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否认,当代中国的家居设计理念和国际顶尖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意大利“米兰设计周”可以说是这个领域的设计师每年的“朝圣”圣地,至今已举办51届,该展会给予中国企业的参展名额非常有限,中国企业主要以参观学习(其实,去怎么学习大家猜到了吧?)的形式前往居多。这些企业及参观人员回国之后不久,一些与米兰设计周上的外国原创设计极为相似的家居产品就出现在了中国的市场上。也因为这个原因,米兰设计周是不太欢迎中国参观者和设计师的,甚至有些展位干脆拒绝中国参观者入场。
我们想说的是,这个现象被随后出现的这位中国人彻底改变了。
张雷和其他国际著名设计师
中国设计师“张雷”和其他两位设计师带着原创设计的一把椅子参展,终于在2013年的米兰设计周获得了最高奖,得到了全世界家居设计界的认可。随后,张雷在中国、意大利、荷兰、美国等先后8次举办“传统的未来”设计展,均反响热烈。张雷重视原创精神的设计理念将影响深远,我们希望更多类似“iyaa(国际青少年艺术家协会)这样的组织能更多的鼓励普通的孩子从小就参与到艺术原创者的队伍里来,并实现个人的价值。
归根结底,设计师张雷有着对文化和设计不同的思考的理想。我们就先来看看张雷的这把椅子......
张雷的经典椅子设计“固”
无论竹或纸,其形皆柔,这款用竹纸制作的椅子,却取名叫固。
设计团队做过试验,这把椅子可承重两三百斤,在品物流形位于杭州市余杭区五常街道的工作室里,工作人员日常使用的椅子,最多的就是这把“固”。
怎么看,这把椅子都是极简工业风。内里,却是中国传统工艺的底子。
中国古代造纸,千年来都采用一种捞纸工艺。毛竹打成竹浆,用竹帘捞出一张张极薄的纸,烘干,就是竹纸。余杭盛产毛竹,三四十年前,行政区划还是“县”一级的余杭,各个乡镇上遍布这种竹纸工坊。四年前,品物流形的三位设计师张雷、christoph john(德国)、jovana bogdanovic(塞尔维亚),在余杭12个村落做田野调查时,发现竹纸工坊几乎绝迹了。他们想要做这款椅子,只得跑去杭州另外一个县级市——富阳,那里还保留着这种老工坊。
竹纸要薄、细,椅子却需要支撑。做竹纸的嫩毛竹纤维张力不够,他们改用粗毛竹作为原料,还得加入10%-20%的草作为天然黏胶,一定比例的构树皮增加拉力。竹纸柔、密度低,不能承压,椅子得承压,他们不用竹帘捞,直接用手捞,捞出一把纸浆,拍在以工业设计方法制作的玻璃钢模具上,拍好一层,进烤箱烘干,出来再拍一层,再烘干,如此反复,至少四层,一把椅子的雏形完成。“就像我妈的烙饼一样,厚了就脆,一层层上去才有张力,有韧性。”天津出生长大的张雷,这样解释。
竹纸椅的上半部分成型后,工坊的木工师傅为每一个座椅制作与之吻合的木制椅脚,安好后,再把纸浆一层层拍到接缝处,不需要任何钉、卯,也不适用现代胶水,竹纸椅和木头脚浑然于一体。
2012年,这把竹纸椅跟着张雷团队远赴米兰设计周。包括“固”在内的一系列from yuhang设计作品,荣获此次米兰设计周salone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 全场唯一大奖。品物流形成为第一个获得此奖的中国设计师品牌。
“固”2.0版于2013年推出,由jovana 根据中国传统植物染色技术,制作出了如马卡龙般明亮而富有欧洲情调的彩色版竹纸椅。
如果没有张雷中途的一次出走,品物流形只会是众多中国设计工作室中的庸辈,只满足市场的山寨趣味。
2009年,张雷远赴意大利多莫斯设计学院学习汽车设计,圆儿时的梦。学院4月开学,正值米兰设计周,他带着团队第一次参加,参展作品是他们认为符合中国传统哲学的概念性作品。如一个芦苇在外面而蜡在里面的蜡烛,体现一种内外转换的矛盾思维。这组取名“中国设计再思考”的作品,在设计周上引起意大利人的注意,获得了卫星展大奖design report award的提名奖。在上千件的参展作品中,能够被提名的不超过10件。
在汽车设计专业上了3个月的课后,张雷才意识到意大利人给予了他们多大的宽容,也正好回答了自己提出的问题,“所谓‘中国设计再思考’其实是一个伪命题”。
系统学习汽车设计后,他发现了一个过往从来没有想过的基本问题。
“每一个设计原来都是有根据的,有传统作为基础的,是从设计师从小就有的经历中发散出来的。”张雷提到,一个法拉利的设计师可能就来自于法拉利的故乡,小镇上的年轻人都以进入法拉利工作为自己的梦想。一个用传统手工艺制作法拉利发动机的设计师,就只为这一款车而设计发动机。即便学成毕业,他拿什么跟从小就浸淫在这种氛围里的设计师相比?
