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搏击18年,最值得记忆的15个瞬间|搏击行业大事记

2000-2017年,新世纪的起点至今,我们伴随中国搏击走过了跌宕起伏的18年。
历史不会自我发声,于是我们记录下这些年的足迹,希望从中梳理出中国搏击成长的脉络。
01
伴随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的诞生,“柳腿劈挂”、“白眉大侠”等擂台侠客们带着中华武术的自豪感从小说走进现实,为体育竞技平添了一份浪漫。
难能可贵的是,散打王没有照搬国外赛制,在规则、打法、观赏性上都自成一派。虽然以打点为主,但充分发挥散打技法丰富、灵动多变的特点,总决赛更是各级别王者的统一战。这种江湖感十足的“去级别”化建立在武术以小博大的技法和计分特点之上,75公斤级柳海龙以小博大击败100公斤的任彦兵,成就格斗史上不可复制的经典。
此后散打与高度职业化的泰拳多番交流,让散打技术快速发展,在对抗性、观赏性上都一日千里。散打王诞生,自此功夫从银幕中走下,从体制内走出,散打不再是金牌游戏,不再是锦标赛场上的自嗨,而是观赏性极强的拳脚江湖,成为中国搏击行业的开拓者。
02
如同蝴蝶的翅膀掀起大洋彼岸的飓风,散打王彻底搅动了中国武林江湖,武林风应运而生。2004年河南台打造特色搏击栏目武林风,不同于散打王依靠体制内资源的高举高打,武林风扎根市场,充分挖掘民间的武术梦想与活力。百姓擂台走出了王洪洋、一龙等未来大放异彩的明星,给很多心怀武术梦想的人一个圆梦的舞台。
由于缺乏资源,武林风早期做的大量尝试,如今看来颇为稚嫩,但武林风如同一个种子,在散打王消失之后生根发芽,用自己的方式在市场上汲取营养,最终成为百姓喜闻乐见的栏目。
作为一档电视栏目,武林风以收视率为衡量标准,在发展过程中走过的弯路,其实是不同时期中国观众喜好的直接反映,从武侠式包装、山寨金腰带,到今天的西提猜制霸拳台,武林风与观众一同成长,不断自我颠覆,这是武林风的坚持,更是市场的选择。
03
散打王获得的成功出人意料,散打王的“突然死亡”更是令人意想不到。由于投资方德隆集团崩盘,散打商业帝国砰然倒塌。此时散打王品牌已深入人心,拥有柳海龙、宝力高、郑裕嵩等一大批搏击明星,一切都似乎刚刚开始,但却戛然而止。
散打王时期大量的对外交流,令散打技术产生了新的分支,在保留丰富技法的前提下,更注重对抗与打击力度。但当散打王停办之后,一代名将风流终被风吹雨打去,没有了技术的迭代和发展,散打竞争力甚至出现倒退,穆斯里穆成为后散打王时代最响亮的名字。
散打王一停就是13年,13年来搏击市场日新月异,散打这项最具中国特色的搏击项目却长期缺席,最优秀的散打运动员也只能在自由搏击规则下偶尔带来惊鸿一瞥。散打重回体制,关起了市场的大门。散打王如同夜空中的流星划过,带来了希望,带走的却更多,留下的是一声叹息。
04
当武林风还在摸索时,邹国俊一手打造的英雄传说找到了新的方向。从技术体系到赛制规则,英雄传说都与国际接轨,第一个引入k-1规则,康恩、徐琰成为第一批冲击世界舞台的中国职业拳手,雅桑克莱、佐藤嘉洋、“美丽死神”奇斯辛柯、“希腊铁拳”迈克·赞比迪斯等顶级高手走上英雄传说赛场。
英雄传说从不以胜败作为价值导向,同样英雄传说的价值也并非是诸多“第一次”。英雄传说影响了未来十年搏击发展的方向——采用国际通用规则、引入世界公认高手,与世界无缝接轨,在世界版图内争夺属于自己的光荣与位置,造就了今天中国搏击行业的样子。
英雄传说如同一颗子弹洞穿了多年来中国搏击紧闭的大门,从这个洞口人们看到了一个广阔的世界,见识到另一种可能。从此中国搏击开始发足狂奔,拼命追赶。这一追,就是十年。
05
在张铁泉之前,ufc赛场都是“别人家的孩子”,拳迷要么羡慕,要么仰视,ufc跟中国的关系,只有李小龙作为“mma之父”的荣誉。
悉尼acer arena穹顶体育馆,张铁泉ufc首秀以断头台48秒绞晕杰森·莱因哈特。低调的张铁泉对自己的表现仅仅是一句“还行”,但就如丁俊晖的成功引发人们对斯诺克的热情,张铁泉的胜利也让ufc在中国升温。
32岁走进ufc的张铁泉注定不会是成绩最好的拳手,但他身上有着更多意义:对于中国拳迷来说,ufc八角铁笼内终于有了中国拳手;对于ufc来说,也想在这个不善言辞的草原硬汉身上探索中国mma的市场。
