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民营企业的迅猛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如何实现管理变革、管理升级,已经成为近年来的热门话题。但民营企业管理升级举步维艰、困难重重,原因何在?究其原因,根本不在外部,主要在于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阻碍民营企业顺利实现管理升级的五大因素。民营企业管理升级要成功升级,必须有计划地削弱、排除这些干扰因素。
一、民营企业业务、资源缺乏“升级”适应能力
民营企业起家时,多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资金投入少、进入门槛相对比较低但市场空间大的日用品行业或刚刚兴起的朝阳产业。因此,几年发展下来,普遍存在业务结构单一、行业拥挤、产品同质化、缺乏完整健康三层业务结构(核心业务、增长业务、种子业务)的问题。
企业虽然挣了点钱,但技术设备、生产经营经验、供应商资源、销售商资源、社会公共关系、员工素质等等都还是老样子,没有及时加以改进。现在,企业一天天大了,做单一产品好象不行了。要进入和开拓新的业务,企业整体的资源组合一时又达不到新业务所提出的要求。
但老业务已经日渐失去生机和利润吸引力,开拓新业务势在必行。怎么办?民营企业老板并不缺乏魄力和冒险精神:上!上是上了,但一上就一堆问题。其原因在于民营企业没有考虑到自己的业务和资源情况,对于新业务结构,企业根本无法适应。
业务情况一团糟,民营企业上至老板、下至员工,心里乱得很。加上新业务需要新的更严格的管理规范,大家难以深入理解和接受。民营企业管理要升级,反而成了造成业务困境的借口:看,原来都好好的,你们改来改去,全被你们改坏了!于是,加大了企业管理改革的阻力。
二、民营企业发展速度过快,管理系统难以快速跳跃式“升级”
做得不错的民营企业,往往是抓住了某个特定的市场机会,哗哗几年之内就迅速发展壮大,每年的成长速度快得吓人。最高的据说一年的增长率竟然高达10-20倍。大家可以想象,在这样吹气球一样的高速增长当中,企业的管理系统显然无法跟上企业业务规模的扩张。
这就产生了两个结果:
一个结果是民营企业为了保持发展速度,抓住市场机会,一直在以一种最低级最原始的管理模式管理已经日益庞大的企业,其形势颇有点像在原始奴隶社会或封建社会制度下发展资本主义:发展目标是达到了,但生产效率低下,管理系统与生产力内部关系存在巨大的冲突张力,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严重不平衡。这样的状态不可能太持久。
另一个结果是过于简单的管理模式强制性地管理着日益增大和复杂的业务,一方面是降低了生产效率和管理效率,另一方面更是人为地限制了企业所有人员的思想和行为。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种强大惯性:错误的行为模式反而成了正确的。当新的正确的管理模式出现时,老系统就成了抵制改革的死硬分子。连续跳跃式的管理升级更是让人们难以相信它会适用和成功,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保持原样”。既然如此,“三级跳”的管理升级失败也就不是什么怪事。 ......
更多精彩内容,请持续关注高管周课头条号!