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拍 一个东北农村的年味

去年正月初二,我们“东北过大年拍摄组合”,选择了饶河县小南河村,定点系统拍摄了三天过大年的题材。不但拍摄到了我们理想的过大年的民俗,还深化拓展了题材,拍摄倒了我们多年没有实现的好镜头。最主要的是这次在一个村子拍摄到的过大年题材很丰富。如果说一个露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这次一个村的题材拍摄,基本囊括了东北乡村过大年的习俗。
我们“东北过大年拍摄组合”最早是在2001年开始,每年正月初二开始,到休完年假的几天里,以黑龙江省境内为拍摄地,有计划按地区推进,集中时间和力量进行“东北过大年”的专题拍摄。在题材上,我们即是集体创作的过大年民俗专题拍摄,但每个人也有自己的专题分系列。十几年来,我们除了某人因为特殊情况不能够参加外,也吸收新的力量参与拍摄,但始终保持骨干力量的稳定,保持纪实拍摄风格题材的专一和发展。这期间,我们走遍了黑龙江省40多个市县、不少于50多个乡镇、挑选100多个村屯进行选重点特点人家拍摄。一台车保持三到四个人,走行了20000多公里,拍摄照片数量每个人都达到20000多张,集中重点全面的记录了东北过大年的民俗风情。我们还于2012年在平遥国际摄影展览上进行了《东北过大年》的专题展览。
今年我们拍摄原计划剩下最后一个地区,就是大兴安岭漠河北极村地区,因为有事情时间短不能再驱车出行,只好安排就近拍摄。当时为此计划颇伤脑筋,害怕多年的题材拍摄断线耽搁,还有就近没有什么拍摄浪费时间的问题。后来我们选择了饶河小南河村拍摄,是因为这里正在打造乡村摄影基地,这给了我们拍摄的前提条件。而且我们觉得时间短,可以实践一下定点拍摄过大年的民俗方法。实践证明,我们的决策是成功的,当然,成功是有一定机遇和基础条件的。这是因为:
小南河的风水好。小南河村位于饶河县大顶子山下,这个大顶子山可是名山,你没有听过郭颂在著名歌曲里唱到:“大顶子山吆、高又高,我们赫哲人在这里打獐狍;不怕冰天雪地、猎歌唱到白云霄”。村子两边有东河和南河两条河流水域流通,有山有水,有起伏不平的山地和盆地小平原,村子坐落在半山腰上,看着就那么好看。我说这里适合拍摄,有摄影风水。村子了现存很多早年的“木刻楞”的老房子,这个可是宝贝,吉林的一个村子因为有几栋老木刻楞房子,选入了中国古村落名单,一次就给建设修缮费300万。而木刻楞老房子在村子中间靠南的地方自然形成了老房区一景,很多老房子都有散落和圈起的大院,很多园子里圈起了一圈圈树枝杖子,周围散落一些古老的农具,不时有自由自在觅食溜达的鸡鸭。正值正月里家家红灯高挂,炊烟袅袅,远看村子背靠大顶子山下,在冬季的茫茫白雪映衬下,好一副白山黑水的北国风光水墨丹青画。不用摄影家的刻意构图用光,这里天那么蓝,雪那么白,你拿个什么相机和手机就能拍摄出野性原始的风光片。
小南河的历史好。小南河建村比较早,早年在晚清的时候,这里就是著名中外的大清国毒品种植地。为了运输这些大烟“福寿膏”,各种船只从哈勒滨松花江顺水而下进入到黑龙江,再从黑龙江转到乌苏里江逆水而上,经过几个月才能够到达饶河。那时,这里可是一块风水宝地和冒险家的乐园。就是现在,这里山林里还时常有百十多年前遗弃的大烟地。到了日伪时期,小南河成了小日本侵略中国并屯的部落,把周围的村屯人员集中到小南河,周围建立围墙,用一个日本人一杆枪和一个汉奸一条狗实行残酷的监督管理。就这一个日本人有生杀大权,可以随时枪毙“不良民”,结果最后这个日本子一家真被“不良民”的抗联给杀了。还有,这里是抗联活动抗日的红色区域,第七军的军长就牺牲在村东头我们拍摄村子全景的小东山上。这里有很多真实等待挖掘的古老神奇的故事,不用现编,不用文人描绘,几个故事就把客人能听入神了。
