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料↓丨2017年“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学术研讨会发言摘录!

12月14日,由浙江省文物局、宁波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和北仑区人民政府指导,浙江省博物馆学会、宁波市北仑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共同主办,中国港口博物馆承办的2017年“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国港口博物馆开幕。
2017年“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学术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以“博物馆与文化浙江建设”为主题,旨在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文化阐释等专业角度,深入研究博物馆运营发展与区域文化建设的关系,形成学术成果。
研讨会为期两天,15位来自全省各地的文博届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专题报告,内容涉及博物馆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角色与定位、博物馆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功能与作用、博物馆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等方面,大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实现了思想的碰撞,迸发出观念的火花,学术氛围热烈浓郁。
12月15日,10位来自浙江省各地的文博届专家学者在会上作了高质量、深角度的大会发言,摘要如下:
专家发言摘录
陈苍松(浙江自然博物馆)
《文化浙江建设中浙江自然博物馆的绿色使命与实践》
今年 11月,省委、省政府在关于推进文化浙江建设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深入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为推动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贡献浙江智慧。
他认为分析新时代浙江自然博物馆所肩负的绿色使命,通过对生态文明展览和生态文明教育的解读,才能让公众了解自然,了解丰富多彩的生态系统及其价值,了解人类对生态系统的的影响及引发的危机,思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存,体会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最终才能真正阐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
任群景(浙江省博物馆)
《文化浙江建设视野中的博物馆临时展览》
他认为:博物馆是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和公益性文化服务机构,其临时展览具有主题鲜明、内容相对独立、展出周期短、时效性强、形式多样等特点,不仅补充和延伸基本陈列,而且通过展览选题确定、展览手段和方式应用、氛围营造及相关配套活动实施,有助于实现博物馆和社会公众良性互动,并贯彻和传播文化浙江建设理念,为文化浙江建设助力。
刘玉婷(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非国有博物馆参与文化浙江建设的尝试——以宁波区域为中心考察》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了“文化浙江”建设的目标与任务,这对浙江区域内博物馆事业提出更高的要求。
她以宁波区域为中心,考察了博物馆事业体系中非国有博物馆目前的发展现状、所遭遇的困局以及相应的对策。她认为只有通过明确非国有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定位,优化政策环境、完善准入退出机制,拓宽筹资途径、多元合作办馆等途径才能实现非国有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它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项聪颖(宁波博物馆)
《地域文化视域下博物馆馆校合作模式探索——从宁波博物馆高中教育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案例说起》
近代公共博物馆向公众开放,便自然催生了它的社会教育功能。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成为博物馆的主要职能之一,未成年人学生群体作为博物馆教育的重要对象,各博物馆长久以来一直在探索着馆校合作的模式和途径。
宁波博物馆高中教育课程自开发以来,已有三年的经验与积累,如何在馆校合作中,有效利用博物馆资源、满足学生与教师的需求、评估合作项目的学习效果和实施效果……她通过实际的操作和课程的分析,探讨博物馆的教育角色转换,以及馆校合作的未来发展与推广前景。
孙良(杭州西湖博物馆)
《博物馆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角色创新——以杭州地区博物馆为例》
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两个高水平”“六个浙江”“四个强省”的重要部署,其中,“文化浙江”作为“六个浙江”之一,为浙江省文化建设赋予了新使命、指明了新方向。“文化浙江”是浙江省文化建设的升级版和创新篇,必须要以新的思维、新的方式和新的治理能力加以推进。
