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思考本质上就是不能毫无逻辑地人云亦云,而是要具备洞察真相的思考能力。所有成功的大师,都是众声喧哗时代的清醒的独立思考者,相信自己的分析、判断和决策,绝不人云亦云。
查理·芒格曾经说过:invert,always invert!——逆向思考,始终逆向思考。认为对于复杂的适应系统以及人类的大脑而言,如果采用逆向思考,问题往往会变得更容易解决。并且,在抛出逆向思考同时,他还表示,“唯有在童话中,皇帝才会被告知自己没穿衣服,为了避免犯大错误,避免资本金持续亏损,要做到客观理智,必须进行独立思考。”
查理·芒格的这些“思考”语录,不仅是其投资智慧,或更是数年来,华尔街巨头在世界各大金融中心叱咤风云,无往不胜的“法器”。
受此影响,香港资本市场也常年被外资狼把控着,害得中资券商“食不果腹”,无不骂娘……
而近日,中国证监会又正式发布了《外商投资证券公司管理办法》,明确允许外资控股合资证券公司,逐步放开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统一外资持有上市和非上市两类证券公司股权的比例,进一步完善境外股东条件。
《办法》一出,便顷刻被市场解读为外资进入中国证券行业最大的松绑,“如此一来,中资券商圈最后的‘一亩三分地’都兴许被瓜分。”
事实上,这一苗头并非偶然,4月11日,央行行长易纲宣布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和时间表,证券业方面,将落实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三年后不再设限;不再要求合资证券公司境内股东至少有一家是证券公司;今年年底前不再对合资证券公司业务范围单独设限,内外资一致。
政策大力支持“外资狼”的背景下,或许留给中资券商思考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合资券商的前世与今生
外资券商通过合资企业在中国开展证券业务已有超过20年的历史。
时间回到1995年,经国务院特批,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的投资银行中金公司成立,出资方包括中国建银投资有限责任公司、摩根士丹利国际公司、中国投资担保有限公司、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名力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其中摩根士丹利该公司出资3700万美元,持股比例34.3%,这家华尔街证券巨头也因此成为国内合资券商史上第一家“吃螃蟹”的外资机构。
然而这家中外首次合资的券商公司,终究水土不服,自成立之初,中金内部中外资双方就围绕主导权的问题内斗不断,后来摩根士丹利从共同管理者逐渐成为单纯的财务投资者,直至2010年,摩根士丹利终于结束与中金公司15年的“姻缘”,转而牵手早已确认合作关系的华鑫证券。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打开向外开放的大门,当时证券业承诺,允许外国机构设立合营公司,从事国内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业务,外资比例不超过33%。
之后,不少外资券商进入中国抢占市场份额,唯一的途径依然是与国内券商设立合资企业。继中金公司之后,在中国内地先后成立的合资公司包括:华欧国际证券(后来股权变更,改名为财富里昂)、长江巴黎百富勤、海际大和等。其中,华欧国际证券由湘财证券与法国里昂证券合资设立,长江百富勤证券公司由长江证券与法国巴黎百富勤合资设立,外资方的持股比例均为33%。
当时,大部分合资券商的业务范围仅限于证券承销、财务顾问和保荐业务等投行业务,不能从事内资股的经纪业务、资产管理和衍生品业务等。
控制权一直是外资方进入中国市场首先考虑的关键。过去一直存在的问题是,合资券商的股权结构和管理权普遍失衡,外资股东发现话语权式微后,往往没有动力再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来提升合资公司的竞争力。因此可以看到,当时中外实力对比太过平均的合资券商,往往业绩乏善可陈,甚至连年出现亏损。
不同于摩根士丹利等同行的做法,高盛执意于独资,于是绕过了当时的政策壁垒,先对6位自然人贷款成立高华证券,随后高盛与高华证券成立高盛高华证券,高盛拥有高盛高华证券33%的股权,高华证券持有67%的股权,通过这种方式,高盛实际上在合资券商中完全处于主导地位。彼时是2004年,中国加入wto的第三年,以及股权分置改革正式被提上日程的一年。
