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底上映的《引爆者》中,段奕宏饰演的小人物因被卷入纠纷而脸上挂彩,为他进行“伤效”处理是电影工业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工种——特效化妆师的工作,冯曌就是亲手把段奕宏“画伤”的化妆师。而在此之前,他还从全球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拿到了国际化妆艺术展(imats)的决赛函,成为进入决算的八名选手之一。这样的工作经历和成绩,对于他来说,在两年前还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同年10月,曾参演过东京电影节获奖影片《我们俩》的女演员宫哲主演的短片《危笑》入围了第33届柏林短片电影节,在此之前,该片还了布拉格独立电影节、印度电影节等一系列国际电影节。虽然还没有进入a类电影节,但对于该片青年导演马宸淯来说,这样的肯定也是非常难得的。
还是在这一年,曾做过风险管理分析师的李靓与妹妹李楠合作的首部电影长片《一真见血》拿到了2017第九届澳门国际电影节“新锐导演奖”的提名。该片在优酷平台上也取得了破千万次的放映量。
这些成绩对于已经成名的电影工作者来说,或许不值一提,但对于新人,却都是极大的肯定和鼓励。跨行拍摄、从无到有,短短两三年,这些人的电影事业能够起步、甚至发生质变,在界面娱乐的探访下,发现这一切都离不开“上海电影教育”的作用力——冯曌毕业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而马宸淯和李靓、李楠姐妹则都参加过上海科技大学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合作开设的编剧、导演、制片人培训班。
冯曌是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02级的学生,在2015年入学之前,他是一位有十来年从业经历的美妆化妆师,主要做秀场,车展,选美比赛之类的化妆。在看过一档美国真人秀节目face off后,他开始对特效化妆产生感兴趣,并查阅了大量资料想去海外求学,“当时国内没有这方面的学校,我想去温哥华电影学院,但因为一些原因没去成。后来在微博上得知上海大学和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办学,我就马上咨询报名了。”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创办于2014年,其创办背景与2013年上海市为提升影视产业竞争力而做出的“引进国际一流电影教育,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培养一流国际化电影人才”的战略决策有着密切关系。
该院常务副院长刘海波直言不讳的表示,“2013年前后,我想上海的电影产业链是破碎的,人才链是断裂了,是在勉力支撑。北京为什么好?因为源源不断的会有新的人在北京。有了人,哪怕没有产业,人要琢磨事,他要活下去,他得去创造产业,所以人或者人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对人才的迫切渴求,让上海市开始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办学伙伴。而最终选择与温哥华电影学院合作,也正是看中了其近三十年形成的紧跟产业发展趋势的教育模式。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好莱坞大量电影产业向加拿大温哥华迁移,使得温哥华的电影制造业迎来飞速发展。这也让詹姆斯-格里芬等人看到当地影视人才的巨大缺口,从而在1987年创立了温哥华电影学院,致力于打造一个与行业无缝对接的学校,为好莱坞培养人才。其后近三十年的发展中,温哥华电影学院高度融入了当地的电影产业,师资来自产业,学生也回输给产业,这一模式正好符合上海希望在影视人才培养方面“弯道超车”的目标。
所谓“弯道超车”,在温影副院长刘海波看来是因为“留给中国电影参与世界竞争,留给上海电影参与全国竞争的窗口期是有限的”。
“本科生四年教育,再经过五六年成长,大约是十年培养期。北京电影学院成立六十多年,靠第五代、第六代两代电影人撑起来,证明其办学成功。这个时间上海没有。上海必须快出人才、出高端人才。我们弯道超车的策略就是,现在世界电影工业最顶尖的人才在哪里?在好莱坞,那我就把好莱坞的电影教育引进过来,直接对接好莱坞电影工业。所以上海2013年开始洽谈引进北美电影学院,2014年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就开学招生了。”
