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美国资本市场可谓表现优良,美股涨势强劲,波动率处于历史性的低点,同时美股的市盈率处于历史高位。从2017年年初至12月底,标普500涨幅将近20%,道琼斯指数上涨接近25%,而纳斯达克指数上涨了将近28%。据安永最新发布的《全球ipo市场调研报告:2017年回顾及2018年展望》显示2017年美国市场共有174宗ipo,筹资395亿美元,较2016年分别增长84%及55%。其中有25家为中国企业,筹资额40亿美元,ipo宗数及筹资额同比分别增加178%及83%。同时还有两家完成升板的中概股公司和两家spac模式完成上市的中概股公司。
2017年末,搜狗科技上市
11月9日,搜狗在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搜狗较发行价13美元上涨3.85%,报收于13.5美元,总市值约52.9亿美元。
成立于2005年的搜狗公司,作为中国排名第二的搜索引擎,在百度身后陪跑14年(如果从王小川2003年加入搜狐起算是15年),终于在坚守之后迎来了收获季。这是一家独特的公司。搜索引擎是赢家通吃的行业,百度曾经一度成为中国互联网第一大入口,至今仍占据中国搜索引擎市场绝大部分的份额。搜狗的市场份额一度非常小。但是搜狗却没有放弃,而是在15年当中不断寻找新的突破口,终于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到来之后抓住了新的机会,撕开了一个口子。
目前的搜索引擎市场,百度仍是第一。但是,搜狗硬是在这个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差异化生存策略。依靠与腾讯和移动设备制造商的合作,搜狗在移动端的搜索量在过去三年中经历了飞速增长。它旗下也拥有了像“搜狗输入法”这样的明星产品,搜索方面的搜狗明医、英文搜索等都具有差异化的竞争优势。
2017年,中国企业的ipo数量及规模不断增长,据renaissancecapital数据统计,2017年中国总共有137家公司上市,共筹集资金322亿美元。其中,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中国公司达到了17家,比2016年增加了7家,还有13家正在准备上市。据了解,迄今为止,纳斯达克总共迎来过110家中国企业,其中包括国人最熟悉的阿里巴巴和京东。
随着新兴科技行业日渐成熟,中国科技企业的ipo数量及规模也在不断增长。2017年,搜狗、趣店、拍拍贷等明星科技企业先后赴美上市,吸引了不少人的目光,怒刷了一波科技股的存在感。
2017年“上市潮”之后,中国科技企业ipo势头不减,外界预期未来几年可能公开上市的中国科技企业总市值大概为5000亿美元以上。《金融时报》称,2017年开始的各种迹象显示,中国科技企业正开启新一轮ipo“超级周期”,这一浪潮将持续至少2-3年。
2018年三个月不到,中国连续八家企业赴美上市
尚德教育
尚德机构创始人欧蓬与ceo刘通博尚德机构首次公开募股(ipo)发行价为11.50美元,处于11.5美元至13.5美元发行价格区间的低端。
按1300万股美国存托凭证的发行量计算,尚德机构通过首次公开募股募集1.495亿美元资金。
尚德机构今日开盘价为13.1美元,较发行价上涨13.9%,尚德机构目前的市值超过20亿美元。
爱奇艺
北京时间3月29日晚,爱奇艺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ipo定价为每股18美元,从优酷、土豆到酷6网,爱奇艺又将会给资本市场讲出怎样的故事?
