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跟大家讲讲经济学上著名的段子!
在20世纪80年代有个经济学家不甘寂寞,准备在股票市场上小试牛刀。他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公司,专门向人提供股票投资的建议和代理股票的买卖。结果客户不是套牢就是割肉,亏得哭爹喊娘。而他自己的收入连租金水电都不够支付,在赔光了几百万美元之后,也只有惨淡收场,从此专心做经济理论及宏观经济趋势的研究工作,后来他混美联储,他的名字是艾伦·格林斯潘。
2007年8月,乔治·索罗斯,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金融大鳄,邀请了华尔街顶尖的经济学家和投资家,在纽约长岛最东端的南安普敦举办了一场午餐会。会议的主题是讨论:我们是否即将经历衰退,21个与会者中19人表达了非常乐观的看法。仅有两人不同意此观点,其中之一就是索罗斯。会议结束后,索罗斯更确信金融危机肯定会来。一年后,雷曼兄弟轰然倒塌,全球经历了二战以来最大的股灾,而索罗斯躲过了这一劫。
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宏观经济学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场面。伊丽莎白女王在世界知名学府伦敦政经学院的一次奠基仪式上问在座的一众殿堂级经济学家:为什么你们没有预测到金融危机?这不能不说是经济学的理论的一次失败。
当然,经济学家炒股也不都是亏钱的。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炒股生涯可以划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失败的,几乎全军覆没,后一阶段是成功的,斩获丰厚。在第一阶段,他的炒股观主要是基于传统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资买卖股票基于所谓“长期预期状态”。后来,凯恩斯发现经济的未来发展不可预测。于是凯恩斯改为把握未来几个月的行情走势。凯恩斯从来不把内幕消息看在眼里,有一次他说,如果华尔街的交易商不那么看重内幕消息的话,他们一定能赚大钱。凯恩斯在财务方面拥有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他自己的炒股秘诀就是仔细地审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那著名的股神巴菲特和他如出一辙。
凯恩斯用“动物精神”来描述人的非理性,正是因为他理解了人类的行为特征,才能在后半场剪别人的羊毛。凯恩斯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投资的“选美理论”,指出金融投资如同选美,在有众多美女参加的选美比赛中,大家各自投票,票多者获胜,猜中者获奖。你应该怎么猜?凯恩斯告诉我们,你不要猜你认为最漂亮的美女会赢,而应该猜大家、这些评委的心目中谁是最合适的美女。这就是所谓的选美理论。
关于经济学家的预测的话呢,我们的业界也会有一些比较有趣的事实。
比方说,你同时见到了这样的一个分析师或者经济学家,他们代表不同的风格;一个人呢,他可能逻辑都是对的,他说的都是头头是道的,而且符合我们经典的原理,但是呢现在他的结论可能是错的,那这种经济学家对你来说它的价值在哪里呢?
另外还有一种局面就是这个经济学家或者分析他的判断都是对的,可是他的逻辑听起来都是荒谬的,或者错误百出,那这两种分析师对我们的投资或者一般的大众来说,谁会更有价值呢?这确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那这也就是我们在预测的时候所遇见的风险。
那我们分析师里头有一个蛮著名的例子。一个新出道的这个分析师呢,当他第一次去见客户的时候呢,因为经验不足,所以他的分析通常只有30%的胜率,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他推荐的投资,成功的概率只有30%,这个分析师受到了投资人的巨大的欢迎,每次他来做路演的时候,大家都是倾巢而出,认真的听他讲每一段和每一个相应的决策,他觉得受宠若惊,为了对得起这些投资人,能够真正的回报这样一些看重它的客户,他做了非常大的努力。他去念了这个博士、mba,学了更多经济学的知识,因为他想提升他自己预测准确的概率。最终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成功地把原来只有30%的成功概率提升到了接近50%,这时当他再去给客户做路演的时候,他发现客户就像突然变了一副嘴脸,没有人再愿意搭理他,他觉得非常的奇怪,也觉得非常胸闷,为什么我提高了我的预测的准确度,让大家不再搭理我了呢?因为很简单,当他的预测准确程度是50%的时候,等于没有提供任何价值,而当他的预测程度是30%的时候,所有的投资人可以把它视作为一个反向指标,也就是按照他说的反的方向去做,就一定能够获胜,这就是一个非常尴尬的例子。
其实,预测的问题并不是经济学独有的,自然科学虽说比经济学靠谱,但是科学家也经常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比如剑桥大学的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霍金,他被看作是继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物理学家之一,被称为“宇宙之王”。科学史上围绕黑洞有过4次著名的赌局,霍金参与了3次,但很遗憾,他都输了。霍金最新预言是:地球将会在2032年受到小行星撞击,这次撞击很可能引起世界末日人类将在2032年毁灭!霍金称这次的小行星的威力是地球上曾经发生过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威力的100倍。相当于3000多颗核弹同时爆炸的威力!那我们就要拭目以待了。