博物馆行业是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实现文化遗产公益性价值的重任,但由于主观意识的影响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博物馆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日益显现。要解决在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需要用创新思维去看待,从全球化的视角去分析解决存在的问题。
黄蓓蓓(杭州名人纪念馆)
《名人纪念馆的空间分布和文化城市建设——以杭州名人纪念馆为个案》
城市在各自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其特色文化,不同城市产生不同的城市格局、建筑风貌、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文化城市的建设,从某种程度而言,即留存和构建本城市的特色文化,它不仅是城市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等构成的视觉图景,也是城市的人文精神是“集体记忆”和“公众认同”。
在中国传统社会,地方乡贤为一方之表率,起到整合地方资源、塑造地方风气的作用,今天,历史名人是城市重要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文化城市的建设中,需要“以建筑和地标的文化艺术属性的精致设计来传达城市符号和意象”,名人故居、墓葬、祠堂、纪念馆的空间分布是城市的特色人文景观,其留存的名人精神事迹构成城市独特的人文气质。
在各类建筑形式中,名人纪念馆属于博物馆,具有“教育、陈列、研究、收藏”的功能,能比较综合、动态地传承与传播名人文化。因此,以名人纪念馆的空间分布为切入点,分析其在文化城市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是具有意义的。
宋坚(中国水利博物馆)
《浅析行业博物馆和浙江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当前文化创意产品(以下简称文创产品)开发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国务院办公厅发文要求“深入发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开发文化创意产品,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行业博物馆作为文化文物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护与传承各行业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应该通过文创产品开发等形式在浙江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
行业博物馆在浙江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有自己的特殊性:一是文创产品开发对行业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能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二是在浙江文创产品开发中,行业博物馆的专业视角不可替代。
通过对浙江的行业博物馆适合开发的文创产品种类进行了梳理,他认为须把文创产品开发当作行业博物馆以顾客为导向,以产品为媒介,浓缩行业文化精髓的过程。他坚持行业博物馆的公益性原则,认为文创产品是行业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工作成果转化物,其核心竞争力来自科研团队,政府和主管部门应该为文创产品的孕育、开发提供良好的环境,建立文化产品交易平台。
斯彦莉(杭州名人纪念馆)
《文化遗产传播体系全面构建——“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研究和传播项目”在建设文化浙江中的创新作用》
2017年 8月,杭州启动实施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研究和传播项目,运用创新手段对杭州历史文化名城进行价值研究和传播。该项目由杭州市园林文物局牵头,集合全市几十家文博单位之力,发动全市文物爱好者参与,针对 300处尚未有讲解词的冷门文保单位进行研究和传播,掀起了全民研究文物、传播文化的热潮,社会效益显著。就该项目实施情况做一个展示,并对于创新做法的社会效果做初步的分析。
夏雅荷(嘉兴南湖纪念馆)
《嘉兴南湖革命纪念馆在文化浙江建设中的创新与发展》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在提升文化软实力上更进一步、更快一步,努力建设文化浙江。嘉兴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之一。南湖革命纪念馆是中共“一大”南湖会址的保护和管理机构。2005年,习总书记在《光明日报》发表《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文章,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2017年 10月 31日,习总书记带领中央政治局常委专程到嘉兴瞻仰红船、参加纪念馆,产生巨大的激励和示范效应。
南湖革命纪念馆要发挥得天独厚的优势,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抓手,参与、投入到文化浙江建设中,努力将纪念馆打造成为“红船精神”的传播主阵地、旅游参观接待的“模范馆”、“中共创建史研究的副中心”。
娄雪(宁波中国港口博物馆)
《从临时展览的选题看博物馆区域文化的研究和展示》
在一定区域内随着时间推移,相同的人文和自然环境促使当地的居民产生了相近的生活方式、思维习惯和礼仪风俗,并在历史演变进程中不断地发展沉淀,从而形成个性鲜明的区域文化特征;而区域内的博物馆是展示和传播当地文化的重要窗口,主题丰富、灵活多样的临时展览是实现博物馆社会职能的重要方式。
博物馆通过临时展览的方式对区域内的文化进行研究和展示,主要从本地历史文化、现当代文化和区域外文化对比折射三个方面来选题,通过陈列语言与观众沟通,从而丰富观众的文化生活,提高当地居民的文化修养,进而为保护和传承当地的区域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