2006年,瑞银集团盯上了濒临倒闭的北京证券。瑞银通过一份重组方案获得新组建的北京证券(后更名为瑞银证券)20%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并拥有管理控制权。通过这种方式,瑞银证券还拿到了包括投资银行部、证券部、固定收益部、财富管理部及资产管理部五大板块的全部牌照,开启了外资机构直接参股中国全牌照证券公司的先河。
截至目前,瑞银证券与中金公司是仅有的两家拥有全牌照的合资券商,瑞信方正可在深圳前海开展经纪业务,其他合资券商如中德、东方花旗等主要依靠投行业务获得收入。
黯然退出
如瑞银证券、高盛高华这样的幸运者毕竟属于少数,在合资券商中,外资没有控制权、经营业务范围单一、不允许同业竞争、中外文化的差异等矛盾就像一颗隐雷,随时可能爆发。
2007年1月,随着法国巴黎银行宣布退出长江巴黎百富勤证券公司,国内出现第一家解体的合资证券公司。此前,长江百富勤证券连续三年录得亏损,除业绩不如人意外,长江证券和法国巴黎银行在合资公司的未来发展方向也产生了意见分歧,最终导致双方解除合作。
2014年3月,财富里昂股权全部挂牌转让,摇身变为纯中资券商。据不完全统计,在成立9年的时间里,这家合资券商曾经历七次高管变动。
2014年8月,上海证券与日本大和证券10年合作期届满,大和证券退出海际大和,海际大和成为上海证券的全资子公司。
2017年10月,摩根大通正式退出一创摩通,后者更名为一创投行,成为第一创业的全资子公司。在此之前,一创摩根业绩多年不温不火,投行业务、主承销业务及财务顾问业务在业内排名大幅下滑。
苏格兰皇家银行则因陷入巨亏泥潭,自身难保,继退出中国银行业、信托业之后,2017年向国联证券出售所持的华英证券33.3%股权,撤出中国证券业,华英证券也结束6年的合资券商生涯,成为国联证券的全资子公司。
据统计,截至目前,国内共有131家证券公司,其中合资证券公司有12家,包括中金公司、瑞银证券、高盛高华、德邦证券、中德证券、瑞信方正、摩根士丹利华鑫、东方花旗、华菁证券、申港证券、东亚前海、汇丰前海等,占证券公司总数不足10%,总资产占比仅约4%。持股和业务牌照的限制依然是合资券商难以摆脱的掣肘。
中国证券市场蛋糕巨大
过去20多年,不仅见证了合资券商在中国市场艰难前行,也见证了中国证券业和证券公司的从扩张到逐步规范的发展历程。
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统计,2017年,国内共有131家证券公司,较2007年增加了25家,当期共实现营业收入3113.28亿元,净利润1129.95亿元,120家公司实现盈利。
截至2017年底,131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6.14万亿元,较十年前增加254%。净资产为1.85万亿元,净资本为1.58万亿元,相比之下,2007年证券公司净资产和净资本分别为344.26亿元、2966.04亿元。
虽然规模扩大了不少,但我国证券业依然存在不少问题:资产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国际竞争力不足;业务品种单一、结构趋同、业务创新能力不足,证券公司盈利能力受市场行情影响大;缺乏高端人才等。
相较于美国和香港,国内证券化率也相对较低。有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a股证券化率为68%,而美国证券化率达到133%,剔除非本土企业后,1990-2016年平均证券化率也达106.6%。香港的证券化率则从1991年开始就高于100%,2007年甚至达到1200%的顶峰。
随着经营环境改善,及高净值人士对资产配置的需求、企业发展对融资的需求越来越强,国内证券市场的增长空间还很大。
外资狼伺机而动
2018年,随着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外资投行迎来20余年来最大的发展机遇。持股比例、股东资质、业务范围、牌照数量逐步放宽之后,他们将在与中国券商同台竞争。
实际上,不少外资投行早已蠢蠢欲动。2017年1月,摩根士丹利将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的持股比例增至49%,近期表示有意再次增持合资公司股份至51%。
近日,关于瑞银将其在瑞银证券的持股比例从24.99%增至51%的申请已获中证监受理,目前已进入审批审程序。这意味着瑞银证券将成为外商投资证券新规落地后,首家由外资控股的合资券商。