那为什么我们的预测经常会不那么准呢?因为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论有着比较大的差异。我觉得任何的预测都是在做一些冒险。比方说,我们有一个蝴蝶效应的说法,所谓蝴蝶效应,就是在南美洲巴西高原上的一只蝴蝶,它微微扇动了翅膀,都有可能造成另外一个大洲上的一次风暴。所以,我们恐怕不能对预测太认真。也不能仅仅用预测的准确与否作为判断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其实,每一个结论都有其存在的前提,都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得到的。而大家,或者说大众,往往喜欢断章取义。
整体而言,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在预测上要比自然科学犯错的概率更高一些。这主要是由于二者方法论的差异引起的。自然科学研究的是实体世界。原则上来说,世界是客观的,从而是可以认知的。但社会科学却不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自身构成的这个社会,研究的是我们自己。但是大家也不用太灰心,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认识自己。就好比我们要描述自己站立的位置时,我们需要找相应的参照物,参照物越多,位置描述就越准确。这就说明了在看待一个问题时,需要从不同的视角去把握,如此才能把问题看得更清楚。
经济学有一个非常经典的假设,在前面的课程中大家也都感觉到,就是人的一个理性。人的理性是作为分析的一个起点。但是我们必须问自己,我真的是那么理性的吗?我们真的是那样每分每秒精于计算,或者辨明是非的吗?可能并非如此。
举个例子,很多的行为经济学的这些论证显示,我们对待损失跟盈利的态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样是500块钱的损失或者说是得利,我们通常觉得损失所带来的一个负面的效果,会大于同样金额所带来的正面的效果。也就是说,人天生可能是厌恶风险和厌恶损失的。那么这种不对称性,就使得我们对金融资产的未来前景的判断可能就会发生所谓的偏移。
同时,即便我们的每一个人,是理性的,也会引发群体的不理性。比方说我们所看到的,股市上的羊群效应:可能每个人都觉得这支股票的估值是合理的,所以每个人都在买入,那不断的买入就会导致它的估值最终偏离了他应该有的一个价值,所谓引发的羊群效应。而当这个损失发生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我应该出场,我应该出货、清场,但是,所有人都一块这样做的时候,你会发现,就像着火的这样一个房间,没有人能够真正的夺路而逃,因为门已经被着急逃跑的人群所挤坏。
那么我们可以看一下宏观经济学预测的一些主要的方法,其实我们通常愿意把经济学视为一种归纳的科学,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科学的发展和经济学自身的发展,我们也比较喜欢一种演绎的体系,也就是我们通过一些抽象的模型或者方法来描述各个经济变量之间一些机械的甚至是物理学一样精密的一些关系。
当然,这样一些抽象的模型有着它自身的美感,但是由于抽象掉了太多的真实世界的因素,当他们来做未来预测的时候,他的结论就显得相当的骨感。那作为归纳科学,他的问题就在于我们通常是认为过去所发生的这样一些事件,会不断的重复,而不断重复构成了我们的规律,而且这些规律就指导我们做进一步的研究和预测,所以很简单,大家通常会假定过去所发生的事情,会以一种线性外推的方式发展或者进展到未来,这显然是不对的,因为尽管整个世界看起来它是进化过程是缓慢和渐变的,但是正是由在关键时点上所出现的重大的事件或者重大的变化,才是引发整个范式变化的最重要的催化剂,而这使得一贯按照经验所得预测的未来将会发生本质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是真正分析的价值所在。
最后,我们来做一个小结。经济学呢并不神秘,他只是一个视角,是一个分析工具,它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一些现象。而这些现象往往很难用其他学科进行合理的解释。当然,就像著名的英国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说的,学习经济学,你还能防止被经济学家忽悠。我的看法是,预测是高风险的,但是不预测风险可能会更高。
各位朋友好:我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教授、助手陈达飞博士共同讲解的复旦《经济学原理》课已经正式上线了,正值123知识狂欢节,今天可以领取5折优惠! 这门课是面向社会大众的通识课程,没有经济学基础的朋友也可以听得懂。
菜单选项:喜马拉雅首页 -精品-商业财经,即可查看!也可以直接在搜索栏输入 “复旦名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