“我的根基在哪里?”这样的反身一问,让张雷从过往的成就中幡然醒悟,“就像禅宗中所说的,你必须到彼岸才能看到此岸”。
张雷意识到,“中国那么大,能用一种设计代表整个中国,甚至只是汉族地区吗?不能。”他之前所作的所谓“中国设计”,不过是一个想象,传统思想里的阴阳和合之道,只存在于书本里,并不存在于当下的中国。中国人的哲学,其实早已在欧洲实现,“你知道,中国的城市在市区很少看到鸽子,在意大利,人们把垃圾随手扔在地上,鸽子们会自动飞来吃掉、清理”。
“固”。张雷决定用宣纸来糊一把椅子。
既然“中国设计”是个伪命题,那你只能回到每一个具体的地方,越小的地方越会有自己的特色。
一年后,张雷回到了余杭,随他一起回来的还有他的德国同学christoph和塞尔维亚女设计师jovana。
两年时间,他们跑遍了余杭12个大大小小的村落,寻访到这里传承了几百上千年的油纸伞糊伞工艺、灯笼竹编工艺、竹纸捞纸工艺、良渚的陶工艺、清水丝绵工艺。怎么样让这些传统在现代还能传承下去?他们和老师傅们一起合作三个月,虽然漂亮却并不成功,作为商品太贵,作为艺术品又仍是纸伞。
制伞中,他们发现做出一把油纸伞总共有72道工序,何不把这些工序拆开来,融入到现代设计中?张雷突发奇想,想用宣纸来糊一把椅子。经过现代工业设计测算、设计出模具后,设计师和糊伞师傅们一起,把出自安徽泾县宣纸作坊的宣纸,糊上十几层,竟然有和实木同样的牢固度。
这把取名叫“飘”的纸椅,成为张雷团队“from 余杭”的起点。
从这把椅子,他明白了让该留在历史里的停留在历史,真正地尊重传统,正是颠覆传统,把那些传统工艺重新解构、融化,融解到现代工艺中。“融”,正是2013年张雷带领的十多位杭州设计师出征米兰设计周的主题。
从设计理念来说,这把椅子,终于实现了张雷在意大利求学时的顿悟。“以往我们做设计,都在按照老师教的,用严谨的逻辑思维去做设计,这是设计的最初级阶段,可以用谁更聪明来比较。而当人用自己个体的情感去做设计的时候,就不存在好与坏之分。”张雷说,这个时候,设计才回到了真实,进入到一种暴露内心真实感受的阶段。
一层层地宣纸糊出来一个坚固的座椅时,设计师和糊伞师傅都想将多余的纸边收编进去,想来想去没有办法了,决定让这些纸边留在外面,各自飞扬。每张椅子,正是因为不同的纸片叠加方式,不同的卷边弧度,而有了各自的特点。
“飘”。回归真实而不是想象。
顺其自然、寻找真实,张雷从意大利一路学到了余杭,学习的对象,正是他的太太jovana,张雷觉得,太太的想法比他更接近于老子、庄子的想法。jovana是一个空间设计师,一直以来都习惯凭自己的感觉去做设计。这个感觉就是自然、真实。她很不习惯中国的城市,几乎每座都长得一个样,每个年轻人的表情似乎都是一片空白,在买房子、生孩子的普遍规则之下,人很难活出自己内在的精神。
jovana在余杭古荡老民居外来人口聚居地,发现了一个个这样有内在精神的人。一个用破旧雨伞、竹竿撑起来的小小雨棚下,种着主人养在油漆桶里的各种植物,晾在外面的衣服被雨水打湿,这样一个场景,被他们搬到了上海maison martin margiela with h&m和品物流形跨界装置艺术展区上,用他们的竹纸系列家具及衍生产品,重现了这样生机勃勃的生活场景,赢得了一片赞誉。
暴露出事物的原始样态,包括缺点,暴露出设计师的情感,也许偏于个人,让设计回归真实而不是想象,这正是张雷和他的团队致力于在做的设计。
一个设计产品,可能发端于张雷的突发奇想,凭借jovana 的感觉变成另一个更合理的东西,而团队中第三个设计师christoph,用他德国人的理性和三年手工制作的经验,将这个产品变得更具功能性。最后出来的东西,也许正是三个人真正想要却没有想过的东西,“不一定是中心点,但一定会有一个平衡点”。
这个平衡无形中弥合了中国艺术界过去多年来在“中还是西”、“传统还是现代”上的断裂思考。张雷说,他们三个在做设计时,用的都是在地的材料,却从没有想过呈现的方式该是欧洲的还是中国的。也正像他几年前接受采访时做的一个比喻:“传统是糖,现代设计是水,看不到糖在哪里,喝到嘴里是甜的。”
缘起。
张雷把现在的工作精力都放在了“材料图书馆”。而这一切其实源于“一把油纸伞”......
