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与现状之前,首先要介绍一下心理咨询工作发展最好的国家------美国的心理咨询状况。个人认为,美国的心理咨询事业的形成与发展基本上代表了世界心理咨询事业走过的历程。
一、美国心理咨询的发展过程
1879年,德国莱比锡大学哲学教授冯特(w.wundt)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了。今天,心理学的发展有两个重要方向,一是基本理论研究,二是应用技术研究。而心理咨询就是应用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
美国心理咨询的兴起源于19世纪中后期的工业革命给人们生活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以及20世纪初美国社会改革运动和学校指导运动的兴起、公立教育迅速普及、心理测量的出现和迅速发展等等。心理咨询出现之初,并没有被人们视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正犹如人们对咨询一词的理解一样,许多人把它看做是学校的某些功能,或者把它与指导等同起来,认为它只不过是某种教育功能的花样翻新。的确,心理咨询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其专业功能、服务对象和范围,其所运用的原理和方法等,都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明确和丰富起来的。
1896年,韦特默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儿童行为矫治中心,从此,心理咨询开始正式与生活实践发生了密切的联系。
1908年,帕森斯在美国出版了《职业指导》一书。
1942年,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出版了《咨询心理治疗》一书,标志着现代心理咨询的开始。
1954年,美国成立了心理学会第17个分会——咨询心理学分会。
1955年,美国心理学会正式开始颁发心理咨询专家执照。
1963年,美国国会通过“社区心理卫生法案”。
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咨询得到迅速发展,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康复治疗中心、就业帮助等部门开始聘用心理咨询工作者,促进了心理咨询在教育系统以外的迅速发展。
1976年“美国心理健康咨询者”(amhca)学会成立,心理健康咨询者被纳入到专业学术组织之中,更好地确定了他们的职业角色和工作目标。
70年代中期,美国各州的心理学家考试委员会设置了更多、更为严格的限制性措施,推进了心理咨询人员的资格证书制度和开业执照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心理咨询的职业化进程。
1976年,弗吉尼亚州成为美国第一个通过立法,实行心理咨询执照制度的州。
1987年,“咨询及相关教育项目资格审查委员会”(cacrep)成为“高等教育资格审查委员会”(copa)成员,有权在学校/社区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婚姻家庭咨询与治疗、大学生人事治理等领域,为硕士和博士学位的心理咨询项目制定专业教育标准。
进入21世纪,心理咨询成为美国6大产业领域之一:第一产业(农业、采掘业等),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行业),第四产业(信息产业),第五产业(知识经济产业),第六产业(心理服务)。心理诊所也成为美国2万人以上的社区里5种常设机构之一(教堂、医院、律师事务所、学校和心理诊所)。因此,一个社区也有以下5种必备的常设人员:牧师、医师、律师、教师和心理咨询师。当前,美国现有职业心理学工作者25万人,平均每1千人就有1名心理学家。
应该说,美国心理咨询行业发展走在了世界前列。尽管美国政府和社会对心理卫生、心理咨询如此重视,美国心理咨询业如此发达,但是巨大的潜在的心理问题和需求仍难以解决和满意。2007年4月发生的美国校园枪杀案震动全世界,事后媒体披露:犯罪嫌疑人的老师和同学很早就发现了其性格中的暴力倾向,并曾请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协助,但遗憾的是心理辅导最终没能介入,当然这场悲剧就在所难免了。
二、我国心理咨询的历史
心理咨询在我国的发展并引起国人的留意还是最近几年的事情,然而,假如讲心理学思想的萌芽,则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孔子、老子等闻名人物。心理学的初步形成也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也就是“五四”运动前后,那个时候我国心理学受到西方和日本的影响得以萌芽,其中教育心理学发展的还是比较好的领域之一。1917年,北大陈大齐教授创立中国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1920年,中国第一个心理学系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成立,这都是中国心理学史的重大事件。陆志韦等人在1924年将比奈-西蒙智力测验引入中国,使得中国成为当时最早接受这种心理技术和思想的国家之一。20世纪30年代,丁瓒先生作为第一个临床心理学家,进入北京协和医院从事心理学工作。应该说,新中国成立前,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比较零散,虽然在职业指导、心理测量等方面开展过一些工作,但它们并不属于当今所说的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主流,而且也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所以很多学者都把建国前以及建国后到1978年,称为我国心理学发展的空白期。如,钟友彬1991年根据对国内外公开发表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把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发展分为:①空白阶段(1949年以前和1949~1978年之间)、②预备阶段(1979~1985年)和③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0年)。钱铭怡将新中国成立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 启动阶段(1949~1965年)
在这一阶段中只有少部分专业人员进行了零散的心理治疗工作。在此阶段影响最大的工作为50年代末、60年代初对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1958至1959年,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医学心理组)、北京医学院(精神病学教研组)和北京大学(卫生院及心理学系)合作,首先在北京大学对患神经衰弱的学生们进行了快速综合治疗,而后治疗对象扩展到工人、军队干部和门诊病人。这种疗法综合了医学治疗、体育锻炼(如学习太极拳、气功、跑步等)、专题讲座和小组讨论等形式,以巴甫洛夫学说来解释神经衰弱的病因,以解释、鼓励、要求和支持等方式对病人进行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后来又将这一疗法应用于精神分裂症、高血压及慢性病中,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疗效。80年代末、90年代初,李心天将此法作了总结和提炼,称之为“悟践疗法”。
2.空白阶段(1966~1977年)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心理学被斥为伪科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更是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当时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了一切,因此在1966~1977年,这一阶段几乎没有一篇心理学文章或一本心理学著述发表,故称之为空白阶段。此阶段,很值得一提的是钟友彬等人从70年代中期开始,利用业余时间秘密尝试采用心理分析疗法对某些神经症患者进行治疗。为此后钟友彬创立熟悉领悟心理疗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3.预备阶段(1978~1986年)