根据招股书,爱奇艺2017年的总营收约173.784亿元,其中会员收入约65.360亿元,网络广告收入为81.589亿元。广告和会员,也正是爱奇艺过去发展以及未来5年的两大驱动力——前者是高速成长且体量非常庞大的市场,后者是爱奇艺从2011年开始探索做的事情。“付费会员市场未来五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会大于35%,甚至大于40%,这对我们而言是非常大的诱惑,让我们在这方面愿意投入更多。”
小米科技
此前小米科技将要在2018年ipo的消息,已经引发市场强烈关注。据了解,小米计划于2018年第三季度末于港交所上市,底层资产估值540亿美元,上市后估值有望达到900-1100亿美元,市盈率高达60倍。目前,小米pre-ipo融资正在进行,并将于2月27日前交割。
至于为什么港交所向小米伸出橄榄枝,深8君认为或许始于当年与阿里巴巴的失之交臂。2013年初,阿里巴巴希望以同股不同权的合伙人制度在香港上市,同时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与香港证监会沟通,但最终证监会以冷漠的态度将阿里巴巴“推向”纽约证券交易所,随后阿里巴巴也以250亿美元完成了全球最大的ipo。
港交所因守旧及傲慢的偏见,错失了阿里巴巴这一大“金主”。自此之后,本来科技股就少的香港资本市场对第一梯队的中国科技企业的ipo追捧度极高,希望借此维持香港作为国际主要金融中心的地位。因此,这次香港才会这么积极地迎接小米的到来。
同时,去年12月港交所正式放开“同股同权”的上市限制,考虑到小米的vie结构,这无疑是非常适合的。深8君认为,无论对小米还是港交所而言,此次上市都将是双赢局面。
蚂蚁金服
2018年2月1日晚,阿里巴巴与蚂蚁金服联合宣布,根据双方2014年签署的战略协议,并经阿里巴巴董事会批准,阿里巴巴将通过一家中国子公司入股并获得蚂蚁金服33%的股权。双方同意对2014年的交易协议进行某些修改,以促成交易。
此举被视为蚂蚁金服即将吹响ipo的冲锋号角,今年年初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曾表示,希望阿里巴巴能回到香港上市,而马云则表示会认真考虑香港这个市场,希望继续参与香港金融市场打造。不过,深8君认为蚂蚁金服不太可能选择港交所上市,而极有可能在a股上市。目前蚂蚁金服已基本满足a股上市的要求,同时经过数次融资,蚂蚁金服的股东中有大量的中字头资本,包括全国社保基金、中投海外、中国人寿、中邮资本、建银建信等等,这被认为是准备a股上市的重要信号。
而在估值方面,以小米为对标,蚂蚁金服上市后的估值超过千亿美元应该不是难事,随着国际化脚步的加快,蚂蚁金服或将成为“下一个阿里巴巴”。
滴滴出行
作为全球出行领域的独角兽,滴滴的ipo动作备受关注。近日,就有一份疑似滴滴高层“内部文件”在网络流传,据称内容为滴滴投资人转让股份的信息。文件中显示,滴滴出行将在2018-2019年在纽交所上市,管理层目标直指千亿市值,野心勃勃。
2017年2月滴滴发布五大战略,关键词为:修炼内功、智慧交通、专车决胜、全球布局、洪流落地。从这五大战略关键词来看,从2017年开始,滴滴已经不仅限于在国内开展快捷出行业务了,智慧交通、专车以及全球布局等被提上了公司重要的日程,而修炼内功则被列入了第一位。
而在这个有关野心和速度的故事里,滴滴或将在2018年扮演站在全球镁光灯下,最引人瞩目的那个角色。
bilibili
作为国内最大的二次元文化娱乐社区,bilibili即将赴美上市的消息也传得沸沸扬扬。据媒体报道,b站目前已经进入上市前静默期,极有可能最快于2018年第一季度在美国上市,估值达到三、四十亿美元。
bilibili(俗称b站)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无疑是近期国内acg文化圈的一件大事,不仅b站自己在各个渠道广泛造势,很多up主、意见领袖以及b站用户昨天也自发地表示了祝贺。不过受各种客观因素影响,b站股价以9.8美元开盘,低于11.5美元的发行价,盘中经过数次震荡后以11.24美元的价格收盘,首日破发。
不过,虽然赴美上市已成定局,但盈利仍然是摆在bilibili面前的最大难题。自成立以来,bilibili连续8年亏损,去年才首次实现盈利。2017年前4个月,b站整体营收达7.292亿元,获得9854万元的盈利,其中游戏代理和联运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267%,在总收入中占比高达95%。如此高的收入占比,也引发了投资人的担忧,作为以二次元动漫视频内容为核心竞争力的bilibili,在上市之后的定位是否会发生偏移,目前尚未可知。
针对中企赴美上市,安永审计服务合伙人李康认为:“随着美股牛市延续,2017年中国企业赴美国上市再掀高潮。中概股30指数更是较2016年底大涨64%,阿里巴巴和百度等中概股股价创历史新高,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迎来相对较好的窗口期,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正在准备赴美ipo,此轮赴美上市高潮有望在2018年延续。从行业上看,赴美ipo中国企业从2011年的社交、媒体类互联网企业,到2014年的综合电商平台,再到2017年的教育、互联网金融服务业反映了中国新经济的发展趋势。”
