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越来越复杂,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值得提倡!

患者到医院看病的最迫切需求是看好病,怎么能看好病呢?第一是看对,第二是及时。
尤其是肿瘤患者,在诊疗过程中要拍片子、看病理、做手术、做化放疗……大医院里科室林立,肿瘤患者来了先要选择看内科还是外科?如果肿瘤有转移,一个科室也解决不了,还要再挂一次号,从拍片子做起,重新再看一遍?怎么样才能挂一次号就能见到多科专家、解决一个患者所有的问题?
一种新的诊疗模式正在将病人这个梦想付诸现实,这就是多学科会诊模式(mdt,multidisciplinary team)。近年来,肿瘤的治疗原则已经由单一的外科治疗演变,为多学科共同参与的综合治疗。多学科团队协作(mdt)的诊治模式已经在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等疾病中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成功。
胃肠道肿瘤比其他实体肿瘤更需要 mdt,这个需求很迫切,胃肠道肿瘤科也是全国做 mdt 最活跃、最好的领域之一。左右半结肠的不同,不单是临床、病理、分子病理、免疫环境的差异,甚至菌群分布、菌群基因改变,都会影响临床决策。而临床上每一个患者的诊断,可能需要内镜、病理、影像、外科、内科、放疗、心理等的帮助,这就需要一个整体的多学科团队,共同以患者为中心来进行讨论磋商,多学科来渗透,探讨碰撞,最后达成共识,为病人制定一个切实的、最合理的治疗方案方法,有序安排。
通常mdt的工作流程是,患者经首诊医生拟诊后,根据所患疾病的不同,被推荐到相应的mdt专业组。通常由专人负责mdt讨论的病例,集中上报。由相关的负责人与各科室联系,看哪些病例需要提交讨论。讨论的病例有统一的汇报格式,并有明确要求,比如病人的原始资料必须齐全等。mdt专业组根据疾病的特点进行相关的影像或实验检查和特殊检查,再按照临床治疗指南或临床研究方案,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制定治疗计划。这种工作模式的优点在于,mdt中各专科的医生均为亚专业研究的专家,对该疾病某一方向的研究能够跟踪国际上最新的研究进展,诊治水平处于同行中的最高层次。经过多学科会诊和讨论,根据大家共同接受的治疗原则和临床指南,mdt可以做出适合具体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通过具体病例会诊和讨论,mdt进一步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增进对不同学科的了解,使不同专业医生或患者对肿瘤学知识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保障最佳治疗方案的实施。
进行胃癌、结直肠癌mdt的目的包括:获得准确的诊断和分期、综合评估临床疗效和生活质量、基于患者的需求制定治疗决策、紧密结合多种治疗、支持和预后监测、评价手段以及动态评估、讨论,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参与诊断的医生以外科内科为主,联合放疗、影像、病理、核医学,介入、生物学、内镜等科室,并应该有护士、营养师、心理医生和姑息治疗医生全程参与。会诊专家会在临床诊断、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介入治疗、靶向治疗和随访、调整治疗方案等方面进行充分探讨并达成共识。
以胃肠道肿瘤为例,一个好的mdt团队,每周会开办mdt门诊,每月进行mdt讨论n次,参与mdt讨论的医生都是各领域的专家。讨论过程中有专人记录,最终的讨论结果包含一些原则性的指导意见。讨论会确定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假如是手术治疗,会进一步确定是姑息性手术治疗还是根治性手术治疗,何时做,由谁做等等。若采用放疗,就会确定是做定位放疗或其他放疗,需注意哪些事项等。
作者:胡雪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