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叱咤市场的日本电子巨头集体倒下,或巨亏或被收购,都是转型惹的祸?

和日本经济一起崛起的日本电子企业最近几年却纷纷倒下,松下、东芝、索尼、夏普,这些当年响当当的品牌,今天要么持续巨亏面临破产,要么已经被收购,要么只剩下少数核心业务苟延残喘,这些日本电子企业到底怎么了?
松下:转向b2b传统电子业务仍拖后腿
2013年,松下社长津贺一宏在上任一年后发布全新战略,决定从b2c向更具潜力的b2b市场转型,包括车载电池、冷链航空等事业。自2013年底开始,松下逐步、彻底地剥离了等离子电视业务。计划于2018年通过b2b业务创造2.5万亿日元的销售收入,其中3000亿日元有望来自食品配送解决方案业务,汽车电池业务2018年度的销售额目标达4000亿日元。
松下近年来在电池领域持续发力。根据ev sales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松下消费型电动汽车锂电池市占率达到了40%,是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生产商。松下还在2016年宣布将在大连投资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7亿元)建立电池工厂。近几年来,松下与特斯拉合作紧密,2014年,松下投资16亿美元,与特斯拉合建超级电池工厂;2016年,松下与特斯拉深化合作,共同发力太阳能电池。
“在这些到b2b市场寻求转机的巨头中,可以看到一些成功案例。比如松下,通过收购美国商用冷柜系统制造商hussmann,进入了b2b市场。同时,松下还在拓展机上娱乐系统业务。不过,这些新的业务部门占整体收入的比例还较小,而消费电子业务仍占比较大,仍在拖后腿。”彭博行业研究亚太区科技、电信及互联网行业分析师赖雅婷说。
尽管通过向b2b市场转型,松下在2014财年成功扭亏。但近两年来业绩增长稍显乏力,截至2016财年,松下已经连续2个财年下调业绩预期。
据《日本经济新闻》3月27日报道,松下将对6项亏损业务做进一步整合。除了讨论2017财年(截至2018年3月)出售液晶面板生产线和半导体业务公司的股票之外,还将于2017年春季拆分数码相机等3项事业部门以减少人员。
索尼:游戏成为第一大收入源
索尼选择在消费电子领域内进行转型。2012年ceo平井一夫上任后启动了重组,在2012-2014年期间,索尼相继出售位于美国、日本东京等地的大楼,剥离了旗下笔记本电脑业务以及“vaio”品牌,同时在全球范围内大幅裁员,转而专注于图像传感芯片、电子游戏和电影,索尼在2015财年成功扭亏。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查阅索尼2月公布的2016财年第三季度财报发现,游戏业务成为该公司第一大收入来源,其营业利润同比增长了24%,另外索尼还在探索vr游戏业务。
和其他巨头不同的是,索尼仍然保留着电视业务。据市场研究公司witsview发布的2016年全球电视品牌份额数据显示,目前全球前五大电视品牌分别是三星、lg、海信、tcl和索尼,这五大电视品牌的出货量合计达到1.05亿台。
不过,跟往年相比,索尼电视出货量持续下跌,2015年大跌19.3%,2016年跌幅收窄至3.7%,只有1170万台。但同时,从2016年开始,索尼电视逐渐将重心转向高端市场。7年前,索尼推出了世界第一台oled电视;时隔十年,最近在oled技术的风口上,索尼推出了新款oled电视。
夏普被收购 东芝陷巨亏
而在经历了连年巨亏后,夏普进入了富士康旗下,开启了转型之路。据该公司2月发布的最新业绩报告显示,2016财年第三季度(2016年10-12月)的净利润为42亿日元,为2014年7-9月以来首次盈利。
“现在对夏普的业绩进行乐观评价为时过早,富士康在收购夏普之后,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并且利用全产业链的优势对夏普全面倾斜资源,目前来看,对终端品类的市场份额有一定成效,后续还需要观察可持续性。”奥维云网副总裁、黑电事业部总经理董敏说。
另外,东芝也正在成为潜在并购对象。2006年东芝以54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当时濒临破产的美国西屋电气,押注核电业务。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全球核电站的安全标准趋严,使得东芝建设费用呈膨胀趋势。该公司又在2015年爆发财务造假丑闻,不得不出售白电等资产来进行重组。
4月12日,东芝公布2016财年(截止2017年3月31日)的前三季度财报,净亏损额高达5325.1亿日元(约合49亿美元),为史上最大亏损,源于美国核电子公司西屋电气(wh)破产。公司更预计2016财年亏损将达1万亿日元。财报公开称“公司能否继续经营下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目前,该公司正在寻求出售最赚钱的半导体业务以求生存。
“重组是否引入外国力量其实并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引入产业链的相关企业来进行优势互补,或者引入更充裕的资金流,或者引入更先进模式的企业。”董敏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