小南河的民风民俗好。凡是到了这里的人,都被村子里家家户户的热情好客所感染,不管你走到哪一家,甚至于在大街上遇到每个人,都会对你热情客气,文明礼貌,好像经过专门训练一样,这在这个比较偏僻的乡东北村是比较少见的。尤其是当进入每一家的时候,都会拿你当亲人一样亲情接待,拿出最好的吃的东西招待你。虽然这里距离县城稍远一些,生活条件还很屯,可乡亲们会把他们最好的“年嚼过”拿来招待你。小南河的人大都是东北闯关东百年聚集在这里,形成了固定的人文文化。小南河的人全:外出打工的人少,人们还都坚守古老的种植土地,这里男女老少都有,是个有血有肉,生气勃勃、热气升腾的村庄。还有小南河因为古老:有古老的历史,有那么多故事:还有小南河有民俗:因为偏僻、不是穷乡僻壤,但是属于半森山老林。所以它保留了很多东北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一些民俗民风。比如老房子、老磨盘、老鸡窝、老烟袋,老仗子、老棉袄棉裤棉帽子、老牛老马车和马爬犁,还有几辈子没有变的老作坊和老人们的老讲究生活习俗。这些都是摄影家和驴友们取之不尽拍摄不完的题材。特别是这里老乡不管你叫到哪一个,都会不讲报酬地陪你拍摄到完。我们到觉得,拍摄多少照片到不重要了,大家在拍摄中形成的真情实感到成了难舍难忘的亲情。
小南河的特产好。小南河有特殊的地理条件,背靠大顶子山,山上有10几种独家山货。独家就是大顶子山上的,这里是特殊气候和纬度,我吃过东北那么多山珍野味,唯有这里的独特味道,比如东北特产“珍蘑”,这里的蘑菇就滑嫩超越其他;百十元一斤的梅菜,这里鲜嫩入口和新鲜的一样,是防癌的最好绿色食品。日本原子弹被炸的地方什么都不生长,就这个东西不怕;正月里吃的“刺老芽”和春天采下来刚用水焯过一样鲜嫩有味道,我们真感觉这里的山菜奇特。这里的东河南河小,却是山泉水和不冻河,也盛产林蛙和小河鱼,在应季的时候吃一口养殖的林蛙和天然的小河鱼,那可是纯绿色天然食品美味。这里的猪叫家猪,是不喂饲料专隈粮食的猪,这个家猪肉是每年人们过年必备自己吃的。可惜我们没有拍摄到杀年猪的场景,这个一般都是在入冬11月份就杀完了。还有满地溜达的小笨鸡和鸭子鹅,那是喂养粮食的纯绿色,这个我们都有幸品尝到了。我当时的感觉是,“不吃不知道,一吃就是不一样”。
小南河旅游资源好。小南河周边可是旅游胜地,距离这里不到几公里就是中俄边境,可以游船观赏拍摄中俄界江风光,下船到界江柳树岛野炊,观看赫哲族滩地传统捕鱼;江边就是闻名中外四排赫哲族民族乡,可以参观民俗村和民俗表演,还可以品尝赫哲族全鱼宴;距离20公里的饶河县周边有三江湿地月亮湾湿地和大桥东湖湿地,再深入下去,可以去原始的完达山乌苏里江森林公园,能看到这里完达山特有的沿线百公里的白桦林,还有闻名中外的珍宝岛和珍宝岛湿地景观和小木河湿地景观;尤其是春季的乌苏里江开江时,当冰冻一冬的大江,在春风的震裂时发出震人心魄的巨响时,冰冻的大江在炸裂中流淌,一泻千里的冰块,雪白的和蓝色交融的大江,一睹芳容的自然奇观,那才是撼人心魄。我一生只见过两次真正的开江。一次是松花江,一次是乌苏里江。如果让我说什么体会感觉的话,乌苏里江没有污染的清纯洁白,真让人肃穆起敬、难以忘怀;乌苏里江的冰排排山倒海,足以让然惊心动魄、荡气回肠。
因为小南河有这么多故事,所以今天小南河就有了这么多的积存和可贵的民俗民风,就有了我们可大拍特拍的厚重有真情的东北年俗题材。先说村屯的年俗风光,每个村子和地区在过年的时候都会帖对子、挂红灯、插花束,形成了不同地区不同村屯的年俗风光。小南河村的年俗风光特点是,家家挂灯灯笼多而成片,站在小东山拍摄全村夜景,一目了然、大气红火,再加上燃放礼花鞭炮,气氛喧嚣喜庆。村子靠近大山空气清朗,早晚红灯映照村景幽静兰黛,别有韵味。小南河村因为是在打造摄影基地,有很多利用的老木克楞房子拍摄,还有一些旧农具和院子杖子拍摄,有原始古朴自然的味道。
