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私募新发展:企业投资“内功”是关键

十年前,一轮空前未有的大牛市,催生了一波极具前瞻眼光的公募精英“奔私”潮,私募逐步壮大发展。随着“一带一路”的大力推进,引入市场机制,吸引多方资金参与将成为一种趋势,中国私募基金行业被普遍看好,蓬勃发展的过程中,前途无量。截至2018年2月末,私募并已突破了12万亿元大关。
私募蓬勃发展,大资管时代来临,相应的监管制度持续加码,规范严格,在私募基金管理业务、减持监管、管理人登记等方面均出台相应重磅新规。2017年,11月17日晚,央行更是会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首次横跨各类机构的纲领性文件,涵盖了大资管业务的方方面面。其中涉及私募行业的条款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合格投资者的门槛上升:(一)家庭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近3年本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且具有2年以上投资经历。(二)最近1年末净资产不低于1000万元的法人单位。
(2)在负债杠杆方面,征求意见稿对公募和私募产品的负债比例(总资产/净资产)设定200%的上限,分级私募产品的负债比例上限为140%。
这厢,监管严格且持续加码;那厢,富达、瑞银、富敦、英仕曼、惠理、景顺纵横、路博迈、安本、贝莱德、施罗德等10家全球知名的外资机构先后拿到pfm牌照。这些实力雄厚的外资私募竞相分割中国市场这块蛋糕时,本土私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冲击。
据证券时报网报道统计,2016年,亏损最厉害私募企业将近70%,此外,很多则挣扎在盈亏的边缘,一些曾经的私募大佬,百亿私募,明星私募,私募冠军皆亏损累累。
有挑战,就有机遇,一些本土的基金公司表现可圈可点,2016年新三板金牌服务机构,昊泰资本为其中代表之一。
昊泰资本成立于2012年,以资产管理、财富管理、投资管理、金融大数据为核心业务平台,涵盖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影视基金、互联网创新金融五大业务板块。截至目前为止昊泰资本所投项目中新三板挂牌项目已达百余家。相关行业权威评价机构认为其以极具前瞻性的眼光为新三板市场的发展提供了助力。
昊泰资本在资本运营的策略上,讲究“建立根据地,利用根据地,扩展根据地。”
除了在业务板块上实现全面统筹发展、保证结构的稳定性之外,在战略格局上,有着独特的“两行四力”战略:“投资银行+私人银行”双轮驱动;资产管理能力、投研能力、发行能力和品牌影响力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良性循环。
昊泰资本总裁刘振曾表示,通过不断地去研究这个领域,就会发现同一个领域有非常多的机会,从最开始无意识的投资渐渐变成有意识的寻找确切的投资机会。挖掘一个产业链,会发现背后有巨大的空间。
昊泰资本认为,要开辟一个新的根据地是非常难的,有三点缺一不可:
第一, 这个领域要宽广,可以实现多模式多方向投资;
第二, 必须在这里面已经投出了数一数二的项目。怎么样碰上这样的项目呢?
既要有机遇,又需要仔细的研究设计;
第三, 雪球效应”与“指数效应”和“复利效应”极为相似:雪球只滚一圈,
复利并不大;如果每圈都能让雪球增加一点,推起来又不那么费力,一段时间之后,就会发现雪球滚得非常大。
怎样把雪球滚大?如何在投资这一行做出来“积累效应”?思考和实践之下,昊泰资本形成了“面向根据地”的投资策略,涵盖包含dcf、irr以及roi等财务计算方法在内的投资价值估算与投资决策模型两个方面。
而细究昊泰资本的稳步发展的原因,尤以其科学的投资决策模型可圈可点,值得关注:
一、建立决策树:
战略:自身定位、突破重点;
营销:对象、定价、宣传;
运营:商业模式、成本控制、产能解决;
人力:团队执行力、激情、稳定、创新;
财务:过往绩效、资金使用效率。
二、寻找关键因素:
找到关键突破点,遵循二八法则,集中精力找到价值要点以及风险排除。
三、实地调研
建立提纲,做一个倾听者与观察者。
四、研究分析
从宏观、中观、微观三维角度综合判断。
五、形成观点
一针见血,符合电梯法则。
在今年的第十二届中国(深圳)私募基金高峰论坛上,相关行业人士表示,“只有一些比较优秀的私募才能存活下来,一些小型的或者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私募可能就逐步被淘汰;对于私募来说,不管你是做价值投资还是成长股投资,最关键的还是要找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在供给侧改革与一带一路的大趋势下,产业结构升级,行业将进一步集中,竞争也将加剧,如何抓住这改革的东风,在激烈的角逐中胜出,如以上所言,关键在于各私募企业的“内功”——核心竞争力。
(注:本文部分资料来源于搜狐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