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资产管理的寒冬之年,从接连爆雷的各类平台,再到一些私募的跑路,无不都是去通道、去杠杆的成果。
从前两年的泛亚、e租宝到中晋,再到今天的善林金融,唐小僧。不断有线下财富管理公司暴雷,而且金额巨大,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为什么会存在这么多的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我的好友张国华说的,这些平台一定程度上不能称之为p2p,只能说是金融诈骗公司,本质是线下财富管理公司。
今天想阐述的观点是:很多线下财富管理公司,基本都是骗局!
一
金融还是一个有逻辑的市场,会短期非理性,但长期来看,理性一定会回归,就如同几年前大家都觉得互联网金融会颠覆整个颠覆那个,每个都打鸡血一样,不知道现在还有几个人会这么想。
理性回来的时候,大家都会冷静思考。
在谈这个之前,先给p2p申冤,随着e租宝、中晋、善林金融、唐小僧出事,一堆关于p2p跑路的新闻又被放在一起讨论问题。
看到市面上一堆傻逼媒体写的什么看好你的钱,最新p2p跑路名单之类的标题,就忍不住骂两个字:傻逼。
这个世界我一直觉得,你不懂可以不说话,但是你不懂还整天胡说,每天在哪里哗众取宠,就真心让人感到不耻了。
讨论问题前提是对基本的事实要有充分的认知,然后才可能讨论,否则就是傻逼骂街,赶紧滚远点。
p2p,就是person to person简称。p2p平台其实就是撮合资金出借方和借款人的一个平台,中间不设资金池。一旦设置资金池,那就很财富管理公司是一样的。
事实上,从过去几个大的案子上来看,e租宝勉强跟p2p有点关系,因为打过p2p的旗号宣传过,某些行业组织也邀请过这家公司,也有一些专家站台过。
但是从商业模式本质来看,这家公司跟p2p其实还真是没有什么特别直接的关系,至于中晋,那就跟p2p没有一毛线关系。
人家从头到尾都在线下开设门店募集资金,从没线上什么事情,而且他们也从未声称过自己是p2p。
至于唐小僧和善林金融,线下门店很少,但也是获客渠道,只不过借着互联网的东风,将线下业务搬到线上而已。
他们其实是目前国内典型的所谓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把这些公司跟p2p合在一起谈,压根就是基本常识不懂的表现,或者就是别有用心。
二
标准意义的财富管理公司:是指那些帮助客户进行资产配置提供建议的公司。
他们依赖自身更广的信息,更专业的知识,帮助你更好的管理你的资产,你可以听,也可以不听,他们更多是建议而已,取决于你自己是否相信他们。
这里很多人可能问那什么是资产管理公司呢,其实区分两个很简单。
你不管钱,只提供建议,不做决策,那就是财富管理公司。如果替你管钱,然后去做决策,这实质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了。
从全球业态来看,我很不幸的可以告诉你,绝大部分资产管理公司都是亏钱的,只有少部分是赚钱的。
这个是正常的情况,世界上金融行业很大程度本质都是零和博弈,你赚钱一般都是赚取了亏钱部分的人的钱,哪里怎么可能人人赚钱呢。
次贷危机里,高盛赚钱很大部分是来自雷曼亏钱的部分,而一样的道理,世界最赚钱的资产管理公司也就那么几家,他们在全世界寻找猎物,咬死他们,赚取他们的利润。
在一个全球gdp增长不足6的市场里,要赚取20%以上乃至更高的利润,一定意味着很多人亏钱了。
所以别觉得资产管理公司很牛逼,他们大部分都未能给你带来实质的盈利。
那他们靠什么赚钱呢?
其实他们的盈利模式很牛逼,旱涝保收,每年收取1-2%的管理费,然后盈利了他们赚取盈利部分的20%,亏钱了跟他们没关系。
我一直觉得这种盈利模式其实是很不公平的,一定会使得资产管理机构的管理人会去做风险很激进的事情,赚钱了他们可以分很多,亏钱了,他们没有责任。
次贷危机里很多对冲基金、资产管理机构最后都被认为有明显的道德瑕疵就是明知道风险很高,但是却还是去进行配置,也是来自于这种分配方案。
而在中国的现实状况中: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核心原因是刚性兑付的存在以及根子里的中国人对任何人的不信任导致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这种不信任又很容易被高利给冲垮,变得盲目信任,特别会走极端。
出现的情况是越是专业人士越没人听,越是忽悠傻逼,越是一堆人顶礼膜拜。
雪球上这个情况就很典型,一帮人在那里装神弄鬼,一堆小傻逼在下面顶礼膜拜,真是特搞笑的一个场所,这种场所什么时候完蛋也很正常的事情。
类似于还有高知平台--知乎,一大堆复制粘贴的网友在那里指点江山,忽悠的其他人入坑接盘,也是非常搞笑的一个场所。
在一个市场到处都不违约的情况下,其实你会发现财富是不需要配置的,反正你买什么都一样。
三
正是基于最根本的内涵,借助互联网发展的东风,一些线下财富管理公司纷纷上线,摇身一变成为大家口中熟知的唐小僧、善林金融、联璧、钱爸爸。
最近爆出来几个债券违约,发现很多很明显的应该披露的信息都没有披露,譬如收入、负债、违约情况都没有披露。
就这么简单的一些信息,承销商都看不出来也不披露,就让他发债了,这些人他妈的可都是年薪几百万的投行人士啊,居然你发现跟傻逼也没什么区别。
换头猪上去也一样能干的事情。为什么?因为市场反正不违约,出了问题有人兜底。
所有做事情的人,反正只要形式做到了就行,没人花心思真去看,反正看到最后无非就是看你是谁,很简单的市场就是如此。
这个时候,导致的结果,就是你哪怕只有一百万块钱,你也会全部买一个产品,哪个利息高,买哪个,根本不需要配置啊。
所以过去的市场情况下,没有什么财富管理公司,都是理财产品销售公司,本质就是兜售不同的产品给你,然后赚取佣金。
就像卖房子的置业顾问一样,它们本质上不是推荐给你最合适房产,所有配套吹得天花乱坠,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紧张逼定,快速下单,收取佣金。
所以你会发现,一般来讲比较正规的业务,销售们首先会阐述风险,专业词汇给你讲述一大堆,你也不感冒。而诈骗公司,先用美女打先锋,再用高收益托举,换做任何人,基本都扛不住的。
这就是为什么在金融业,专业人士做不过野路子的原因。同时也是,正规产品没人买,各路诈骗齐开花的原因。
仅此而已。
四
刚才说到了正规军打不过野路子,那么他们都是怎么卖产品的呢?