缺少赞助、休息时没有凳子和水、接连的失败,张铁泉的ufc之路并不平坦,但他硬是咬牙坚持为后来者趟出一条路,相继将李景亮、闫晓楠送上ufc赛场。从张铁泉走进ufc那一刻起,中国拳手再不缺席顶级赛场。
06
在云南昆明主场,熊朝忠鏖战12回合夺得wbc职业拳击迷你轻量级金腰带,成为中国首位职业拳王。对于中国拳击来说,这是历史性一刻,对于中国拳迷来说,这是一段传奇。矮小的身材、贫苦的出身、卑微的矿工、不懈的努力,熊朝忠身上几乎浓缩了所有励志元素,这个身高155公分的男人挥动拳头,一击命中命运的咽喉。
但传奇不可复制,熊朝忠的成功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也让人看到了职业拳击的商业价值。由于市场环境影响,此后的中国职业拳坛愈加浮躁,世界拳击组织虎视眈眈,追求一夜成名者涌现。邹市明挟两届奥运冠军之势进入职业拳坛,拿到金腰带之后却争议不断。虚假拳赛、伪造战绩、谎言和官司,中国拳击在熊朝忠之后,因为急功近利而进入了低谷。
人们不禁怀念起那个因为热爱而挥拳的矿工,怀念起2012年11月24日,对于拳迷来说,那是中国拳击最“阳光灿烂的日子”。
07
作为国内投资领域重量级机构,idg早期投资昆仑决,展现出对于中国搏击未来市场的看好,这是资本市场进入搏击领域的“第一枪”。5个月后46号文发布,更让体育产业成为一块涂满奶油的大蛋糕。
由于资本介入,大批赛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搏击赛事频率、影响力、明星咖位上都全面升级,“融资烧钱做ip”成为搏击行业听到最多的话。但“泡沫说”与“金矿说”也一直作为硬币的两面被争论不休。尽管有“估值虚高、商业模式不清晰”等质疑,但在资本推动下,中国搏击行业在基础设施、人才团队和拳手水平上都得到了提升。
a轮融资看产品,b轮看数据,c轮看收入,目前尚未有赛事完成c轮融资,体育产业“寒流来袭”,有人说风停了。在风口,猪也会飞,只有风停了凤凰才能脱颖而出,回归常识,脚踏实地,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搏击的好时代才刚刚开始。
08
中国搏击赛事品牌多、拳迷各有所爱,很少有比赛能将不同拳迷“一网打尽”。一龙与播求的首番战成就中国搏击历史上第一次“世纪之战”。
一龙凭借特色形象以及在武林风多年打拼的人气,收获了大量粉丝。播求这位“外来和尚”在k-1的辉煌历史自带流量,加上在中国未逢敌手,同样有一批属于自己的核心粉丝。两大ip碰撞,同时吸引了不同类型粉丝的共同关注。
相比胜负,本次比赛最重要的意义是展现了“流量明星”的传播影响力,赛事品牌淹没在明星光环之下。此战后,一龙和播求的身价有增无减,而更多搏击明星的出场费也开始水涨船高。赛事品牌对于明星的依赖性更大,头部明星议价能力更强,明星串场比赛也逐渐成为中国搏击的特色之一。中国搏击迎来了流量明星时代。
09
在中国搏击蒙眼狂奔时,21岁的mma小将杨建兵在one赛前过度减重,造成横纹肌溶解,心肺衰竭去世,给中国搏击圈敲响警钟。人们开始关注搏击产业的风险性,多个赛事随即改变了赛前称重的方式,希望能降低快速减重所带来的风险。
此事件的核心原因并不在于一直以来的称重制度,而在于减重操作时的专业性。以此为契机,拳手、团队和赛事,三方对权责利进行了更深入的认知,市场变得更加专业化。拳手选择团队训练,团队负责备战和减重,赛事方提供平台和安全保障。只有选择专业的赛事,专业的团队,才能真正保证运动员的安全。
杨建兵离世后,野路子拳手、个体户拳手、留学生在中国搏击市场渐渐减少,与专业拳手团队合作,选择专业的赛事,成为了行业内的共同标准。
10
由于世纪之战带来巨大的商业价值,播求与一龙二番战应运而生。本次比赛并非冠以武林风品牌,但关注度更上一层楼,进一步证明了流量明星的市场号召力凌驾在赛事之上。
不过成也明星,败也明星。人们期待的二番战以并不精彩的过程和极不合理的结果而告终。一龙用自己的号召力一手促成二番战,也因为他的“偶像包袱”而失去了公平性。赛后,槽点满满的二番战遭到了国内国外舆论的一致批评,民族主义和行业潜规则第一次被全面唾弃。
