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这事儿已经两三天了,终于有机会说一下自己的想法。
刚刚看到这则新闻的时候,感想其实是非常复杂的,感觉有好多话要说,不知道从何讲起,只好用思维导图简单整理了一下。我要讲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赞同的随便。
娃娃的助人观
我先讲一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接受助人教育而不知道变通的话,是个什么情况。
我女儿今年12岁,刚刚通过小升初考试,九月初上初一。我估计她被学校教育给洗脑了,因为学校每天推荐的课外读物就是《呐喊》、《彷徨》,好点的就是《呼兰河传》,说实在的,经典也是有阶段局限性的,我宁可她看看秦文君的《女生贾梅》系列,那里面不但有女生的天真美好,还告诉孩子要勇敢、智慧,面对恶势力如何巧妙周旋,也就是要全面,不刻意掩饰罪恶,也不过于夸大美好。
可是《呐喊》、《彷徨》,包括《呼兰河传》里面大多是阴暗面,还有不合21世纪时宜的解决方式。她每天捧着看这些,反复看了多遍,于是......她变成了鲁迅先生的现代版代言人,或者说,她干脆就是鲁迅先生的化身。她在作文里面写:“某些中国国民的素质太差了,贫富悬殊带来极大的不公平,乞丐没有人照顾,我长大了要当慈善家,让中国甚至全世界人民的弱者被帮助、被拯救,他们需要我......”
这种让老师瞠目结舌的论调反映到现实生活中就是,她每天滔滔不绝地跟我讲街头乞丐、非洲难民、印度贫困妇女,能从早晨讲到临睡前,讲得我头痛欲裂,一巴掌给她扇出去还我清净;带她去鲁迅纪念馆,人家都是肃立看看,她倒好,直接给鲁迅先生的塑像跪下了,大太阳底下,一小圈人站着,一个12岁的胖妞独个儿跪那,胖妞她妈我,尴尬地撑着伞立在她身后;每每带她出门,她都拉住我衣角不挪步,手指戳背后:“妈,给钱!”因为附近有乞丐......
大家可能觉得我夸大其词或者觉得这个小女孩的所作所为所想其实很是幼稚可爱,但是作为孩子的妈,我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如此偏激,被一些假象蒙蔽。她幼儿园的时候就跟我讨要一元硬币拿去给乞丐,我给过一两次,后来次数多了就不耐烦地拒绝,而是引导她去给街头卖唱的吉他手,我认为,伸手讨要不如拿劳动挣钱,哪怕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点小才艺。另外,还要跟上时代,鲁迅先生笔下的世界基本已经成为过去,我们应该尊重、缅怀先生,但是有些东西我们应该放下就放下,君不见中小学语文课本鲁迅先生的文章已经减轻了篇目?
为人父母的助人观
如果这则新闻中的事情发生在我身上,我估计我的第一反应会跟这位爱子心切的父亲一样,选择先救亲生骨肉。我不稀罕因为护住了别人的孩子迎来的赞美,我只知道一旦我失去我的宝贝,一辈子我没法活。自己的孩子最好不要指望别的家长来救,否则失子的悲哀就自己承担,所以新闻中那位女士的心情我虽然理解同情,但我还是认为那位父亲没有义务为了她的孩子而放弃自己爱子的生命,这是一种血缘的本能,跟道德无关。
第三种方案
我刚刚跟我表哥聊天,拿这件事去问他,只有高中毕业文化水平的表哥居然吊儿郎当地给了我一个新的答案:“我当然去救别人家小朋友啦,因为我儿子会游泳啊!”
我本来对这个男人的狡猾嗤之以鼻,但是静下心来仔细想想,对啊,与其在这里争论应该先救哪个孩子,不如直接从娃娃本身抓起,教他们从小就学会游泳等求生和自保技能,这才是最本质的啊;并且,如果所有孩子的父母自己也具备游泳等求生和自保技能,这则新闻里面对于生命的取舍和道德争议根本就是可以避免的啊!
血淋漓的教训,不但让我们争议自助助人的取舍,最重要的则是,如何从根源上掐断悲剧的发生。
我是思维导图、ppt培训师琳琅墨,也是一个普通的孩子妈,敬请关注“琳琅墨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