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注册“头条号”写的第一篇文章,如果不出什么意外,不管以后会发生什么,这一篇我不想删除。
自媒体《扒叭八 》作者:高海涛(叭哥)
时光飞逝,2011年11月毕业于一个二本学校的我回到了家乡——
一个东北的小山城,一个全国的四五线城市。
考入了家乡的电视台,纯粹的本专业,开始了媒体人的生涯。
刚刚毕业的我曾在深圳、沈阳工作过几个月,你说混不下去也好,你说没有坚持下来也罢,其实这些也确实是小的不能再小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现在回首往昔我不愿提,毕竟那是一个无言的结局,又何必再过多言语呢?
不过现在看来,也许离开一二线城市是一个遗憾。
2013年采访拍摄家乡的春季车展
回到家乡从民生新闻记者做起,小区漏水、供暖不热、抗洪抗旱、暗访社会现象等等这些常规性的新闻很快就习以为常,也感觉到可以帮助老百姓真真正正解决一些问题,确实是一件很开心很自豪的事!
那一年里,
曾遭到过被曝光人的围攻威胁;也曾很圆满的解决了双方的矛盾;曾不止一次的接收到市民所送来的感谢锦旗;也曾不止一次被所谓的“刁民”百般刁难
……
说到这,相信每一个民生新闻的媒体人都会深有体会。
而后的五年里因为工作的调动,从民生类新闻转入时政类报道,有一种正规军的自豪感,这种深意,每一个传统媒体人应该都明白。
政务活动、政策解读、会议纪要、走访调研等等这样的事情,总觉得离我当时的年纪很遥远的事情,没打招呼般的成为了我五年里的工作日常。
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当你觉得穿着一身运动服或者嘻哈装是自己最帅的时候,突然你的衣柜里充斥着各种西装白衬衫,那种懵逼……呵呵,不言而喻……
2016年采访拍摄“五一”假期雨中执勤的交警
不过现在回过头来再看,其实
我还是非常感谢这段时政记者的经历。
你问我为什么?
因为不经历高压的磨砺下永远不会成熟;因为经历了那种严谨的做事风格才会发现自己身上的学生气息依然尚在;因为见到了大场面以后无论遇到什么你才会微微一笑;因为在凤凰涅槃后才会看到“重新启动”的自己。
(看到这一些人可能会嘲讽道:你一个四五线小城市的人能见过什么大场面?没错,同理送给嘲讽者一句话就是:您在一线城市不也没近身过某些大人物么?至少奥运会点火那个貌似不是您……)
2014年4月我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采访廖静文先生
2016年是短视频井喷式发展的一年,这一年短视频自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扎根在各大网站、app以及直播平台。2016年下旬,好兄弟娄展鹏找到我谈起了短视频自媒体(5分钟以内),创意、剪辑、后期等等工作,我们两个绝对可以完成,虽然不敢说专业,但也不至于超级业余,最关键的是
我们有兴趣、有爱好、有热情!
看到了很多大咖们的视频后,我们决定一起打造属于我们的自媒体——《扒叭八》(这不算违规声明吧?)。
然而不出所料却也基本在情理之中的是,我们初期的几个作品基本石沉大海,就像漂流瓶一样不知道何去何从。好在我们没有放弃!不断地网上学习,研究平台,专研“前辈”,同时我们也从自身上寻找不足,每一次的更改都是设想了好久,想了又想,改了又改。
直到在某平台上第一次出现了50w的观看量的时候,说实话,当时我非常激动,眼泪虽然没有流出来,但是其实已经湿润了我的双眼……
“扒叭八”loge
其实注册头条号已经许久了,尴尬的是当时有一个具体什么功能我记不清了,一直没研究明白,然后就因为自身工作、写稿创意、多平台上传等多种原因,在头条号发稿的计划就这样逐渐搁浅了。
时至今日,也许我们错过了头条号的红利期,但其实回想起来这也只能怪自己当时懒惰了。然而这也无关紧要,
重要的是我们要坚持下去!
新媒体是一个朝气蓬勃的产业、惊喜不断的产业;
同时也是一个卧虎藏龙、大浪淘沙的产业。
每个人都如白纸一样,谁也不知道明天等待我们的是惊喜的时刻,还是平静的继续。
就像你追求一个女孩一样,表白了无非两种结果,但是如果连“表白”都没有,那注定什么也没有。
出身传统媒体,探索自媒体,拥抱新媒体。
最后我想用1994年的电影《阿甘正传》中一句经典台词结尾:
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s, 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无法预知下一颗是什么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