展望2018年,市场普遍保持乐观,认为美国经济在税改等政策推动下将继续繁荣,美股上涨的动力仍然存在。到2018年3月时,美股市场的长牛行情将满九个年头。富国银行全球股票策略师斯考特·雷恩预测,随着经济复苏的延续,2018年美国股市可能上涨10%或者更多。全球最大共同基金公司先锋集团创始人杰克·博格尔近日也对2018年的全球股市做出预测,他认为,美股2018年将继续领跑全球股市,且没有比美国股市更好的投资地方。
抓住赴美上市新机遇
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之间竞争日益激烈,中国企业必须积极面对国际舞台,必须适应国际化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选择在不同的交易市场上市。在美国资本市场继续保持繁荣的大环境下,赴美上市融资是中国企业的一次新机遇!那么对比国内的资本市场,美国资本市场又有何优势呢?以下简要说明几点:
上市要求方面
企业在中国上市通常有硬性的盈利要求,不能满足硬性盈利标准特别是尚无盈利的企业基本上就就失去在境内上市的可能性了。相比之下,美国证券市场则更看重公司的盈利模式是否有吸引力,将来是否有增长空间,增长是不是可持续,是否有科技含量。没有盈利的企业也是可以考虑在美国主板上市的。2017年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中概股公司,有部分在上市之时尚处于亏损状态,但具有较高增长潜力和投资价值,也在美国完成了ipo上市,比如在纽交所上市的简普科技(融360,股票代码:jt)。
上市流程方面
中美两国的证券上市交易制度不同,中国实行行政审批核准制(“审核制”),美国实行备案制。中国证监会对企业的各方面状况会有实质性事前审核,美国证监会则在企业满足信息公开的原则下进行事后监管。公司在境内主板上市的审核流程主要包括受理、反馈会、见面会、初审会、发审会、封卷、核准发行等环节。从审核时长上看,国内上市的审核制下,ipo申报和审核耗时较长,2017年前三季度ipo:从预披露到上市的平均排队时长为566天。国内有时出于各种原因,证监会甚至会暂停上市的审批工作。
从审核结果上看,2017年发审委共审核488家公司的ipo申请,其中380家获得通过,86家被否决,22家暂缓表决,全年ipo通过率只有77.87%。2017年9月30日,证监会发布公告,正式聘任第十七届发行审核委员会委员。履职后的新一届发审委委员,严把新股发行审核质量关,新股发行审核通过率明显下降。截止 2017 年 11 月 30日,新一届发审委共审议了61个ipo项目,通过 34 个,否决 22 个,暂缓 5 个,通过率为 55.74%,否决率为 36.07%,其他情况 8.2%。这也向市场传递了审核趋严的信号。
美国资本市场及美国证券监管理念则更加市场化,对于拟上市企业来说,充分且如实的披露是监管层最看重的因素。因此,对于大部分历史沿革较复杂的中国企业来说,披露是最重要的义务。而对于拟上市企业的股价和未来发展预期,则更多地是依赖市场(包括承销商、投资者等)的判断,做到了让市场这双无形的手来进行调控。随着市场化监管理念的施行,拟上市企业最重要的是要完成结构重组、尽职调查、审计和回复美国证监会(sec)的质询,整个周期相对于国内上市更短。一般情况下,以纳斯达克交易所为例,通常从企业递交招股说明书至美国证监会批准的时长通常在半年到1年内完成。且sec对拟上市公司的质询仅限于提出问题,让公司补充披露,不会像国内的发审委直接否决公司的上市申请。理论上来说,只要拟上市公司全面回答了sec的问题,充分披露了风险,最终都可以完成上市。
上市模式方面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相比较于美国成熟的资本市场,仍处于进一步完善中。中国上市以传统ipo为主,也存在借买壳上市,但是成本较高且存在诸多限制。
美国资本市场是一个立体和有深度的市场,在全球资本市场中也是处于领先的地位。对于境内企业赴美间接上市来说,除了传统的ipo方式,还有rto、apo、dpo、self-filling registration、form-10、spac、way of introduction、form 1-a、reg a+ mini ipo等多种方式可供选择。比如:
rto (reverse take-over,反向收购上市):是指非上市公司股东通过收购一家壳公司(上市公司)的股份并控制该公司,再由该公司反向收购非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业务,使之成为上市公司的子公司,原非上市公司的股东一般可以获得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控股权,从而达到间接上市的目的。
self-filling registration(自我申报注册):是指通过在美国直接设立公司后以该公司为主体向美国证监会申请上市的方式。该方式相对于反向并购上市具有上市费用低、法律财务风险小、避免股份被过多稀释的特点。
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rporation,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