几个办法,第一个就是让自己搞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我前面说过这个是一个看脸的社会,看脸的社会,就是让自己变得好像很牛逼的样子就可以了。
所以基本上这种公司,装修就非常豪华,名字一定是xx控股,老板一般都是豪车,喝酒都是几十万起步,来展现给你看巨有钱,让你放心。
另外就是到处投放形象广告,让你无所不在的看到他们,反正怎么装逼怎么来,目的就一个,证明自己特别有钱,让你们把钱交给他们好放心。
第二个办法就是高返佣,天下没有卖不出去理财产品,只有给不了的佣金,佣金足够,垃圾都给你卖出去。
很多财富管理公司的职员年纪轻轻,开宝马、宾利,正常的财富管理公司,基本上都属于卖个一百万出去,返点有个1-2个点,就已经很好了,但是很多理财公司,卖个一百万出去,返佣差不多有个二三十万。
那是什么概念啊。不可想象啊。还有就是给客户利息特别高,投资一百万年化利息说有20%起步,而且随时进出。
符合这几个特征都可以理解为骗子公司。为什么大家都会信,源源不断有人上当受骗,一方面可能真的无知,不爱学习,但是我个人感觉归根到底都是贪婪导致的。
侥幸心理,其实都知道有风险,但是就赌自己投资期限内不会发生问题。
即使自己意识到了问题,也会觉得自己不是最后一波韭菜,还希望有新的投资者进来接盘。其实我从来不觉得这些人可怜,最多是两个字:活该。
事实上未来我国进入所谓的新常态,就是违约会不断暴雷,到处都是充满陷阱,跟过去不一样了,躺着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五
其实从金融逻辑上来看,金融是非常简单的事物,他无非就是分为两头,一头是拿钱进来,一头是给钱出去。
所有进来的钱,都是为了给钱出去,然后赚了钱,再还掉进来的钱。
看一个公司是不是骗子公司的核心就是:进来的钱的成本是否高于他能出去赚的钱。
很多人说没办法衡量到底一个人能赚多少钱,这个其实很简单,只要看下市场平均水平就行了。或者参考下世界上最能赚钱的几个基金就可以了。
巴菲特基金大概年化二十几,最赚钱的vc行业的平均行业回报率大概也就是差不多15-40%之间。
这些都是世界最牛逼的赚钱基金了,他们代表了世界上最厉害的一群人了,个别人有一年赚几十倍的,但是一定记得两点,第一是个案。第二是小钱。
个案意味着几乎无法普遍化。
第二小钱能赚几百倍都不稀奇,但是大钱赚几百倍几乎是不可能的。
六
说辨别财富管理公司是否是骗子很容易,其实只要看他的成本。
最容易看出成本的就是几块,第一就是给投资人的利息,第二是员工的返佣,第三是装修门店的成本,第四是广告成本,第五是老板个人挥霍。
基本上都是显而易见的事情,这几块越是豪华的公司,骗子的可能性就越大,因为每个都是成本,都要折成利息成本。
给投资人利息12%,佣金基本上要加2个点至少,然后门面运营费用至少加一个点。
再加上所谓各种广告,像中晋这种外滩广告,e租宝央视广告,至少可以加个三四个点。最保守估计就是20%了。这么高的利息进来的钱,能去哪里?
现实的情况是一般一个财富管理公司需要扩展门店,到处投放广告的时候,或者提高佣金的时候,都意味着他最危险的时候到了。
比如:唐小僧爆雷之前,曾经在爱奇艺疯狂的打广告。
因为他现金流出现问题了,迫切需要新资金进入改善流动性的时候了,越是这样的财富管理公司其实越要小心。
在未来这个充满陷阱的世界,除了你自己,没有人可以帮助你了,只能学会学习。
如果你不会,那我给你最好的建议就是谁都别信,就放着现金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