中国搏击经过多年的发展,观众也在成长,人们不再满足于胜败荣辱,而更加注重体育公平性与尊严。民族主义秀场正式从历史舞台消失,搏击的体育属性更进一步凸显,标志市场的愈加成熟。
11
诞生于1993年的k-1曾经是世界站立格斗的巅峰,尽管几次易主,影响力不如往昔,但k-1依旧是拳迷心中的一座高山。
2017年,随着魏锐在k-1赛场上三战三胜,将k-1 wgp轻量级金腰带收入囊中,中国拳手首次在世界顶级搏击赛事中登顶,中国拳迷在k-1成立25年后终于圆梦。
魏锐的夺冠让世界重新定义中国搏击水平。k-1这座高山已经被翻越,相信未来中国搏击行业将会有属于自己的新高度。
12
“太极 vs mma”,一场毫无技术含量的约架,却搅动了整个江湖。仅仅用了10秒钟,38岁的徐晓冬就成为了武术圈搜索热度最高的名字。事后有人为太极喊冤,也有人蹭起了热点。武当、少林、咏春纷纷约战,一时间江湖锣鼓喧天,人们似乎要沉浸在崆峒派和太极围剿光明顶的虚幻剧情之中。但打出来的网红最终倒在了去“约架”的路上。
回到武术本身,太极拳扑街并非意外,传统武术的困境已持续了很多年。神化门派师祖,固步自封,缺乏技术交流和优化,这样的“武林第一”不过是自欺欺人。反观mma,开放交流,充分竞争,技术迭代日新月异。相比谁更能打这个话题,求真务实、交流进步才是中国搏击应该倡导的方向。
对于搏击行业来说,太极事件传递了两个信息:1、人们对于武术的好奇心强,市场潜力巨大。2、搏击知识的普及,才刚刚开始。
13
世界综合格斗锦标赛金牌改写了中国mma历史,也改写了林荷琴的生活。这位24岁的女孩在mma赛场上实现中国金牌“零的突破”,随后以“世界上最能打的女人之一”上了微博热搜,并获中国青年报、共青团中央等权威媒体和机构报道祝贺,此后更入选2017中国十佳劳伦斯冠军奖候选名单、2017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
林荷琴被朋友称为爱笑的兔子,个性开朗,甜美可爱,比赛场上作风勇敢,还有一颗“推广mma”的心,或许她还不是最好的mma选手,但她却是最适合的mma文化推广者。人民日报在盘点2017年的报道《奋斗的青春,这批90后,其实不一般》中,以“突破”作为主题词报道了林荷琴。
感谢林荷琴,她以90后美少女冠军的姿态,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mma。希望未来mma能进一步走进大众视野,被主流文化认同和接受,获得更多的点赞和荣誉。
14
百万奖金重赏,前后历时8个月,一龙王者挑战赛在西提猜的5记高扫中彻底落下了帷幕。一龙被ko,但武林风的品牌却比以往更加闪亮。
十四年来,搏击观众不断成长,历经了百姓擂台、娱乐化栏目包装之后,武林风回归体育本质也是大势所趋。赛前一龙脱下了以往比赛穿的黄色长裤,正式卸下“武僧”的人设,以运动员的身份走上擂台。西提猜技高一筹,武林风最大流量明星倒下,上演现代版“立木为信”的故事,重新竖起赛事公信力。
一龙是否还会重新回归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搏击擂台上不会再有“僧、道、侠”,武侠式包装时代彻底成为历史。竞技场上实力说话,作秀只能留在场下。
15
在ufc进入中国之前,人们对于好比赛的定义仅仅是明星咖位和直播平台的规格。在这种思维下,现场观众体验被忽视,票房成为奢谈。
ufc上海站让人们首次了解什么是搏击赛事的高品质和标准化。百人工作团队飞至上海,所有物料空运而来,保证了ufc现场呈现的统一性。8位中国运动员精心配对、出场乐的选择一再点燃现场热情,给观众带来一次堪称完美的观赛体验。现场15128位观众,数百万级的票房,也让人重新审视中国搏击市场票房的商业潜力。
注重用户体验,全球产品标准化,对细节精益求精,ufc给中国搏击上了一堂指导课。专业化、标准化是现代体育赛事运营的方向,强敌在前,中国搏击品牌任重而道远。
搏击周评原创内容,转载请注明来源
更多热辣内容请订阅“搏击周评”百家号,搏击其实很酷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