不同于常规一般大学的四年制本科和两年制研究生教育,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是“学位后教育”,学期一年。刘海波副院长认为,这所学院的建立,鲜明地体现了上海特色。“上海特色有两个向度。一是国际视野,我们直接原汁原味引进北美,所有师资、课程、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都是北美的。二是务实精神。现在电影业最缺能创作、能制作、能跟国际对接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核心课程就一年,在这一年里,不会再有通识教育,学生缺什么,学校就教什么,1200个小时以上的专业时间教学,没有寒暑假,学生来这儿,不是来玩的,是来玩命的。”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学生拍摄作业
“玩命”让冯曌在一年时间里从一个美妆化妆师成功转型为电影特效化妆师,他告诉界面娱乐,自己虽然是在化妆行业从业十多年,但来到学院学习后才发现与国外的差距很大。
“除了技术上需要提高,我们在很多细节上都做得不好。在学习特效化妆时,因我们同步温哥华的课程,在很多产品、设备上会比较先进,这些是国内其他学校比不了的。”此外,因温影是全外教教学,这让“英文不是很好”的冯曌也吃了不少苦,“刚开始很多时候都需要靠助教老师或者同学帮忙翻译,慢慢的英语水平也有所提高。”
冯曌毕业后,参加国际化妆艺术展(imats)决赛
2016年上海国际电影节期间,导演贾樟柯宣布应上海大学温哥华电影学院之邀,出任该院院长。而冯曌和其他十多名同学也在贾樟柯出任院长后,通过学院获得了进入贾樟柯剧组实习的机会,“这次实习让我体会到国内最专业的剧组是什么样的,而且在学院学到的知识以及和其他专业联合练习,就像真在片场工作一样,可以很好的学以致用,做到无缝对接,毕业后找工作很有底气。之后我又去《引爆者》剧组,专门给段奕宏做伤效化妆,也去了黄渤导演处女作《一出好戏》剧组,跟黄渤、舒淇、张艺兴合作,这些都是我在来学院之前不敢想象的。”
冯曌给段奕宏做伤效化妆
同样“玩命”后“速成”的还有冯曌的师姐——温影第一届毕业生高兢。在入学前还是一名钢琴调律师的她,在2015年毕业后参与了《路边野餐》《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青禾男高》《极致追击》《妈妈咪鸭》《假如王子睡着了》等多部电影的制作,分别担任音效剪辑师、录音师、对白剪辑师等多种工作。
高兢告诉界面娱乐,她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建校之前就想学习音频后期,但苦于国内没有好的教音频专业的大学,所以在选专业时就只能尽量往这个方向靠,于是先读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也是工作之后,当时的老板告诉我有这么个学校,有视觉媒体声音设计专业,我就报名了。”
与师弟冯曌的学习背景不同,高兢在来到温影之前是没有任何声音设计从业经验的,“我是零基础开始学习的,所以我的问题就在于如何尽快赶上全班进度。好在温影的教学是从基础教起,逐步在短时间内提升学习难度,所以只要用心学,不会存在和同学基础程度不一样而掉队的情况。有了这一年学习经验,使我顺利从视频后期转型为音频后期,零基础入学也避免了我在行业内自学时积累坏习惯,直接接受北美最正统音频后期流程,且能与产业无缝对接。”
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学生进行作业的后期制作
“无缝对接”是温影不少毕业生谈及收获时提到的高频词。这一点也正是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创立的初衷之一。考虑到国内产业的需求和温哥华电影学院的优势,温影第一年开设电影制作、3d动画与视觉特效、声音设计、影视化妆四个专业,到如今第四个年头,随着硬件设施的不断完善,开设的专业也在不断递增,包括第三年增加的双语影视表演和影视编剧专业,与2017年新增的游戏设计专业。
温影与米粒影业、博纳影业等不少上海影视企业建立了合作,而刘海波副院长认为,随着学院专业的增加,招生人数的提升,相应的也能够为上海输送更多具有制作能力的专业人才,“很多学员毕业后都加入了包括《时间去哪儿了》、《悟空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等电影项目的制作。我相信五年超过五百多人的补充便能初步的修复上海的人才链,同时也能真正构建起上海的影视产业链。”
贾樟柯任温影院长后,曾选拔十多位同学到其《时间去哪儿了》剧组工作