这一时期有关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文章开始在专业杂志上发表,虽然发表的数量不多,但究竟有了一个好的开端。这一时期还出版了一批西方闻名心理治疗家的著作,如弗洛伊德、荣格、弗洛姆、霍妮等人的著作。1979年成立了中国心理学会医学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各种不同形式的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讲习班、培训班开始在全国一些城市和地区陆续出现,这些讲习班、培训班大多属于启蒙性质,传授内容多为某些治疗(如行为治疗)的基础理论及基本技巧,而且时间较短。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精神病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开始设立心理咨询门诊,开展临床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三级甲等医院的评定条件之一是设置临床心理科;上海、北京的一些高校相继开展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1986年,北京市朝阳医院建立了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第一个心理咨询中心,从此,心理咨询工作在我国得以迅猛发展。这一阶段,从整体看,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工作的开展还不够普及,所采用的咨询和治疗方法较少(多为支持性疗法和行为疗法),且咨询和治疗的水平也有限,但仍在心理学界、精神病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为下一步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个别有识之士如钟友彬、鲁龙光等已开始进行所谓心理治疗中国化的努力,他们不断探索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心理分析、疏导的治疗方法。
4.初步发展阶段(1987年至今)
1987年以后,我国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事业进入初步发展阶段。公开发表的有关心理咨询和治疗的论著在数量和质量上较之以前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其中比较引人注目的是钟友彬所著的《中国心理分析——认识领悟心理疗法》、鲁龙光所著的《疏导心理疗法》和许又新所著的《神经症》等。中国心理学会和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3年颁布了《卫生系统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工作者条例》,同年,中国心理学会制定了《心理测验治理条例(试行)和心理测验工作者的道德准则》,这两个文件为我国心理治疗和心理咨询工作的规范化起到了较大的作用。与此同时,若干全国性的学术组织相继成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1990年11月在北京成立了自己的下属分支——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1991年初,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中的又一分支——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成立,中国心理学会于2001年11月成立了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这些组织成立后,积极举办国际性、全国性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组织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著作,培训从业人员,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普工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事业的发展。另外,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机构大量出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专业期刊也相继问世。
三、我国心理咨询工作的现状
1.社会对心理咨询师的需求量大
随着中国社会向商业化的变化,我们所面临的心理问题越来越突出,比如:人际关系、夫妻关系、父(母)子(女)关系、性、抑郁、恐惧、焦虑、嫉妒、自私、退缩、悲观等等,人们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对自身生存的威胁,已经远远超过了一直困扰于中国人的生理疾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统计:全球目前有2-4亿人口正在为抑郁症苦恼;大约20%到26%的女性会终生抑郁。据全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13亿人口中有心理障碍者占总人口的10%左右,而城市25%的人存在显性或隐性心理问题。其中,有各种精神和心理障碍的人多达1600多万,1.5亿青少年中受情绪和压力困扰的就有3000万人。而来自国际心理治疗大会的数字同样表明,中国大概有1.9亿人在一生中需要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当前,中国的青少年心理问题中自杀已占第一位。有相当比例的青少年呈现出敏感、脆弱、孤僻、焦虑等不正常的心理特征。而专业、正规的心理咨询师极度短缺。2007年对全国21个省(直辖市)的39个城市国民心理健康状况取样研究报告表明:11%—15%的人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可能具有轻度心理问题,应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2%—3%的人心理健康状况“差”,可能具有中度到重度心理问题,急需获得心理咨询与治疗。据此推算,我国需要进行心理咨询的人口数量巨大,这一特点决定了我国的心理咨询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2.政府对心理咨询事业高度重视
2001年8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现为: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委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试行)》。
2002年,心理咨询师被列入《国家职业大典》,同年7月,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宣布正式启动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资格培训鉴定工作。党和国家领导人非常重视,全国人大委员长李鹏题词“普及心理学知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副委员长吴阶平题词“开展科学心理咨询,增进人民心理健康。”
2003年,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启动国家心理咨询师远程培训项目,培养专业的心理咨询师。
2004年4月,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鉴定在全国正式进行。
2004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关心未成年人的成长,为他们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2005年5月2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国家权威媒体的身份从国家对心理咨询师的大量需求的角度进行宣传,题目为:《心理咨询师---新职业新创造》。
2005年10月,《心理咨询师国家职业标准(2005年版)》。
2007年颁布了《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员注册标准》(第一版)和《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工作伦理守则》(第一版)。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更是一次在全国范围内对心理咨询工作的宣传,在抗震救灾期间,心理咨询以及心理咨询师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由于政府重视、媒体宣传,国民对心理咨询已经有了比较客观的了解,特别是城市居民越来越积极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咨询持逐步接受态度。2008年零点调查公布的对北京、上海、广州、武汉等共10个大城市3254名常住居民的调查报告显示:存在心理问题时,35.1%人愿意寻求心理医生帮助,38%的人视情况而定,有26.1%的人明确表示不去看心理医生。以上数据表明,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心理咨询的宣传取得一定成果,越来越多的人可能成为心理咨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