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继续投资房地产的风险解读

房地产从一种大宗商品到衡量个人及家庭财富的主要评判依据,其投资属性已明显无疑。虽然当下各种调控,但国人依然不乏大量想要铤而走险的“投资人”。只因改革开放30多年,众多国人已习惯了“快钱思维”,似乎一次风险能通过多次铤而走险的冒险,而被摊销掉一样……
一、什么是风险
风险即不可控性。其风险程度和大小,完全取决于不同主体的差异认知。因此,在特定条件下,如何看待房地产目前的风险问题呢?
1. 政策风险。在我国,政策研判是趋势研究的重要依据,而目前做释放的政策信号已经在明确不过“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即宏观层面的调控目标,是要最终剔除掉房地产的投资属性并回归其消费属性。
2. 市场风险。伴随gdp为王时代的终结,靠基建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走到尽头。人口净流出城镇的经济增长方式将被迫做出调整,大量空置园区、楼宇、不良资产将浮出水面,从而导致跨越省际间的整体供需关系和资源分配、流通的再平衡,从而传到到价格上。
3. 法律风险。房产税、遗产税等一系列后续加码的税收法律已经箭在弦上。依照目前试行的标准,一旦全面推行,目前70%主要投资聚集于房地产的居民家庭的财富积累将大幅缩水。
二、金融杠杆信号
金融杠杆(leverage)简单地说来就是一个乘号(*)。使用这个工具,可以放大投资的结果,无论最终的结果是收益还是损失,都会以一个固定的比例增加,所以,在使用这个工具之前,投资者必须仔细分析投资项目中的收益预期。
目前各地已经纷纷撤杠杆,且加码购房成本,从而导致继续投资房地产资产的持有成本增加、投资回收周期拉长的状况,虽然根据以往的经验,存在2年左右的窗口期,但由于购入成本的不断上涨以及持有成本的不确定性,都已使房地产投资不再适合成为一项稳定家庭财富的投资选项了。相应的,如果真遇到了2年的窗口期,应该尽量减持房地产资产,及时变现,以防控后续不确定性的各种风险。
三、未来投向何处
股权投资时代已经到来。未来与先进制造业相关、消费升级相关以及混合所有制改革相关的股权可以持有;更有条件的朋友则可以考虑海外资产避险,但应避免单纯从海外房地产投资的角度去考虑,而应将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在海外资本市场上市的中资企业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