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国家强力推动七大战略 释放万亿级巨大潜能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范恒山出席2017央视财经论坛暨中国上市公司峰会并致辞。他指出明年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的态势有望继续保持;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望持续提升,经济运行的品质将继续朝好的方向加快转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等发展七大战略,每一个战略的实施都意味着数以万亿计的巨大潜能的释放。
以下为致辞全文。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非常高兴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做发言。下面,我重点就国家宏观经济形势问题谈些认识和看法。
今年以来,党和政府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适度扩大总需求,加强预期引导,深化创新驱动,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国家经济运行平稳、结构趋优、动能转换、效益提升的态势更加明显,经济发展韧性不断增强,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好于年初预期与去年同期。在总量不断增大的情况下,经济在中高速增长平台上保持稳定运行,前三季度gdp增长6.9%,有望较好完成全年目标。就业状况持续改善,前10个月城镇新增就业1191万人,提前完成了全年1100万人的目标;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8个月低于5%。高校毕业生、去产能富余职工和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好于预期。前10个月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温和上涨1.5%。国际收支明显改善,外汇储备连续9个月增加。消费升级迈出新步伐,前10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3%。有效投资持续发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3%。
二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取得新进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效果显著,钢铁、煤炭去产能5年目标已大头落地,“地条钢”产能出清,防范化解煤电产能过剩风险任务深入落实;10月末商品房和住宅待售面积分别下降13.3%、23.3%;企业杠杆率稳中趋降,10月末规模以上工业资产负债率同比下降0.5个百分点;今年新出台的减税降费措施将为企业减负超过1万亿元;补短板既重硬设施又重软能力建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迈出扎实步伐,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
三是创新驱动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有力有效。创新型国家建设成果丰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实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持续迸发,在孵科技型小微企业达13万家、带动就业超过210万人。制造强国建设和服务业创新发展交融并进,前三季度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1.3%、7.8%。市场供求关系改善,实体经济运行情况好转,前10个月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23.3%。区域和城乡发展协调性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有力有序有效推进,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取得积极进展,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格局基本形成;四大板块互动增强;城乡发展提质增效;重点功能平台引领效应凸显,形成了一批新增长极和增长带。
四是改革开放深度广度不断拓展。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突破,“放管服”改革激发全社会发展活力效果显著,前10个月全国新登记企业日均新增1.62万户。国企国资、产权保护、财税金融等基础性改革深入开展。投融资、价格改革持续深化。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引领开放型经济优化发展,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重塑中的作用凸显,“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对外贸易较快增长,前10个月货物进出口额增长15.9%,出口和进口增长11.7%和21.5%。利用外资结构优化,前10个月实际使用外资6787亿元,同比增长1.9%。非理性对外投资得到抑制,前10个月对外投资863.1亿美元,同比下降40.9%。
五是重点领域风险得到较好管控。财政状况总体改善,前10个月财政收入增长9.2%、同比提高3.3个百分点,为2014年以来同期最高增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控积极稳妥推进。金融运行总体稳健,宏观杠杆率趋稳,10月末m2余额增长8.8%,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比年初有所下降,银行资金空转继续减少,债市融资功能逐步恢复,股票市场首次公开发行(ipo)数量增加,外汇市场运行平稳。房地产市场运行总体稳定,房地产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个人住房贷款增长较快的势头得到遏制,10月份70个大中城市中一二三线城市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价格同比涨幅继续回落。
六是一大批惠民举措落地生效。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力实施,全年1000万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任务有望如期完成。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经济增长,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5%。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社会事业和产业加快发展。保障性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前10个月棚户区改造开工600万套,完成全年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生态环保督察问责重拳出击。污染防治三大行动全力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建设深入开展。能源结构优化和节能降耗成效突出,前三季度单位gdp能耗下降3.8%。
总的看,今年以来中国经济运行稳的基础更扎实、进的动能更有力、好的趋势更明显,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社会大局保持稳定,稳中向好态势不断巩固发展。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能够顺利完成,我国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明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经济工作十分重要。
我国发展仍将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除了拥有物质能力强壮、人力资源充裕、产业配套齐全、市场规模庞大等基础条件外,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还具有许多有利因素。一是进入新时代确立新方位进一步廓清了经济发展思路和行动方向。今天,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公关期,正在加快推进,需要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这将不断提升供给质量和推动消费升级,共享经济、绿色低碳、现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产业将快速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健康等服务消费将持续活跃,从而推动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形成供需良性循环,为经济发展提供强大内在动源。二是改革开放深入推进将不断激发市场活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完善和全面开放新格局逐步形成,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将更好地发挥,市场主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将得到进一步激发,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将不断提升,从而将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增强创新力和竞争力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完善有助于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我国坚持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健全宏观调控政策协调机制,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有助于从容应对可能出现的国内外各种挑战,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明年我们将开展“十三五”规划中期评估,能够进一步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四是前期出台和即将推出的重大改革与政策的效应将不断显现。近年来,为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陆续出台了推进“放、管、扶”改革、大力减税降费、实施“十大扩消费行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开展自贸区试点等一些列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下一阶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三大攻坚战、推进“三个变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等,还将出台一系列重大改革和政策举措,其效应将不断释放、加速显现,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有力支撑。五是一系列重大战略的深入实施将释放新的发展潜能。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乡村振兴、区域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军民融合发展七大战略,这中间每一个战略的实施都意味着数以万亿计的巨大潜能的释放,也意味着巨大发展空间的拓展。还要指出的是,明年世界经济复苏态势有望延续,外需对国内经济增长呈现出积极推动效应。当前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增速均有所加快,美国三季度gdp环比折年增长3.3%,达到3年以来最高水平,俄罗斯、巴西已分别连续3个和2个季度正增长。imf、世界银行、经合组织最新预测,2017年世界经济增长3.6%、2.9%、3.6%,较上次预测分别上调0.1、0.2和0.2个百分点。比较前几年外贸负增长,外部市场的这种变化,无疑有利于助推我国经济发展。
当然也要看到,明年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一些风险隐患仍然需要高度重视。从国际看,国际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增多,美国、日本股市风险不断积累,美国推进税改、加息缩表也可能对全球产业布局和短期资本流动带来外溢影响,地缘政治矛盾更趋复杂,全球经济金融动荡可能加剧。从国内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成本较高等较多制约,企业生产利润仍处于恢复性增长阶段,支持创新的政策体系仍待健全,劳动生产率、资本产出率、全要素生产率等仍然偏低,财政金融等领域风险仍较突出,“黑天鹅”、“灰犀牛”事件风险并存。这些都需要我们保持战略定力,增强忧患意识,有效应对好各种风险挑战。
总的来看,明年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较强,稳中向好的态势有望继续保持,不会出现大起大落;发展质量和效益有望持续提升,经济运行的品质将继续朝好的方向加快转变。
实现明年经济稳中向好的目标,必须继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全面做好各项工作。其重点,一是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不断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二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着力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逐步缩小区域发展差距。三是立足于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坚决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四是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五是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六是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总之,我们要多策并举、多管齐下,全面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发展活力,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谢谢大家!
(本文编辑:实习杨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