最主要的是民俗活动拍摄要抓住特色和重点。东北乡村很少有南方那种祭祀、祈祷、庆祝等大型民俗活动,过年一般都是以家庭为主。而这里的人们家庭过年内容大都是团聚拜年、吃喝玩等,这样拍摄的范围小,故事性和震撼性就少了些。所以我们就在这些方面入手突出重点,表现故事,展现风情,以小见大。比如过年的团聚,一家一户十几甚至几十人包饺子,是东北过年大家人家的特点,人们讲这是“不图于打鱼,就图希个看热闹”,意思就是人多包饺子不在于包和吃,要的是一家人一年就聚会一次,要的是团团圆圆聚会的气氛和热闹亲情。还有包很多的饺子人多还要吃一个正月,多的好存储那就是要放到外面冻起来,这些特有的场景就是体现东北过年具有特色的民俗,而众多人吃饺子的场面更有特点,这都是人们猎奇希望看到的景观。所以这样的题材我们都突出拍摄。
“拜年秧歌”是东北几乎要失传的民俗,近年来在全民锻炼中有点恢复,但是原滋原味的拜年秧歌少了,多了些商业性。怎么样体现农村的拜年秧歌特色,那就是走进家家户户民房的秧歌,走在村野雪路上的秧歌,还是那种激情真情豪放乡村野性的秧歌。这个拍摄不用导演,只是场地我们由原来的村委会大道和广场转移到家家户户,即呈现拜年秧歌的故事性,同时又免费拜年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当然,还有类似这样的民俗,原来还有一些,但是表现的味道少了或者变味的,我们在拍摄时尽量注意故事性和真实性的再现。比如车马爬犁,村子里安排的马拉爬犁是供游人坐骑的,赶爬犁的老板子和马爬犁都打扮的很时髦,这就要注意原始拉脚的马爬犁的味道,尽量安排不要拉游人,改为拉秧歌队。还有爬犁是雪地运输工具,要注意还原在雪地里拉爬犁的情景,这才是东北特有的东西。
东北农村目前有很多已经消失和即将消失的民俗,消失的比如老磨盘、扒苞米、过年的祭祀烟筒和灶王爷等。即将消失的还有每个村子目前还都有一些传统作坊,比如豆腐坊、酒坊、油坊等,有很多都是季节性的,这些可是东北民俗的精华,这些都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科技生产工艺的提高,都将逐渐消失。小南河目前仅存一家半传统半机械的豆腐坊,我们专门拍摄了一个半天。在小南河村还保留一些老磨盘,当然人们不再用它老磨米面,但作为农家饭可以用老磨拉些粗粮食用,这是很好的做法,同时这也是很好的真实民俗再现。还有人们冬天屯亲相聚扒苞米是老传统,东北人猫冬没事干扒苞米,“讲瞎话”(民间故事)。现在人们虽然用机械脱粒,没有了人工扒玉米粒的生产过程,但还有一些人家种植火苞米自己人工扒苞米,用于爆米花,尝鲜哄孩子。那么这个过程完全记录下来,用以还原过去扒苞米失传的民俗故事场景。还有东北的“三大怪”里的大烟袋,到东北的都知道“三大怪”,而里讲的“十七八大姑娘叼个大烟袋”,可有谁知道这里描绘的大姑娘是纯属北方土著民族满族和赫哲鄂伦春等其他6小民族,而整个东北是闯关东的历史和原土著民族的融合,才形成了特有的东北民俗,这里还有山东、河南、直隶河北等地方的特有民俗呢!这样融合起来,烟袋就有了长短和男女之分了。还有,即使是满族的大烟袋,也是男人才抽大烟袋,包括皇上和和他的大臣纪晓岚。过去哪有卷烟和烟纸,都是烟袋,这样屯子和堡子里的屯亲聚集在一起,抽烟的多,烟袋也多。发展到现在,烟袋少了,习惯抽烟袋的老人也少了,但还是有一些抽烟的老人,把他们聚集在一起叼起老烟袋,不又是还原了过去那些老场景故事了么?当然,此情此景今非昔比,因为现在的家具环境服饰都有很多变化,拍摄时注意环境的交代和躲避,不能不懂民俗拍摄穿帮,还有按照自己的想法随意胡乱导演,拍摄成不伦不类的伪民俗和假民俗。
这次小南河定点过大年民俗实践拍摄,一是按照纪实民俗摄影的真实性原则,拍摄了村子过年的村风村貌,还有还有一些保存较好的传统民俗,同时实践拍摄了一些故事性的还原镜头,这些场景还原拍摄,事件是真实性的,人物及其环境是真实性的,也就是说,这些时间和故事在此之前之后还在发生的,不过是时间和空间上的安排是提前和托后的,有的人物是现场不够临时现聚集的。这些并不违背民俗拍摄的原则。最主要都是,我们在一个村屯定点拍摄到了东北农村过大年的各种民俗,这是这次实践的成功。如果今后每年再挑选一个另具特色村屯拍摄,还会丰富东北过大年题材的完整和成功。
红灯高挂,炊烟袅袅,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