此外,法国兴业银行正在准备筹建在华合资券商,该行计划出资10亿元人民币,并做控股股东。据悉,法兴在中国的主打业务不会是ipo或者个人经纪业务,而是以针对机构的资管业务为主。中国资管行业的规模达百万亿级别,随着资管新规落地,这一市场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变局。
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首先来看看中国券商面临的是怎么样的竞争对手。
摩根士丹利是全球领先的国际性金融服务公司,尤其擅长资产和财富管理,截止今年一季度,管理资产规模达到2万亿美元。其在亚太区主要从事投资银行业务,深耕中国24年,为中国客户在全球股票资本市场融资超过2600亿美元。
瑞银也是全球私人财富管理三大巨头之一,也是亚洲最大的财富管理机构,中国是瑞银继瑞士和美国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单一市场,近几年正加快中国市场的布局。2015年底,瑞银明确提出“中国2020战略”,在各大欧美投行纷纷裁员瘦身之际,瑞银却在中国逆势扩张。投行界人士曾分析称,“押宝高端客户”是瑞银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最主要“打法”。
中国券商的得与失
不少外资投行在国外干得风生水起,但来到中国,却犹如一头失去攻击性的狼,单一业务和股比限制的双重限制打破后,外资投行的加速进入将会给中国证券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失去原有政策庇护的中国券商能否在更激烈的竞争中胜出?
证券业对外开放提速,必将搅动国内证券行业的现有格局。国盛证券分析师贾菲曾表示,目前内地券商业务同质化问题突出,多元资本进军内地证券行业,除进一步加剧行业竞争外,将倒逼券商业务转型,或将逐步实现券商创新发展与差异化竞争,有利于行业长远发展。
民生证券认为,境外优质资本进入将推动市场规模扩大,有助于配套制度完善和新业务模式发展。在国际竞争格局下,具有较强资本实力和业务能力的上市券商优势将持续显现。
从股权合作看,外资可能青睐实力较强的大中型券商进行优势联合,市场份额将向龙头集中,中小券商的生存压力会加大。
合作之外,竞争亦在所难免的——特别是当外资投行的话语权提高之后。“中国券商能不能直接面对高盛等的竞争?”当媒体把这个问题抛给中证监副主席方星海时,他回答道,中国国内没有问题。
在他看来,中国证券市场非常庞大,有不同层次的业务,高盛来了以后,不至于会把中信证券、中金公司业务一下子全拿走,“拿不走的”,“当然有些高端的跨境并购方面,可能高盛会多拿一点,没有问题,这方面的业务增长很快,高盛做了一些业务以后,就有示范作用,国内的券商马上可以学会”。
方星海对国内券商充满信心并不是没有道理,中国券商的学习能力之强在摩根士丹利与中金公司合资的故事中早已体现。虽然摩根士丹利最后退出了中金,但在合作期间,摩根士丹利向中金输入先进的技术,为中金招聘和培训本土团队,形成一支具备国际水准的业务骨干队伍。中金不断学习和模仿,从组织架构到薪酬体系,再到具体的业务流程和企业文化,都形成了一套国际化投行的体系。
此后,中金公司凭借实力,参与了当时几乎所有中国大型企业的海外发行,牵头了电信、能源、银行、保险等行业龙头的海外ipo项目,在中国企业的股本融资、债务融资及兼并收购业务上均处于市场领先地位,营收、利润总额等方面更是远超其他合资券商。
就国内证券业的现状来看,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则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已是一片红海,也比较成熟,当前证券行业的经纪业务和投行业务竞争激烈,而中国券商在国内具有天然的渠道优势,外资投行想要争取更多蛋糕并不容易。
另一方面,中资券商的国际化能力正不断加强,以香港市场为例,近年来,中资券商纷纷登陆香港,抢占越来越多的市场份额。2016年,香港市场承销额排名前十的投行中,中资券商已占据7席。2017年,中信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华泰证券和招商证券的海外业务收入规模已经达到10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也明显提升。
中国金融开放是大势所趋,中资机构的海外业务版图也会进一步扩张,中国券商在与外资的合作与竞争中将碰撞出什么样的火花,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