要在电影人才培养上“弯道超车”,光有一所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显然是不够的。在前者2014年建院之后,2015年上海科技大学也选择与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合作,从短期培训入手,为上海电影产业培养能够直接进入产业一线的创作人才。在合作第一年推出了编剧培训班,2016年这一项目又扩展到了编剧、导演和制片人三个门类。而前来上课的人员则大多数是工作在最前沿的北美电影行业资深人士,包括20世纪福斯、派拉蒙前总裁tom jacobson,华纳兄弟副总裁chantal nong,《完美风暴》、《空军一号》制片人gail katz,《阿凡达》、《奇幻森林》视效制片人joyce cox等。
作为一个理工科学校,上科大为什么会推出一个电影培育项目?上海科技大学-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影视培训项目主管秦以平告诉界面娱乐,实际上这一项目这于上科大自身的学院建设有关,更于上海要培育电影人才的战略决策有关。
“我们上科大有三个招本科生的院系,信息学院、生命学院、物质学院,此外,还有创业与管理学院,向其他三个学院提供课程。与南加大的合作,是在当时学校筹备成立创意与艺术学院的路径下推进的。今年创艺学院已经正式成立,我们会继续和南加大电影学院的合作,同时向其他三个学院提供创新创业课程,并面向业界,做产业培训。”
与温影教授实际技能而非授予学历类似,上科大的编剧班从招收学员的背景来看,第一届20人中,有三分之一学员有过编剧经验;三分之一是没有写过完整长篇剧本的电影从业人员,包括导演、制片、营销人员;还有三分之一是长期的内容创作爱好者,包括记者、责编、小说家。
而从2016年开始的导演培训班,更是将教学模式拓展为前半部分在南加州大学电影学院上课,后一半时间回到上海来进行拍片,并完成片子的后期剪辑。具体到制片人的培训班,则是分为了九个模块,每个模块每个月会有三天外教老师的专业培训。
2016制片人班与教师gail katz、stephen tolkin的合影
“我们项目的定位是希望给有一定从业经历,但意识到自己还需要学习,有一些不足或困惑,需要寻找答案的人。学员来到这里,不一定能获得肯定的答案,但至少我们可以提供给他们一些角度和启示。他们所学到的内容不一定能立即无缝对接到本土实践中去,但至少可以他们知道,在美国的电影环境中,事情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么做。”项目主管秦以平说道。
与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副院长刘海波想法相同,秦以平也认为只有把人才吸引到上海来,才能完善上海的电影产业链,而这些课程就是一个切口,”吸引一些人才过来,形成圈子,最终带动产业“。
今年入围第33届柏林短片电影节等一系列国际电影节的华语短片《危笑》就是由该项目第一届导演班学员马宸淯的作业发展而来的。
早在2010年,上海大学毕业的马宸淯因参加上海虹口区的一个创业大赛拿到二等奖,获得启动资金,从而在上海成立了自己的传媒公司。起初公司业务都是商业广告、宣传片、纪录片的拍摄,但怀揣电影梦的她一直在寻找各自机会进行再学习。2016年在完成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的课程之后,她从北电师哥、同时也是上科大与南加州第一届编剧班学员的导演叶凯口中获知这一项目,便毫无犹豫的报名参加了。
相较于北电的课程,马宸淯认为上科大与南加州的培训更强调将想法付诸行动的决心和能力。“我的导师经常跟我说的一句话:做任何你想做的事情。14年到15年期间,北电导演进修班的课程教会了我很多技巧,如何分析影片、深化反思,然后形成了一种莫名其妙的习惯:自我否定。确切的说,可能不是北电让我养成的习惯,一直以来都有这种潜移默化的思维在引导我,这样的想法让创作步伐很有深度,却走得有点慢。上科大的课程激发了我的创作,明白支撑你始终的一定是你的想法,否则中途遇到困难很容易就放弃了,做电影最需要的是坚持。”
2017年导演班学员在南加大拍摄,为当地演员说戏
回忆2016年培训班上两个月的时光,马宸淯笑言是“没有睡眠的清醒”,“这个课程是行动派,在美国的四周课程,有三周需要每周一个短片作业,每组成员自己拍摄、并完成剪辑、音效,这也意味着你要非常快的思考并付诸行动,而且要一直保持清醒,没有睡眠的清醒。你感觉被一根线牵着,在很短的两个月内迅速成长。所有我难以预料和原本以为自己不可能实现的事情,在我的结课短片中全部实现了,很刺激。课程结束后明白了一个道理,不仅要想得深,还要立即行动。”
虽然课程结束后有形的收获是自己的结课作业《危笑》获得了一些国际及国内电影节的认可,但马宸淯认为无形的收获更大,“主要是思维的转变,我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就是每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