一种与偶像之间基于个性、态度以及情感联系的双向选择。粉丝不再只是拥有同一个“爱好”的个体,而是普遍形成了具有清晰的组织结构、规则秩序的整体,他们的活动不再默默无闻,反之,当下的粉丝行为表现出了相当程度的规模化、产业化,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这是一个具有深刻认同感、强烈的凝聚力和可怕的行动力的社会群体。
无组织不粉丝,追个星也要kpi
粉丝力量的聚集和发挥主要依靠的是粉丝体系中的层级结构。一般情况下,一个粉丝体系包含一个官方后援会和多个非官方站子。组织中成员等级鲜明,常规分级是高层—组长—组员,偶像的发展很大一部分源自这些粉丝组织的良好运作,在组织里工作分配井然有序,美工组、文案组、数据组、控评组、宣传组、财务组等等各司其职,如同一个企业在有计划有效率地运营。网络的发达打破了时空限制,鲜明的层级结构则使粉丝力量的扩张和聚集变得高效。
有人说:“忠诚是饭圈世界的基础道德观,信仰是粉丝集体的灵魂。”然而,在同一个饭圈的粉丝在为共同的“信仰”进行有组织、有秩序的活动,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因为粉丝心理、网络环境等诸多因素衍生出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这让“追星”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一种偏执而疯狂的行为。
掐架也有战略战役战术,控评集资了解一下
步调一致的控评战略:内部“传销”,外部“清扫”
控评具体的解释是控制评论的风格和走向,这对于每一个饭圈来讲都是一项日常的工作,虽然控评的痕迹随处可见,但粉丝对其把握的程度各不相同。
过度控评是现在非常常见的现象,例如某明星实力遭到质疑和批评,其粉丝展开集体反攻,粉丝组织高层发布“战略”。
这样的行为屡见不鲜,粉丝逞一时之快,造成的后果却是由偶像买单。过度控评相当于一种话语权的剥夺,尤其对于偶像确有其事的情况,粉丝仍旧我行我素,发表无脑支持论,“我让你看看我到底有多蠢”直接导致的就是大大降低路人缘。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样一个颜值另有一层“深意”的时代,好感度是一个艺人发展至关重要的指标,不讲求社会影响和尺度的控评是很危险的。另外,网络是一个公共空间,发表不同意见才是常态,控评本身就是对这个空间的一种挤占,而过度控评更是一种对评论生态的破坏。
对于偶像和粉丝们来说,路人就是这样一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的群体,粉丝公关做得好,路转粉不是梦想,粉丝公关做得差,路转黑难以阻挡。因此,饭圈高层不都是脑残粉,他们一方面小心控评的尺度,不构成严重影响的言论不做处理,同时混入敌营、装成友军、无脑傻黑,也是现在水军常用技能。毕竟“一个脑残粉顶十个黑”的道理,还需要靠粉丝集资坐收渔利的饭圈“高层”怎么会不懂。
集资有风险,追星需谨慎
新时代的粉丝与过去最大的不同就在于他们太有“思想”,粉丝能够最大程度燃烧自身的价值为偶像发光发热。圈里最具有代表性莫过于snh48总决选、“偶练”和“创造101”,他们都是票选决定排位,而想要获得更多的投票权就要投入相应的资金。因此,偶像的名次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实力和魅力,更代表了芸芸粉丝的经济实力和集资能力。
单从投票上的集资来看,snh48今年的总决选最低票值单价为35元,第一名的票数超过四十万,而整个团体成员超过300名,举办公司仅依靠投票入账超出1亿。“偶像练习生”和“创造101”都是依托视频网站建立的投票机制,通过突出普通用户和会员投票权限的差别以及额外购买产品可以获得更多的投票权让粉丝们“为爱投资”,“创造101”决赛当晚出道11人中,有9人集资超过百万,集资总额超过4000万。然而在此过程中,出现了粉丝众筹买了卡,投票数据跟不上,资金去向不明,粉头疑似携款消失于江湖的情况。
除了投票,集资的使用还包括打榜、应援等等。在任何一个圈子里都存在等级划分,偶像的分级在网络传播占据绝对主导的形势下,影响力是一个关键的衡量标准,而各种榜单就是影响力评估的具象化,在这里数据成为了粉丝们的必争之地。
每个饭圈都有自己的一套打榜秘诀,资金的集中利用是这场战争中可以扭转局势的手段。推算对家数据,互相安插间谍潜伏探取情报,有针对性地选择时间点集中投放资金都是基本法则,最具有打击性的是利用不参与公开集资手握重金的暗账操作一击制胜,加之刷数据需要购买“人力”,利用一些渠道,这都是集资不透明的成因。粉丝组织最重要的工作还是应援,粉丝见面会、生日会、演唱会等等都需要用钱,例如投放广告、制作周边都需要集资完成,然而因为有些物资的购买价格签订了保密协议,账目则无法受到公开的监督,不免有人掩人耳目,借着集资的漏洞榨取利益。
拨开偶像“人设”迷雾,不做娱乐资本的“奴隶”
你追求的可能只是娱乐资本运作下的“人设”
现如今只要是明星名人在经纪公司的包装下都有清晰的圈粉“人设”,艺人努力在公众面前维持“人设”,粉丝吃这个设定吃得乐此不疲。本质上来说,“人设”是商业运作的偶像模板,是大众集体想象的产物。在快消娱乐市场下,偶像的保鲜期短得可怜,“人设”便应运而生——偶像可以一无所长,我们不需要三年甚至更久的时间培养一个“练习生”,只需要在最短时间内为主流受众设定一个审美标准并打造一批爆款偶像,膨胀的流量和虚拟的人气便可以为投资方最短时间内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可以说,在粉丝经济强势发展的当下,每一个粉丝群体都可以快速膨胀为一座座发光的金山,每一个偶像养成记背后都是一场疯狂的吸金之旅。至于偶像作品、职业规划、市场环境,怕是先搁置一边了。
“三好”粉丝的正确打开方式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时代赋能,青春最燃,作为社会中最灵动、最活跃、最富张力的群体,在市场转型深入推进、经济快速增长带来物质财富更加丰裕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新时代的青少年们,有原因、有理由、有底气地更张扬更自我,但是这些不应该成为网络直播平台的露骨表演、娱乐明星的高调炫富等等拜金思想、享乐主义、颓废文化、低俗风气在青年群体中蔓延的理由。追偶像、追人设不是错误,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人设”不应该只是满足片刻审美的愉悦,还要看能不能寄托你对美好的追求,拥有激发你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学习“人设”中传递的平等、自信、奋斗、向上的价值观,做一个和优质“人设”一样美好的优质粉丝。
注:图片来自网络
文章参考:《人民论坛》2018年8月上特别策划、人民网、新华网、南方都市报
编辑:赵苏宁
视觉:王嘉骐
更多精彩文章,欢迎关注《国家治理》周刊及人民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