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沐芸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个体化细胞治疗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
细胞产业宣传推广需要尊重事实,以科学为前提。
细胞相关产业,迎来了一个好时代。《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未来15年是我国发展大健康产业与生物产业的关键时期,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细胞产业不仅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的生力军。“十三五”以来,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了系列鼓励政策,对细胞产业发展壮大寄予厚望。
在政府密集出台鼓励政策的同时,细胞产业的发展成绩和热点事件已经成为企业宣传和媒体关注的焦点,这对于细胞产业发展能够起到积极推动作用。值得一提的是,在此过程中,部分宣传夸大题词,不尊重产业发展规律,制造新名词、新名称,已经对产业发展造成不良影响,亟待重视。
科学技术是科学不是科幻
近期对细胞技术的相关宣传报道中,部分标题让读者产生一种置身于“科幻”世界的感觉。在制作标题追求“语不惊人誓不休”的过程中,甚至出现没有边界的自由发挥。似乎忘记了细胞技术首先应该是科学,而不是科幻。
只看有些宣传中关于干细胞“有病治病、无病防身”的介绍和“纯天然、无化学成分”的字眼,就不免对该技术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也对我国细胞技术成果转化的产业环境而感到担忧。
笔者认为,近年来我国干细胞、免疫细胞等高新技术发展过程中出现“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情形,这与新技术从业者自身专业客观科普观念缺位有一定关系。
当前,细胞产业依然是处于培育期,对于这些新成果、新技术的宣传报道,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论,但并不等同于各类“新、奇、特”词汇的堆砌,在涉及医疗相关内容时还需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否则看似有益于技术发展的推广、宣传最终将危害整个产业,对细胞产业发展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细胞产业推广应以科学为前提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深化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的意见》,意见提出,规范药品学术推广行为,对于误导医生使用药品或隐匿药品不良反应的,应严肃查处。事实上,细胞产业作为与人民群众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新技术、新成果,其宣传推广亟待规范。
对细胞产业的推广、宣传应该做到以事实为依据,以科学为前提。首先,必须进行正确的命名。涉及干细胞、免疫细胞等细胞科学时,应遵循国际通行的基本命名组合规则,“物种+组织+细胞类型”。如:人(物种)脐带来源(组织)间充质干细胞(细胞类型),而不是随意称为“xx干细胞”。以美国fda批复的诺华公司car-t细胞为例,其通用名全称为:cd19阳性(靶向)基因修饰的自体(物种)t细胞(细胞类型)。在准确确定其通用名后为便于推广,还可以取一个商品名。
其次,相关推广、宣传必须客观科学。企业和相关媒体对于有关新技术研究成果相关信息的发布,需要严格审查。对新技术、新成果应用成功或失败的病例宣传报道时,都应当遵循严谨、科学、理性的原则去分析、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形成规律和路径可供他人参考借鉴,而不宜“断章取义”地夸大或贬低。对于涉及细胞产业的宣传广告国家应当纳入医疗广告范畴进行监管。
再次,相关行业协会应出台规范措施,加强引导。为了更好地营造新技术、新服务发展环境,以便其尽快形成新业态、促发新动能,应当鼓励符合“传播科学思想、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的科技成果宣传。建议行业协会制定相应的规范并配套奖惩措施,以保护新技术与新成果的转化,保障患者的权益,避免患者因急切的治疗需求而误入“技术陷阱”,甚至酿成悲剧引发行业发展停滞,甚至整体倒退。
细胞技术代表了新一轮生命健康和生物产业发展变革的方向,既是我国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国际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也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医疗需求的重要技术内容。
当前,细胞技术在我国正处于由实验室走向临床,成为常规治疗方法的关键攻坚时期,新技术配套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利好的产业政策密集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也陆续发布。相关从业者在宣传推广研究成果时也应与科学同步,在创新传播方式,进行大众化传播的同时,更要加强科技成果宣传的客观性与科学性,为推动我国细胞产业发展壮大,成为真正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努力。
//文章来源:瞭望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