以下内容摘自《造就talk》发表的一篇张雷的演讲内容。
从一把油纸伞到一个传统材料图书馆,这个过程大概花了七年时间。
这是我今天的演讲题目,也是我想介绍给大家的 from 余杭融图书馆。
第一个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图书馆呢?
它位于杭州余杭,是第一个中国传统材料图书馆。这个图书馆收录了来自几百个作坊的上千种材料。
它的使命是把中国传统的手工艺涉及的材料都放在图书馆里面,再把它们交给全世界的设计师去使用。比如说其中一个架子上全部都是油纸伞的竹纸材料。
通过一个例子来看看这个图书馆是如何运作的。
这是一家竹纸作坊,在杭州的富阳。我们在竹纸作坊里面收集了 13 种材料,它们是这家竹纸作坊从竹子制造成竹纸整个过程中产生的 13 种材料。
然后大家可以看到这些材料变成设计产品的过程,比如说竹纸浆,当代的设计师把它转化为一把椅子和一个灯具。
再比如,竹纸通过编织的方式变成了一个竹帘。整个设计图书馆团队在2018年前会完成中国31个省的传统手工艺的考察和研究,并把它整理成样品交给全球的设计师。这个研究由创想公益基金会支持。
为什么要建材料图书馆?
什么缘由使得我们要建立这样一个图书馆?这是今天我想讲的主题。
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具有55年历史的意大利米兰家具展的活动,也是全世界最大的设计周展览活动。
但很可惜,迄今为止,在这全球最大的家具展上还不允许出现中国的制造业品牌。活动方给出的解释是:中国的产品都是以抄袭为主。
此外,不仅中国的产品进不去,中国的设计师要想过去看展,也会被很多展位拒之门外。
我们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全世界的创新都不是建立在一张白纸上、一个空白的空间中,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如果我们在西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仍旧会被认为是一种抄袭。
寻找设计的根
当时我在意大利遇到了我人生中很重要的两位合伙人,他们是来自德国和塞尔维亚的设计师。我们三个人一起回到了杭州余杭来寻根。我们想找到我们设计的根到底在哪里。
这张照片是我们三个人在传统手工艺纸伞作坊的合影, 这是在余杭的一个油纸伞作坊。
大概六七年前我们回到余杭,开始了和油纸伞作坊合作。
当时的想法是希望把油纸伞重新带回到我们的生活之中,所以要重新设计油纸伞。
这是我们设计的新版油纸伞,这把油纸伞仍然没有被大众所使用,但是我们的脚步没有停下来。
在油纸伞的糊伞工艺中,我们找到了灵感。我们当时想,糊伞工艺如果不是糊在一个平面上,而是在一个曲面上,就可能创作出其他的东西。
后来我们开始用糊伞工艺做了一把椅子,尝试看看糊纸工艺是不是可以支撑一个人的重量,最后我们做到了。
之后我们把这把椅子带去了米兰展览,这就是为了告诉米兰,我们找到了我们创新的根。那把椅子让我们获奖了,虽然我们获得的奖项非常小,但很有意思。
在那个仍然不允许中国品牌进入的米兰设计周上,他们把设计师展区最高的奖第一次颁给了中国的设计师,颁给了那把椅子。
我们的创新应该回归本土手工艺
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信号。
意大利人,乃至全球并不是一直在诟病中国的抄袭,其实他们是希望中国提出自己的东西。 我们的创新应该回归到自己的本土,回归到自己的手工艺上。
我在米兰留学的时候,本来读的是汽车设计专业。当时的梦想是当法拉利的汽车设计师,但当我到了意大利学汽车设计时,才发现这辈子都不可能进入法拉利,即使进去了也不可能成为一名汽车设计师。
原因是什么?因为法拉利所在的这个小镇,几乎所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